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该病的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为拟茎点菌,在13~32℃均能生长,适宜长生温度为25~32℃,其中最适宜温为30℃。主要危害1~2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  相似文献   

2.
近年在甘肃省天水、陇南苹果产区发现苹果果实黑点病。苹果黑点病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90年代以来 ,我们对其进行了研究。分离出两种病原菌 ,主要是苹果柱盘孢霉 ,属半知菌亚门 ,黑盘孢目 ,黑盘孢科 ,线状孢亚科 ,柱盘孢属。其次为苹果茎点菌 ,属半知菌亚门 ,球壳孢目 ,球壳孢科 ,茎点菌属。苹果黑点病主要危害苹果果实 ,在果实表面散生很多大小、形态不一的病斑。发病初期皮孔褐变 ,周围果皮深绿色 ,后病斑向外扩展 ,有些中央变为褐色 ,有些病斑仍保持绿色 ,其上散生出针头状的小黑点。后期多数病斑周围出现红色晕圈 ,形成直径为1~ 6mm ,…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i05菌株分离自感染白僵病致死的桑天牛幼虫僵体。测试分析白僵菌Bi05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茎点霉(Phoma sp.)、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 Nits)、曲霉(Aspergillus ruber)、油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拮抗作用,探究该菌株是否具有防治害虫和植物病害的双重生防功效。在平板对峙培养试验中,白僵菌Bi05菌株对除油松枯梢病菌之外的其余5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在白僵菌Bi05菌株孢子悬浮液的抑菌试验中,显示浓度为108m L-1的孢子悬浮液对6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优于平板对峙培养;在Bi05菌株发酵液的抑菌试验中,培养7 d时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0.67%、41.38%、46.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Bi05菌株对茎点霉、拟盘多毛孢菌、杨树腐烂病菌有较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我国西部草场危害最为严重的5种疯草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分析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对采自青海和内蒙古的小花棘豆、变异黄芪、黄花棘豆、急弯棘豆和甘肃棘豆等疯草样品,分不同部位对疯草内生真菌进行常规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种进行种属鉴定。结果显示,从我国西部草场5种疯草中分离出10种内生真菌,即小双胞腔菌、层出镰刀菌、拟青霉菌、子囊菌、球状茎点霉菌、细链格孢菌、砖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焦曲霉和褶皱裸孢壳菌,其中镰刀属和青霉属内生真菌为优势菌种,分别占所有菌种分离总数的21.1%和37.3%。结果表明,我国西部疯草中存在多种内生真菌,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优势菌种存在一定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广西各猕猴桃产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作者于2021年8-9月采果期收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河池市、百色市、贺州市及宜州市等5个市15个猕猴桃主产县38个代表性果园的成熟果实进行病果的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共计分离获得174份真菌材料和5份细菌材料,分别使用鉴定真菌的通用引物ITS1/ITS4和鉴定细菌的通用引物27F /1429R做PCR 扩增。将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15个主产县猕猴桃果实病害的病原真菌主要有葡萄座腔菌科的2个属Botryosphaeria和Neofusicoccum、二孢菌属(Lasiodiplodia)、间座壳菌属(Diaporthe)、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镰刀菌(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毛霉属(Mucor)和类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其中葡萄座腔菌属、间座壳菌属、二孢菌属和Neofusicoccum为主要真菌,分别占获得真菌材料总份数的47.70%,29.89%,9.20%和6.90%,毛霉属和类拟盘多毛孢属为猕猴桃果实病原菌系首次报道。病原细菌种类有葡萄杆菌(Gluconobacter)、Atlantibacter 和泛菌属(Pantoea),这3个属的细菌在猕猴桃果实病原细菌相关报道中均未见报道。鉴定结果初步锁定了广西猕猴桃果实病害病原菌种类,可为猕猴桃果实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位于大兴安岭东麓野生药用植物白粉病23种,癀菌分属于白属、单囊壳属、叉丝壳属和粉孢属中的14个种,并对病害的危害、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方牧业》2006,(3):8-8
<正> 1.饲料中常见的霉菌毒素在饲料中常见的产毒素霉菌主要有:曲霉属中的黄曲霉、赭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寄生曲霉和烟曲霉等。青霉属中的岛青霉、桔青霉、黄绿青霉、红色青霉、扩展青霉、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和斜卧青霉等。镰孢菌属中的禾谷镰孢菌、三隔镰孢菌、玉米赤霉菌、梨孢镰孢菌、尖孢镰孢菌、雪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拟枝孢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病镰孢菌、粉红镰孢菌等。另外,麦角菌属、鹅膏菌属、马鞍菌属和链格孢菌属等也是较为常见的产毒霉菌。各种霉菌可以产生多达数百种霉菌毒素,但目前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十几种对人类危害特别大且污染频率高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 A,杂色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三硝基丙酸及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包括 T-2毒素,脱氧雪  相似文献   

