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分胁迫下菌根菌对甘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分胁迫盆栽试验,采用预接种育苗移栽的方法,探讨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和固氮菌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VA菌根菌单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水分胁迫下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了蔗株N、P、K的吸收和脯氨酸的积累,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以外生菌根菌A1单接种处理,甘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生物学产量也都比不接种的有所提高.若以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A1和固氮菌联合三接种,叶片中N、P、K、脯氨酸、叶绿素含量及生物学产量均明显超过VA菌根单接种的.  相似文献   

2.
水分胁迫下菌根菌对甘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水分胁迫盆栽试验,采用预接种育苗移栽的方法,探讨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和固氮菌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VA菌根菌单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水分胁迫下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了蔗株N、P、K的吸收和脯氨酸的积累,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以及生物学产量,以外生菌根菌A1单接种处理,甘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生物学产量也都比不接种的有所提高,若以VA菌根菌,外生菌根菌A1和固氮菌联合三接种,叶片中N、P、K、脯  相似文献   

3.
菌根菌接种对甘蔗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生菌根菌、内生菌根菌、固氮菌作不同组合接种甘蔗幼苗,半灭菌盆栽管理.结果表明.以内生菌根菌接种处理的VA菌根菌侵染率最高;外生菌根菌、内生菌根菌和固氮菌联合三接种处理,促进甘蔗根点发生,根系发达,植株生长良好.切片观察到甘蔗菌根内除了受到内生菌根菌侵染外,也有一定程度的外生菌根菌侵染.  相似文献   

4.
菌根菌接种对甘蔗根系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外生菌根菌、内生菌根菌、固氮菌作不同组合接种甘蔗幼苗,半灭菌盆栽管理,结果表明,以内生菌根菌接种处理的VA菌根菌侵染率最高;外生菌根菌、内生菌根菌和固氮菌联合三接种处理,促进甘蔗根点发生,根系发达,植株生长良好,切片观察到甘蔗菌根内除了受到内生菌根菌侵染外,也有一定程度的外生菌根菌侵染。  相似文献   

5.
固氮菌接种对甘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明固氮菌接种对甘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用甘蔗内生固氮菌GGS6、LCT2和QZT2的混合菌液对巴西固氮甘蔗品种B8(RB86~7515)和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固氮菌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在不同时期测定根系活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和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与不接菌处理相比,接菌处理使两供试甘蔗品种根系碳水化合物总量、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明显提高了不同时期B8根系活力,在7月12日、8月17日ROC22的根系活力也有所提高;接菌处理在7月30日、8月17日提高了B8根系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而提高了不同时期ROC22的酶活性。因此,固氮菌接种有助于甘蔗根系的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6.
接种内生固氮菌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特性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内生固氮菌株Y-1a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甘蔗材料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分别调查甘蔗株高、茎径、平均节间长度和单茎重,探讨接种内生固氮菌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特性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内生固氮菌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不同基因型甘蔗植株的生长,增加株高、茎径、平均节间长度和单茎重。  相似文献   

