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pH值、氮碳源及无机盐对稻曲病菌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和寄主生育期对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为28℃;菌丝在pH值3~10之间均可以生长、最适pH值为6~7。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8℃。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L-天冬门酰胺,最佳浓度分别为2%和0.2%;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钠与硫酸镁组合。病菌孢子释放量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晴天夜间释放为主,阴雨天全天释放。孕穗前、中期为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时期。  相似文献   

2.
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近20a来国内外有关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文献.其中,大多数文献认为此病菌厚垣孢子从孕穗期侵入,也有人认为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亦可侵染,而且病菌可从芽期和苗期侵染.此外,多数文献报告认为稻曲病菌为局部侵染,但也有几父篇文献报告提供了系统侵染的证据.上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药剂处理、分期接种、组织解剖、PCB检测等,未见用转基因标记方法研究稻曲病菌侵染过程的报道.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水稻的主要时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分别在早、中稻苗期分4期进行人工接种均能引起成株期发病;早稻苗叶期发病率最高平均为12.58%;中稻栽期根部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为11.03%。经3年9次重复试验证明,病菌于水稻幼穗形成期至孕穗中期最易侵染水稻,而水稻破口其以后基本上不侵入。  相似文献   

4.
 1991年9月,在昆明稻区首次发现稻曲病菌核,对其形态描述,田间分布进行报道,调查认为,散落田间的菌核,与粘附种表,残留土中的厚垣孢子都可能成为稻曲病菌核的初次侵染来源之一.近年来,稻曲病在云南省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各地虽积极开展防治,但对与其防治有关的侵染循环研究不多,尤对稻曲病菌核缺少观察,笔者于1991年在昆明稻区,就菌核的形态及田间分布进行了调查,以期为稻曲病防治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相似文献   

5.
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胡东维  王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604-4611
稻曲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菌侵染机制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对稻曲病菌侵染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策略。现有的研究表明,稻曲病菌可侵染水稻幼苗的胚根、胚芽鞘以及孕穗期雄蕊的花丝。病原菌不产生典型的附着胞结构,不能直接穿透寄主细胞,不产生吸器,侵染模式为胞间侵染和扩展。苗期侵染是否可扩展至穗部并致病,尚无确切证据。在孕穗期,稻曲病菌专一性侵染水稻雄蕊的花丝,并由此生长发育成稻曲球;稻曲病菌不能侵染子房和花药,但次生菌丝可偶尔侵染柱头和浆片的外层细胞。稻曲病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杀死寄主细胞,属活体营养型真菌。稻曲病菌苗期侵染的扩展过程和孕穗期选择性侵染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正鹏  余应龙 《农技服务》2010,27(3):329-329
阐述了稻曲病的病原、侵染循环、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稻曲病菌的精准侵染时期,从而为稻曲病综合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2021年针对稻曲病菌侵染时期进行了水稻孕穗期“套袋—暴露”田间试验,并结合孕穗状态进行分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稻曲病菌的侵染时期为水稻破口前后3 d,主要侵染时期为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侵染时期较短且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 ~2011年对稻曲病的侵染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的生存力很强,即使在-20℃的低温条件下也可保持8个月以上的活性,揭示厚垣孢子完全可以成为来年稻曲病的初侵染来源;在水稻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齐穗期分别对其进行药剂处理,孕穗期处理的防效最高,均超过90%,与其他处理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揭示孕穗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期;水稻不同播期对稻曲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品种分期播种对稻曲病的影响越低.  相似文献   

9.
国内稻曲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全面概述了国内稻曲病在病原菌特性、侵染源、侵染时期、发病规律、品种抗性、病菌毒性和毒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对该病的防治措施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杂交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宰素珍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2-162,164
总结了杂交稻稻曲病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稻曲球结构分析稻曲菌的侵染部位和侵染时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田间采集的稻曲病病粒进行解剖分析,结果显示厚垣孢子层未形成的稻曲病病粒可分离出完整雌雄蕊;典型的稻曲球均可解剖出完整子房,且子房绿色未见明显膨大。雄性不育的水稻品系受稻曲病为害产生典型症状,其解剖结果与正常水稻品系相同。由此推测稻曲菌侵染水稻雌蕊发生在水稻开花之前,并直接从子房获得营养形成稻曲球。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国内外稻曲病的分布与为害,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稻曲病的侵染循环,影响稻曲病发病的因素及稻曲病的防治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稻曲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相似文献   

14.
2008~2009年采用田间孢子捕捉法和随机区组设计对安徽省单季中稻区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孢子释放规律、侵染时期和病害防治适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孢子始见于7月中旬左右,第一个释放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推测此阶段释放的孢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8月下旬孢子释放量急剧增加,此时田间开始显症。晴天孢子以夜间(1:00、5:00)释放为主,白天孢子的释放量较少;阴雨天孢子全天释放,无明显释放高峰。以病菌菌丝+孢子悬浮液在剑叶露尖时接种,水稻不发病;在剑叶完全展开期至扬花期接种,发病率为1.2%~76.4%,其中以孕穗期(剑叶展开后5~6 d)接种发病率最高。药剂防治试验显示,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均在78.5%以上,提前或推迟施药防效均有所降低,故认为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剑叶完全展开期。  相似文献   

15.
稻曲病的侵染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用厚垣孢子进行人工接种,探讨稻曲病的侵染途径及厚垣孢子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水稻幼芽期及抽穗期用黄绿色厚垣孢子接种,都能使其发病.而且在幼芽1~3mm 时接种的比4~6mm 接种的发病率高.用当年的自然孢子及头一年在试验室内保存的孢子在抽穗期接种,也都能使水稻发病.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曲病防治适期及策略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侵染所引起的水稻穗期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感病品种的扩大,水稻破口扬花期多雨,致使稻曲病日趋严重.2001年,温州单季晚稻稻曲病发生面积占栽培面积的70%,一般田块病株率为5%,个别严重田块达50%.稻曲病不仅直接影响水稻产量,更重要的是造成稻米品质降低,同时病穗的千粒重下降,秕粒率增加,单穗重下降[1].稻曲病制约着稻米的优质化进程,稻曲病无公害防治方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稻曲病的最佳防治适期,作者于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进行了稻曲病防效试验,探讨最佳防治适期及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与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稻曲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曲病已成为我同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综述了近年来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抗性鉴定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人工培养、人工接种、分级标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症状识别、危害损失、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和防控措施5个方面综述了当前水稻稻曲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稻曲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析稻曲病重发原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曲病是我市水稻穗期的常发性病害,近三年随高秆大穗品种的推广,后期穗肥水平提高,该病发生逐年加重.病菌侵染稻谷后,空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影响水稻产量、米质.受害较重的田块减产10%以上.1999~2000年我们对其发生危害特点及控制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