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法氏囊萎缩、坏死,使法氏囊淋巴样细胞(B细胞)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免疫抑制,使鸡的各种病原抵抗力降低,易发病死亡,并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造成鸡的生产性能降低和丧失,有的鸡场虽经免疫仍然发病。近年来,本病虽发生减少,但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2.
皮松玉  王学富 《吉林农业》2011,(11):194-194
文章应用ELISA试剂盒对图们市散养户18份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病鸡的血清样品进行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阳性率达100%,其中12份样品抗体滴度在400—12000之间;2份样品的抗体滴度小于400;4份样品滴度大于12000。表明图们地区散养户鸡群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较为普遍,应对其采取严格的免疫接种才能避免病毒扩散。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玻片凝集试验结合现场观察,对沈阳地区15个鸡场不同品种和日龄的未免疫鸡进行了鸡慢性呼吸道病(CRD)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测了300份鸡血清,平均阳性率33%。被调查的15个鸡场中的12个鸡场显示有CRD血清抗体阳性鸡,表明沈阳地区一些鸡场鸡群已被鸡败血霉形体(MG)感染,有的鸡场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传染性囊病(IBD)血清学调查情况及两株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的分离和鉴定过程。这两毒株的鉴定是通过血清学、病理学、理化性质测定和电镜观察等方法而确定下来的。 通过对广东省五个地区17个鸡场的血清学调查,发现其中13个鸡场存在IBD沉淀抗体。由此推论,可能我省已有不少鸡场存在着IBD。本文并分析了一些鸡场爆发鸡新城疫的可能原因是IBD的免疫抑制作用。 在血清学调查的基础上,成功地分离到两个IBDV株。 在病毒的鉴定过程中,将分离株接种到易感小鸡后,引起法氏囊产生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包括水肿、表面见条纹或黄色冻胶样物等。接种病毒3天后,便见囊萎缩。组织学观察发现淋巴细胞坏死,网状细胞增生等炎症反应。接种病毒1月后,囊有明显的再生作用。两分离株均不能使小鸡产生明显的临诊症状,其它器官组织一般无肉眼病变可见。 将分离株接种鸡胚后,鸡胚于3~7天死亡。胚体出现充血、出血、皮下水肿、肝变黄绿色、且呈斑驳状坏死等病变。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表明,两个分离株均能与美国IBD阳性血清产生明显的沉淀线。在病毒中和试验中,用两个分离株感染鸡后,其康复血清能中和美国IBD—Lukert病毒株,其中和指数均大于4.2. 本试验对其中一分离株进行了毒价测定、电镜观察和理化性质鉴定。对7天龄和1月龄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鸡传染性鼻炎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日本传染性鼻炎抗原,对山东省29个鸡场276份血清进行血清凝集抑制试验(HI),检测结果表明,除泰安、济宁外,其它8个地市均有阳性鸡群检出。血清阳性率为20%~667%,平均为308%,鸡场的阳性率为414%,除血清A型外,还在3个地市发现了血清C型的感染。说明山东省鸡场中传染性鼻炎的感染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6.
从湖北省某鸡场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鸡法氏囊内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动物回归、血清学检测及病毒核酸提取和部分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证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并且该病毒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广州地区某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并说明了该场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 被分离出来的病毒自第二代鸡胚继代起,引起鸡胚产生萎缩等病变,在雏鸡气管内接种,经18~36小时,被接种的雏鸡出现气管罗音等IB病的临床症状。病毒对1%的鸡红细胞无凝集作用,并在鸡胚内干扰了B_1系新城疫病毒的血凝素的形成;病毒也可被人工诱发病的康复鸡免疫血清所中和。从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验的结果来看,可以证明,被分离出来的病毒为IBV。某鸡场的呼吸道病中,除CRD外,还有IB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正在养殖业当中,鸡场当中危害比较大的就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它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侵害到鸡的体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导致鸡出现呼吸困难、打喷嚏以及张嘴呼吸等情况。如果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当中的并液体发生变异出现肾病变型毒株,将会有非常高的并发病,导致死亡率比较高,从而对鸡场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产蛋鸡感染了传染性支气管炎,就会使蛋的品质下降,不利于鸡蛋的销量。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并且还对消毒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利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鸡胚内对B_1株新城疫病毒(NDV—B_1)的干扰现象作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一种诊断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操作方法以及对天然病例的诊断效果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用IBV强毒人工发病的病鸡组织上清液接种鸡胚后10小时,再接入一定量的NDV—B_1,则50%以上鸡胚的尿囊液的HA滴度在1:20以下,而仅接NDV—B_1的对照组中,90%以上鸡胚的尿囊液的HA滴度在1:40或1:40以上,说明IBV在鸡胚内明显地干扰了NDV—B_1,在IBV被相应的抗血清中和之后,这种干扰作用也随之消失。 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鸡痘病毒(FPV)、鸡败血霉形体(MG)等鸡呼吸道病的病原在鸡胚内对NDV—B_1则没有这种干扰现象。 利用这种干扰现象对6个鸡场的呼吸道病的病例进行诊断试验,结果4个鸡场为IB阳性,2个鸡场为IB阴性,这一结果与用病料在鸡胚内进行盲传继代及小鸡人工发病的结果是相符的。 