8.
饲料的生物性污染中以霉菌及霉菌毒素的危害最大,目前已明确能造成人和动物毒害的有300多种,主要有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镰刀菌可分泌多种毒素,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烟曲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其产生的毒素在全球危害最大。它们是谷类饲料和青贮料中最普遍存在的霉菌毒素。可以降低家畜的耗料量,导致生长下降,免疫抑制,繁殖障碍等。以拒食和繁殖障碍为标准,通常认为猪是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最敏感的动物。镰刀菌在谷物上适宜繁殖的温度为16℃~24℃,相对湿度为85%;如在土壤中,则分别为12℃~24℃和40%~60%,故凡适合此菌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和胀果甘草(G.inflate)为研究对象,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甘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间及同一种类不同组织间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胀果甘草根(B1)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丰富,光果甘草果(L4)的内生真菌多样性最差。对DGGE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共获得25条序列,归于枝顶孢属(Acremon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绿僵虫草属(Metacordyceps)、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锤舌菌属(Leotiomycet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帚枝霉属(Sarocladium)、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曲霉属(Aspergillus)11个真菌属,其中链格孢属为优势菌属,占总数的32%。甘草根、茎、叶、果、皮组织的内生真菌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根与茎组织多样性最丰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塔里木盆地药用植物甘草蕴藏着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分离内生真菌的植物来源。  相似文献   

10.
罗布麻斑枯病(Septoria apocyni)是一种严重危害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量和品质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罗布麻叶片与茎秆,初期叶片形成轮纹状病斑,后期危害茎秆,严重时病斑连接,罗布麻呈烧焦状枯死。本文系统研究了分离自甘肃(GS)和新疆(XJ)罗布麻叶斑病的2株罗布麻壳针孢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培养基、酸碱度、温度、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筛选罗布麻壳针孢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GS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XJ菌株在10%罗布麻汁液+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该菌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上均未产孢;菌落在10~3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pH为5~5.5;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病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婷燕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20,29(12):131-139
植物病原菌通过种子可进一步在时间上延续和空间上传播。为确定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苜蓿品种是否携带苜蓿黄萎病菌等毁灭性病害的病菌和其他重要病菌,为苜蓿的引种调运和病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从我国苜蓿育种者和经营进口苜蓿种子的公司收集了32个苜蓿品种,采用PDA平皿法分离并鉴定了种带真菌,采用浸种法测定了其对中苜3号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致病性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种子中未检测出苜蓿黄萎病菌及其他生产上的检疫性病原菌,苜蓿种子上的真菌主要为环境普遍存在的链格孢属、青霉属、曲霉属等真菌,共有19属20种;不同品种的种子带菌率有显著差异,不消毒处理下带菌率为26.18%~67.54%;消毒处理后平均种带真菌率有效降低了25.10%;枝孢霉、黑附球菌、枝顶孢、细交链孢等显著降低发芽率,篮状菌、球毛壳菌、黄曲霉、茄匍柄霉等菌对幼苗的芽和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严重的可引起幼苗枯萎、腐烂。  相似文献   

