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PF鸡胚盲目传代的方法,分别从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武功县和杨陵区具有传染性支气管为(IB)、临床特征的鸡群中分离到4株病毒。经电形态学观察、核酸型鉴定试验、脂溶剂敏感性试验、NDV干扰试验、回归易感动物试验和鸡胚血清中和试验,鉴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陕西省确有IB流行,为省内防制该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对某鸡场发生的呼吸道疫病进行确诊,并对致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进行了发病鸡场临床诊断、病毒分离、分离毒株血凝试验、分离毒株RT-PCR检测以及序列分析等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病的临床特征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临床病料样品接种鸡胚后可引起鸡胚死亡以及"侏儒胚"等典型症状,分离毒株无血凝性,分离毒株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检测为阳性,且序列分析显示RT-PCR扩增产物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异性核苷酸序列,表明引起鸡场此次疫病的致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3.
在成都大邑县,从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难群中 采集样品,接鸡胚,经盲传分离出一株致鸡肾产生严重病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用该病毒经气管滴注雏鸡,复制出当地流行的疫病相同的症状和病变。  相似文献   

4.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中国养禽业的疫病之一。本研究通过临床表现、解剖症状、病毒干扰试验、鸡胚的特征性矮小病变、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试验等方法确认分离到的病毒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6.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省某鸡场有一定性呼吸道症状及剖检肾肿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易感鸡可在24-48小时出现呼吸道症状,病鸡多数肾肿大、苍白,可致死部分鸡胚和产生侏儒胚,能在鸡胚中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生长;但不能凝集鸡红细胞,电镜观察见直径约130nm的圆形颗粒病毒,初步鉴定分离株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从浙江省某肉鸡养殖场发生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经1%胰酶处理后,该病毒尿囊液可以凝集鸡的红细胞,而未处理的病毒尿囊液则无此凝集活性;该分离株对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10日龄鸡胚的致病变率达100%;通过鸡胚矮小化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发现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和病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T-PCR可扩增出768 bp片段,测序比对结果证实分离获得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HZ13株。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9.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肾型病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山东A株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日龄的鸡群,以呼吸困难、产蛋下降以及肾病变等为主要危害特征.是继新城疫、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后严重影响我国养禽业的又一重要疫病。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从黑龙江省绥化市某养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中采集病料,经鸡胚传代、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明显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征,具有鸡胚出现卷曲、出血、发育延迟等作用;对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导致未免疫鸡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剖检可见明显的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现象,同时可见呼吸道有出血现象。对该毒株的N基因进行扩增,并将其序列与NCBI的参考毒株的N基因进行序列对比,发现其与国内的分离株SC和N毒株的N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97.6%;与国外参考毒株和国内的疫苗株同源性较低,为84.8%。表明分离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疑病料的病毒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疑病料通过SPF鸡和鸡胚感染试验,血凝试验,气管环培养感染试验,单克隆抗体ELISA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初步证明其中13份病料含IB病毒,在用其中9份接种8-9周龄SPF鸡进行的发病试验中,全部呈现临床症状,其中3份引起高死亡率(60-80%),接种后5周从存活鸡采血作IBV血凝抑制试验,结果均为阳性。  相似文献   

14.
从北京地区某鸡场有呼吸道症状及剖检可见肾肿大呈花斑状 ,并有尿酸盐沉积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病毒 ,该病毒在盲传中可使鸡胚出血并产生侏儒胚。病毒液不凝集鸡的红细胞 ,但经胰酶处理后可产生凝集。该病毒能在鸡胚中干扰新城疫C -30株的繁殖 ,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 10 0nm圆形病毒颗粒 ;表面有纤状突起 ,动物回归试验再现自然发病症状。通过以上试验初步确定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相似文献   

15.
产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6.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鸡胚接种,从北京郊区甘鸡场出现呼吸道症状并有肾肿大,苍白的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导致鸡胚出现侏儒胚;病毒大小为85-103nm,表面有特征性纤突,排列稀疏均匀,在鸡干鸡新城疫病毒增殖,对乙醚敏感,属有囊膜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1小时即被灭活;用本病毒回归25日龄雏鸡,可使试验出现典型的花斑肾,上述各项鉴定证明,该分离毒为肾型IBV,此外,用本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油苗,基本上可抵抗该毒  相似文献   

17.
某鸡场暴发主要以侵害鸡肾脏的疾病,引起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有白色尿酸盐沉积,伴有下痢。产蛋鸡产蛋下降,雏鸡的死亡率达25%~90%。从感染鸡分离到1株疑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接种鸡胚,鸡胚出现侏儒化、卷曲等特征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u9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首次从哈尔滨市某鸡场鸡腺胃肿大为特征的病例中分离到IBV-H98毒株。将该病毒株接种SPF鸡胚并传至5代(F5),结果接种胚出现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胚胎病变特征,EID50为10^-6.40/0.2mL。IBV-Hu98F5感染SPF鸡胚尿囊液经负染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 ̄120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用IBV-Hu98F5毒株人工感染1日龄SPF鸡能引起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组织  相似文献   

19.
2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海南省和广西省的几个发生呼吸罗音、鸡群全群发病、死亡率不高的疑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IB)的鸡群,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到了4株IBV分离株(HaN-1/95、HaN-2/95、GX-1/98、GX-2/98),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的致病性、病理组织切片、鸡胚矮小化、对NDV的干扰、电镜特征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基因组特异性3′末端非编码区的一段保守序列的RT-PCR和巢氏PCR鉴定。结果表明4株IBV分离株,均能产生呼吸困难、罗音等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切片,气管、肾脏等组织表现为上皮细胞受损、固有层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及组织坏死;对NDV-B1株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其各自的传代物都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多数近似为圆形,直径75-200nm,有囊膜,表面有一圈杆状纤突排列成花冠状,符合IBV的典型特征;基因组3′末端UTR的RT-PCR和巢氏PCR鉴定,4个分离株分别都扩增到293bp和172bp的特异目的片段,通过测序比较毒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与GeneBank中IBV H52等标准株的3′末端UTR的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以上结果表明4株分离病毒都是IBV,为下一步的IB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