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菜豆晕疫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了菜豆晕疫病的叶片上分离纯化得到6株病原菌,进行接种试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Biolog系统)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菜豆接种病原菌Psp-1后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一致;菌落形态多为圆形,菌体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白色半透明;在电子透射显微镜下菌体细胞呈杆状,端生1~3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无芽孢;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与丁香假单胞菌菜豆晕疫病致病型(Pseudomona syringae pv.Phaseolicola)相似性最高(SIM=0.637);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的遗传进化距离与丁香假单胞菌属细菌最近,属于同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3.
于1995-2000年在浙江省的无土栽培系统发病的长瓜上,分离到92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4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观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的症状,及供试菌株的病原菌孢子囊、有性器官及其菌落形态等特征,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和寄生范围。结果表明,孢囊梗为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直径为20.1-31.0μm,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球形或扁球形或圆筒形,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满器或不满器,直径为15-28μ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因此,将浙江无土栽培系统长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4.
从呼和浩特市郊区各乡分别采集青椒疫病株,经分离培养和鉴定,确定了呼市地区引起青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通过接种试验,确认该菌为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6.
7.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南瓜疫病的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2002年,在浙江省南瓜上分离到76个疫病菌分离物,取典型的2个分离物作为供试菌株,根据对南瓜疫病的症状,疫病菌分离物的孢子囊、有性器官及菌落形态等特征的观察,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孢囊梗不规则分枝,孢子囊顶生,近球形至不规则形,有明显的乳突,有的孢子囊则不止一个乳突,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并带有长的孢囊柄,在水中极易释放出游动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壁薄而平滑,柄多为棍棒形;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而平滑,不满器,直径为16-26μm。该菌员适生长温度为25~30℃,最高生长温度大于35℃。该菌能利用淀酚及硝态氮,对孔雀石绿具有一定耐性,不产生厚垣孢子,人工接种能侵染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长瓜、南瓜等13种寄主植物。因此,将浙江南瓜疫病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na capsici Lenonian。 相似文献
9.
10.
11.
贵州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卵孢子。病菌能在12℃以上、35℃以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作碳源。根据这些特征将这5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相似文献
12.
13.
大豆疫病是霜霉目腐霉科疫霉菌引起的大豆根腐茎腐,1991年在我省发现,1995年被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4.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PCR—RFLP鉴定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法对大豆根腐病的4种致病菌和3种非致病菌代表菌株进行分子判别研究。结果显示,7个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片段长度为600900bp,除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毛霉菌代表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差异显著。因此各菌株通过PCR-RFLP法扩增出的rDNA—ITS序列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将侵染大豆的各根腐病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初步区分开。而利用A/uI内切酶对各菌株的PCR产物进行酶切,依据酶切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进一步将7种菌株区分开,因此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豆根腐病这种复合侵染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子判别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建立作物根部复合侵染病害病原种类的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2019年北京和山西部分地区的大豆黑斑病发生严重,发病植株叶片和豆荚上产生褐色病斑,叶片上病斑连接成片、出现穿孔,最终干枯脱落,严重影响产量.为了明确引起北京和山西部分地区大豆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从发病地区采集大豆黑斑病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通过病原菌形态显微镜观测,结合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DNA的ITS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鉴定结果明确,引起北京和山西部分地区大豆黑斑病的病原菌均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大豆黑斑病的相关研究以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枇杷花疫病于2007年在浙江省德清县严重发生,造成枇杷花穗枯萎和死亡.为了鉴定其病原菌,从受害枇杷花穗上分离到6个病原菌菌株.依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该病原菌被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其有性态为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Whetzel.).通过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分离菌株序列与富氏葡萄孢盘菌序列100%同源,进一步证明侵染枇杷花穗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B.cinerea 能侵染枇杷花穗,可引起与自然寄主上相似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19.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马汇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8,(2)
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接种等系列试验和大量的田间试验,得出大豆根腐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等多种病原菌侵染所致,各种病原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略有差异。致病力以立枯丝核菌略强,田间症状特征主要由不同病原菌侵染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