12.
曹师  史敏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8,35(5):1098-1105
红豆草壳二孢叶斑黑茎病(Ascochyta onobrychidis)是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分离此病菌的同时得到一种对此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为评价此拮抗菌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了其分类地位,并测定了其对红豆草壳二孢的抑菌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将该拮抗菌鉴定为微白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doflavu),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菌落为黄白色,可产生黄白色水溶性色素,孢子丝钩状,顶端螺旋形;在平板对峙试验中该菌的菌落对红豆草壳二孢菌落的相对抑制率达74.33%,同时该菌发酵液对红豆草壳二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93.87%。该菌具有生物防治红豆草壳二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造成江津龙华W?默科特叶缘黄化的致病真菌,通过组织分离、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分离鉴定出7株致病菌,其中4株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1株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有99%的同源性;1株与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有99%的相似性;1株与蚕豆叶壳二孢菌(Ascochyta fabae CBS)、豌豆壳二孢菌(Peyronellaea pinodella)和Phoma pinodella有100%的同源性。此研究为江津龙华叶缘黄化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 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 ℃,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 ℃,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其种属分布特点,进一步揭示瑞香狼毒内生真菌与毒性物质合成、化感作用以及抗逆性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对采自4省5个地区瑞香狼毒的茎、叶、花部位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种属。结果表明,瑞香狼毒中共分离到21株内生真菌,19株菌分属7纲8目9科8属,2株未鉴定种属,所有从瑞香狼毒分离到的内生真菌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sp.)8株,占总分离菌株的42%,为瑞香狼毒的优势菌株,除1株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sp.)和8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sp.)外,其余菌属均首次从瑞香狼毒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荔枝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水果,采后腐烂比较严重,尤其是在经过商业化的硫磺处理和酸化处理后腐烂更严重。已有研究发现,在销售环节中荔枝易感染的真菌主要有拟茎点霉菌、拟盘多毛孢菌、青霉菌、木霉菌、链格孢菌和镰刀菌。其中,青霉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尤其是在硫磺处理和低温贮藏环境下最容易发生。商业化的SO2熏蒸刺激荔枝果皮细微开裂,不仅引起水分迅速流失,造成荔枝果皮褐化,而且为在果皮表面繁殖的腐烂病菌入侵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林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演变规律,按照空间换时间法,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大时间跨度下不同栽植年限(10 a、80 a和200 a)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0 a、80 a和200 a树龄桑树根际土壤真菌共有的门为9个,各树龄桑树根际土壤中优势菌门相同,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第1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前5优势菌属均为杯盘菌属(Ciboria)、被孢霉属(Mortierella)、土球酵母属(Solicoccozyma)、镰刀菌属(Fusarium)、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随着树龄的升高,土球酵母属的相对丰度增加,镰刀菌属和杯盘菌属的相对丰度先升高后降低,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降低。对优势菌属影响最大的是土壤氯离子含量,其次是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盐量和钠离子含量。栽植年限的增长提高了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和均匀度,改变了桑树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减少了子囊菌门真菌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畜牧业生产活动肉鸡屠宰加工对空气环境的影响,试验从某大型肉鸡屠宰场选取了3类不同的功能区作为采样点,通过分离培养菌种鉴定,运用BIOLOG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首次对各采样点分离培养的细菌、真菌进行种属鉴定。所分离的培养物中共鉴定出细菌菌属47种,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比例远高于革兰氏阴性菌,优势菌属依次为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其中20%~30%为微球菌属;鉴定出真菌菌属共12属,优势真菌依次为枝孢属、链格孢属、毛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该肉鸡屠宰场屠宰活动对空气环境未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快速发展以及屠宰加工厂布局设计规划,畜禽屠宰加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阐明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镰孢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控制真菌毒素对玉米籽粒的危害。2018年在黑龙江省21个玉米主产区县采集玉米穗腐病病样143 份,采用种子健康检测法进行镰孢菌分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并对分离的镰孢菌进行产毒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00株镰孢菌分离物,鉴定出12种镰孢种,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0.00%和16.00%;亚粘团镰孢和层出镰孢的分离频率均为13.00%;布氏镰孢分离占比12.50%;温带镰孢分离占比7.50%;新知镰孢分离占比2.50%;变红镰孢分离占比2.00%;拟枝孢镰孢、梨孢镰孢和居群镰孢分离频率均为1.00%;亚洲镰孢占比0.50%。产毒素类型分析发现,亚洲镰孢菌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产毒类型,禾谷镰孢与布氏镰孢含3种产毒类型,其中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DON)产毒类型最多,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稍次之,NIV型最少;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亚粘团镰孢、新知镰孢、变红镰孢、拟枝孢镰孢和梨孢镰孢均含有产伏马毒素的关键基因fum1,具备产伏马毒素能力,温带镰孢和居群镰孢不含有fum1基因。黑龙江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种类较多,其中禾谷镰孢和拟轮枝镰孢为优势致病镰孢,亚粘团镰孢、层出镰孢和布氏镰孢亦分布较广,温带镰孢和新知镰孢呈现小范围分布,拟枝孢镰孢、变红镰孢、梨孢镰孢以及居群镰孢是首次在黑龙江省玉米穗腐病中分离得到,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菌的种类。  相似文献   

20.
二月兰种带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带真菌是植物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本研究以重要绿肥作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离培养、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旨在明确二月兰种带真菌种类,探讨其种带真菌与田间病害发生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获得二月兰种带真菌5属7种,分别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生链格孢(A. brassicicola),细极链格孢(A. tenuissima),附球菌属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镰刀菌属变红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哈氏霉属顶孢哈氏霉(Harzia acremonioides),细基格孢属(Ulocladium sp.)真菌;其中芸薹生链格孢是导致田间二月兰叶斑病的病原。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二月兰种带真菌25属30种,包括常见致病菌芸苔链格孢、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孔状短小茎点霉(Phoma exigua var. exigua)、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等。可见,二月兰种带真菌多为常见致病菌,应进一步开展其致病性研究,关注种带真菌与田间病害发生的相关性,据此研发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