试验证明,IBV在鸡胚内对NDV—B_1的干扰试验可以作为IB的一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取新疆五家渠某鸡场发病鸡病料,接种鸭胚,分离病毒,病料在鸭胚中盲传至第5代,鸭胚尿囊液HA效价达217,HA可被EDS-76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免疫电镜观察到了病毒颗粒,表明该病是由EDS-76病毒所致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目前已知至少有27个血清型,IBV基因组中的S1基因长度约为1.73Kb,S1基因变异性大,它与IBV的血清型有重要关系。通过对分离出的IBV进行血清鉴定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制定正确的免疫程序和合理选用疫苗或利用自家组织灭活苗对鸡进行预防接种,可有效地免疫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3种主要发病类型,病毒的血清型及其免疫特点,并概述了最佳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大肠杆菌表达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衣壳蛋白VP2致敏绵羊红细胞,建立间接血凝试验(IHA).对参考阳性血清(鸡新城疫病毒抗血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血清、鸡禽痘病毒抗血清)及鸡参考阴性血清等分别进行微量IHA,加上抑制试验,结果证实其特异性高.对商品肉用仔鸡的30个血清样品、IBDV重组亚单位疫苗免疫试验鸡的20个血清样品,分别进行微量IHA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AGID),将肉用仔鸡血清的阳性检出率进行t检验(P<0.05);而20份免疫试验鸡血清样品IHA阳性检出率与AGID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30份肉用仔鸡血清样品和20份免疫试验鸡血清样品检测得到的阳性血清的平均滴度进行方差分析,IHA的平均滴度与AGID的平均滴度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对20份免疫试验鸡血清及IBDV参考阳性血清以3个批次和第2批次IHA试验制剂,分别进行重复性试验,对其IHA平均滴度进行了方差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对20份免疫试验鸡血清以在4℃、保存期分别为3、6、9个月的IHA的试验制剂进行了微量IHA,检出的IBDV抗体平均滴度中,3个月的与6个月的无显著差异;3个月的与9个月的及6个月的与9个月的,均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该IHA试验制剂在4℃的保存期可达6个月.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江苏省淮安某鸡场发生以拉白色稀便并伴有呼吸症状及肾脏肿大为特征的疾病.根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N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提取病死鸡肾脏中的病毒基因组总RNA,经RT-PCR反应,结果表明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为阳性,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诊断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对鸡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致性疾病。本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感染和并发其它疾病,致使死亡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 河南长葛株gD基因重组到鸡痘病毒基因组中,获得了能高效表达糖蛋白D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gD) .将rFPV-gD经皮下刺种途径接种30日龄的固始鸡,用ILTV商品弱毒疫苗经滴鼻、点眼途径免疫试验鸡,同时设非免疫对照鸡群.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35和42 d采血分离血清,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测定ILTV抗体效价,并于免疫后42 d用ILTV强毒攻击所有试验鸡只.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疫苗对照组与重组病毒组差异不显著(P>0.05) ,而重绀病毒组和疫苗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筹异均显著(P<0.05) .免疫42 d攻毒后鸡的发病情况表明,重组病毒组和疫苗对照组对ILTV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均为96.67%,而空白对照组为6.67%,说明该重组病毒作为弱毒疫苗能够抵抗ILTV强毒的攻击,对免疫鸡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因该病在1957年首次确诊于美国东海岸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因此又称之为甘保罗病(Gumboro Dis-ease)。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相似文献   

19.
斑点免疫金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胶体金标记提纯后的兔抗IBVIgG,建立了一种以微孔滤膜为固相载体,以红色胶体金为标记物,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斑点免疫金测定法(DIGFA)。DIGFA对IBV的最小检出量为20.3×10 ̄(-8)g,在10份自然病例样品中检出8份。鸡胚培养法以育传3~5代,出现侏儒胚者为阳性,从上述样品中检出6份。对接种IBV的鸡胚尿囊液,DIGFA法检出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DIGFA法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早期诊断具有简便、灵敏、快速、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用单抗夹心ELISA快速检测鸡新城疫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传统的病毒分离的方法将免疫鸡群泄殖腔棉拭样品盲传一代,再用新城疫单抗夹心ELISA对F1尿囊液进行新城疫病毒(NDV)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NDV阳性样品检出率很高,且鸡禽流感病毒(AIV)对此无干扰作用;分别检测阳性样品453份、阴性样品2959份,与动物世界卫生组织(OIE)推荐的病毒分离及鉴定、毒力试验的经典检测方法相比较,符合率为99.3%、99.7%;测定的变异系数为8%,稳定性较好,同时本法比经典的检测方法缩短检测时间7d。结果表明用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鸡泄殖腔棉拭样品F1尿囊液新城疫病毒实用、准确、特异、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