7.
固氮菌的筛选及其对菜场垃圾堆肥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可溶性淀粉、鼠李糖、蔗糖为唯一碳源的无氮培养基,从校园土壤中分离到褐球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维涅兰得固氮菌(A.vinelandii)和拜氏固氮菌(A.beijerinckii)三种菌种各2株菌株。将3种菌种单独及混合分别投加到菜场垃圾堆肥装置中。结果表明,接种混合固氮菌的菜场垃圾废物堆肥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最高,堆肥化所用的时间最短。接种一种固氮菌(褐球固氮菌、拜氏固氮菌或维涅兰得固氮菌)的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固氮菌株DX120E在甘蔗幼苗中的侵染定殖及其对不同甘蔗品种生长生理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该固氮菌与甘蔗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ROC22、B8和GT21为试验材料,将DX120E用gfp基因标记后,以浸根法接种甘蔗,观察其在甘蔗中的侵染定殖情况,分别在接菌后60、90和120 d,调查甘蔗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及鲜重,并测定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指标.[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的DX120E-gfp接合子菌株;接种后第7 d ,在3个甘蔗品种的根部和叶片中均检测出nifH基因表达,片段大小约为360 bp.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第7 d,固氮菌定殖在甘蔗的根毛区、新生侧根处、根断裂伤口处及叶片横切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DX120E对3个甘蔗品种有明显促生作用,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菌后120 d,ROC22、B8和GT21的株高分别增加23%、20%和14%,地上部分鲜重分别增加25%、31%和11%,地下部分鲜重分别增加40%、34%和30%.且3个甘蔗品种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上高于对照.[结论]采用菌液浸根法接种甘蔗,固氮菌DX120E能在甘蔗根部定殖并向地上部分转移定殖.采用该方法处理甘蔗,对甘蔗有明显的促生效应,但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甘蔗内生固氮菌液浸种对甘蔗生长前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分别用从甘蔗品种桂糖28号、新台糖22号、B8中分离获得的3种内生固氮菌及其混合液对甘蔗浸种处理,并测定与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指标。结果表明,接种甘蔗内生固氮菌对甘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具有普遍而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影响则因甘蔗品种差异表现出不同效果;巴西品种B8的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但固氮菌对本地品种桂糖28号和新台糖22号的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1997-1999年在黑龙江省3种类型土壤上进行玉米联合 氮工程菌E7的接种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7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接各增产效果不同,在肥力较低的沙壤土和白浆 接种E7的增产效果显著,比对照平均增产10.8%,比野生型玉米联合固氮菌E57-7平均增产6.8%,在肥力较高的草甸黑土上接种E7的增产效果不如前两类土壤显著,比对照平均增产4.3%,与接种E57-7的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下固氮菌肥对甘蔗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固氮菌肥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品质的影响,明确固氮菌肥的最佳施氮范围,试验设5个处理, CK为常规尿素追量900kg/hm~2,固氮菌浸种的A、 B、 C、 D处理中,尿素追量分别为630、 540、450、 360kg/hm~2;调查各处理的甘蔗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蔗茎产量及蔗糖品质表现。与CK相比, A、 B、 C、D处理下,甘蔗分蘖率减少9.72%~16.61%、并随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差异显著。同时甘蔗产量增加0.58%~5.34%、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尿素追量540~630kg/hm~2内,固氮菌肥对甘蔗施用的综合效果最佳。固氮菌肥与适量氮肥配施,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延长肥料作用时间,促进甘蔗生长,增加和稳定产量,减少化肥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收入,达到减肥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甘蔗接种内生固氮菌A01的固氮生理特性表现,为内生固氮菌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内生固氮菌株A01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基因型甘蔗品种(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于伸长期调查甘蔗固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氮含量。【结果】接种固氮菌A01后,不同时期不同甘蔗品种的+2叶、+3节间和根系的固氮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表现均有不同;GT24、F172、GT9和GT24等4个甘蔗品种的节间、叶片和根系固氮酶活性均明显上升,GT24、GT18和F172的+2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明显增加,其中以GT18增加最明显,其次为F172;GT9、GT24、GT18、F172和CP65/357等5个品种的+3节间、+2叶和根的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0.06%~0.20%、0.02%~0.22%和0.02%~0.15%(绝对值)。【结论】接种固氮菌A01对F172和GT18的固氮生理特性有显著影响,可能是F172和GT18的内部环境更适于该菌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 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 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接种固氮菌对甘蔗组培苗氮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将2种内生固氮菌B16L与B8R接种到甘蔗栽培品种G16、R16与R22的组培苗中,研究这些组培苗的氮营养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于分蘖期和拔节期的测定结果表明,R16与R22+1叶的叶绿素含量、Ca2+-ATP酶活性处理均大于对照,G16+1叶的Ca2+-ATP酶活性处理低于对照。相对于分蘖期,拔节期不同品种的处理与对照的+1叶的叶绿素含量、Ca2+-ATP酶活性都有所升高。不同品种的处理与对照+1叶的硝态氮含量没有规律变化。[结论]接种内生固氮菌改善了R16与R22健康组培苗的一些氮营养生理特性,但对G16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优化根际固氮菌种改善水稻生育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接种不同根际联合固氮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水稻接种了不同菌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际联合固氮菌对水稻分蘖发生发展与成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水稻农艺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稻谷经济产量和生物量比对照增加。  相似文献   

18.
内生固氮菌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水稻接种2种内生固氮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表现出固氮特性,促进了水稻的分蘖,提高了水稻产量,且Whr50菌株的总体效果要优于Hwo52菌株;与常规栽培处理相比,水稻接种内生固氮菌后根系活力较强,特别是表现在对根系吸收活跃表面积的影响上;而在水稻生长后期,2种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增强,造成水稻植株出现明显贪青现象.  相似文献   

19.
裂区设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供氮水平下接种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NO40,使分蘖期与灌浆期水稻根际及根内的固氮菌数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而土体中的固氮菌数量未见明显变化;同时,接种该菌株可显著提高分蘖期与灌浆期水稻新展开叶的叶绿素含量及水稻株高,在低氮水平下使水稻单株干物重和单株籽粒产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耐氨固氮菌在甘蔗生产的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氨固氮菌在甘蔗生产的应用与推广冯奕玺(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局广东524100)引言甘蔗耐氨固氮菌是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采用遗传工程选育的新型微生物菌种。它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素和产生多种活性物质的作用。为了探讨耐氨固氮菌在甘蔗生产上应用效果和施用技术。从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