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恒亮先生的盆景作品《一览众山小》,选用了树石结合的艺术形式,表现气魄宏大的壮阔之美。主景古榆立于峰巅之上,俯看次景起伏的群山,取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名之。此作以特有的视角选材取景、构图造型,整个形象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其中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选取局部表现整体,简洁洗炼、简中寓繁,较好地实现了尚简与尚意的统一。中国艺术尚简的传统由来已久,涉及面广。如诗歌艺术认为“文句由繁趋简,含义由简趋繁,是诗的自然趋势。“(范文澜《中国历史简编》)音乐艺术中的一曲《十面埋伏》,凭借一只琵琶的弹奏,可以代表千军万马,唤起听众 相似文献
3.
6.
7.
8.
9.
图一是1996年3月我在家乡浙江省泰顺县下洪乡下彩村的一条溪流边采集到的一棵山黄杨桩材,高45cm,干径10cm。该桩主干上粗下细,正前方无根,无主干结顶,极不符合盆景制作要求。因每年多次山洪夹杂的垃圾将生长在溪边的黄杨枝条缠绕,水流将枝条扭曲成顺流生长,当时已摇摇欲落,只剩几条浮根牵拉。 相似文献
10.
11.
盆景是以文化修养为本、美学理论为指导、造型技巧为手段的视觉造型艺术。“崇尚自然、富含诗情画意”是中国盆景的民族风格。赵庆泉大师讲:“创新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的创新,在今天已成为传统,今天的创新又是未来的传统,所以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永无止 相似文献
12.
13.
“大江求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欣赏山水盆景《大江东去》(《花木盆景》B版2004年3期15页),好像身临长江岸边,心潮也随着滔滔江水奔腾起来。 相似文献
14.
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上有一件题名为《瑞气祥云》的榕树盆景,让我们喜出望外——人们见到了盆景盎上一棵自然树,一棵自然率真、野趣地道的树,此树高不过1.2m,胸径可有40cm多, 相似文献
15.
曾于2008年第12期封面拜读了梁玉庆大师金奖作品《雄峙天东》,只觉极具震撼力,深有感悟,但又不知所言。作品对内心的触动久久不能平息,时时翻阅,时时不能释怀。 相似文献
16.
雄、秀、清、奇是盆景造型中的四大树相。雄:干、躯矮霸,根板爪立,枝粗托密,亭亭华盖,有如力士相扑、霸王举鼎,大气、磅礴。秀:干、躯挺秀清丽,根板配合桩型,粗枝大托,枝繁叶茂,有如翩翩公子、妙龄少女,文静秀丽。清:干、躯清瘦简约,根板爪立清奇,枝叶扶疏,不繁不简,超凡脱俗,有如文人雅士、得道高僧,宁静志远。奇:干、躯、根怪异突兀,鬼斧神工,不守成法,出人意外,枝叶随意,气韵神奇、诡谲,有如侠士高人。冯龙生的作品《吹箫引风》,得清字诀,亮丽动人,实为可贵。 相似文献
17.
“天地小型化”思想的形成、“缩地术”的流行,特别是博山炉、砚山的出现,为盆景的起源奠定了思想、技术等基础。如果把博山炉与砚山的下半部的承载部分换为一个容器,把上半部摆放其中,便是一个盆景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与《花木盆景》杂志结缘始于一次在朋友处的借阅,爱花、爱盆景的我立即被这份杂志深深吸引。那是2005年或更早,当时囊中羞涩的我,鼓动堂兄订阅,并且帮忙收转。"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在这一收一转的短暂时间里,我如痴如醉地阅读,贪婪地汲取知识和营养……后来,因一些养植花木及写作等问题写信给编辑老师,不久就收到热情洋溢的回信,为我解决了不少难题。以杂志为媒介,我积极参与盆景交流活动,加入各级盆协组织,并作为中国岭南盆景雅石艺术网管理团队中的一员,与海内外盆景艺术爱好者广泛交流,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有一天,在修建通山土路的掘凿声中,它不幸沦落为山农的一把薪柴。是一位盆景艺术家,慧眼识珠,将它从濒死之境救出来,把它运回都市,栽入盆中成活了(见题照)。 相似文献
20.
盆景界作品,表现树木苍古残缺美的甚多,而表现树木青春健康美的较少!仇伯洪先生的山杨桃盆景《天生野趣》(见《花木盆景》B版2006年第9期第7页》却别具特色,形态健壮,风姿强劲,活像一个健美运动员亮相于舞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