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时期、覆膜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8.88kg/mm/hm^2,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为27、71kg/mm/hm^2,而露地(CK)穴播处理的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14.35kg/mm/hm^2,全覆膜栽培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4.17%,而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方式比半覆膜栽培方式降水利用率提高19.83%。因此全膜覆盖双垄沟播,尤其是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是今后的重点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2.
灌后覆膜及组合技术在旱地玉米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吉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28-1329
应用灌后覆膜技术栽培玉米解决了春旱播种难问题,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决夏季干旱影响玉米稳产高产的问题,对灌后覆膜技术与双垄沟覆膜集水技术组合在一起应用于旱地玉米栽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旱地玉米全地面覆膜双垄沟集雨沟播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玉米全地面覆膜双垄沟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连在玉米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的延伸和突破。对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全地面覆膜双垄沟玉米可增产1468.0kd/hm^2产量,增幅为14.68%,全地面覆膜双垄沟栽培方式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为43.6kg/mm;半覆膜栽培方式处理的水分利用年为37,9kg/mm;一膜两用栽培方式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为34.2kg/mm。  相似文献   

4.
针对半干旱地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抗旱技术中的选地整地、选择覆膜时间及覆膜、覆膜后管理、打渗水孔、播种及栽培密度、田间管理及收获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地膜玉米不同覆膜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半膜覆盖、行间覆膜、双垄等行距宽覆膜、全覆膜双垄沟播几种玉米覆膜方式与常规不覆膜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地膜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增温、促熟和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几种覆膜方式中,双垄等行距宽覆膜、半膜覆盖、全覆膜双垄沟播增温、促熟效果较好,双垄等行距宽覆膜比常规不覆膜增产26.09%,全覆膜双垄沟播比常规不覆膜增产21.60%,半膜覆盖比常规不覆膜增产14.49%,行间覆膜比常规不覆膜增产3.27%.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北省旱地谷子生产完全依赖雨养、产量低而不稳、种植繁琐的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将地膜覆盖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从播前准备、播种、配套机具、田间管理、收获、残膜回收等主要环节,对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北省旱地谷子生产完全依赖雨养、产量低而不稳、种植繁琐的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将地膜覆盖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从播前准备、播种、配套机具、田间管理、收获、残膜回收等主要环节,对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北省旱地谷子生产完全依赖雨养、产量低而不稳、种植繁琐的问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将地膜覆盖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了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从播前准备、播种、配套机具、田间管理、收获、残膜回收等主要环节,对谷子宽行双垄覆膜施肥播种一体轻简化种植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自2011年引入黄陵县后,成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更进一步挖掘该技术的增产潜力.进行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覆膜时期集雨节水保墒增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秋季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临夏州旱作农业区水资源不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玉米播种期春旱严重等问题,开展了旱地玉米半覆膜地、全膜双垄地(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050 cm土壤水分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播前全覆膜和半覆膜。因此,秋覆膜、顶凌覆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干旱区充分利用秋、冬季降水资源解决春旱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旱地玉米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临夏州旱作农业区水资源不足、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玉米播种期春旱严重等问题,开展了旱地玉米半覆膜地、全膜双垄地(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0~50 cm土壤水分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播前全覆膜和半覆膜。因此,秋覆膜、顶凌覆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干旱区充分利用秋、冬季降水资源解决春旱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旱地玉米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通过覆盖不同颜色地膜,对秋覆膜、顶凌覆膜膜下进行除草,减少劳动量,推动旱作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格膜集流增墒技术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该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较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平均增产600.0kg/hm^2以上,同时还具有增加地温、集流增墒、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受土壤墒情限制小等特点,适宜在甘当省和我国北方大部分旱地作区大面积推广。在分析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区旱地饲用玉米稳产、高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于2016—2017年在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进行了露地平作(ck),双垄沟覆膜、微垄覆膜、土下覆膜处理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年,双垄沟覆膜处理效果最好,与露地相比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36.45%、70.24%、13.2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7.24%和87.66%;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处理效果最佳,较露地增产71.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69%。双垄沟覆膜是寒旱区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高效利用降水的有效技术,土下覆膜则更适用于土壤贮水丰富农田的高水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在甘肃省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玉米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明显,增产显著。其中,秋覆膜优于春覆膜,全膜优于半膜,双垄沟播优于平覆膜,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秋覆膜栽培模式增温明显,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早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相似文献   

17.
卢强 《甘肃农业》2011,(6):28+30-28,30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早作农业上的一项带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该项技术在覆盖方式上从半膜覆盖到全膜覆盖转变,在覆盖时间上从播前覆膜向秋后覆膜和顶凌覆膜转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不足的气候、自然特点,进行立体复合种植并配合覆膜施肥播种、深松机械化技术,实现水、肥、气、热、土等自然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立体上的充分利用,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9.
在会宁县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试验观察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式对土壤水分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全膜双垄在M型大垄垄上种植和全膜双垄在大垄垄侧种植两种模式的集雨效果较好,马铃薯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41233.8、38051.9kg/hm^2,较露地宽窄行起垄覆膜方式分别增产64.94%、52.20%。  相似文献   

20.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一年一熟光热资源丰足有余,一年两熟又不足的气候、自然特点,进行立体复合种植并配合覆膜施肥播种、深松机械化技术,实现水、肥、气、热、土等自然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立体上的充分利用,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