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个粘虫季节性远距离迁飞的模式图。粘虫在广东、广西省1—2月間发生一个世代,为害小麦。这一代羽化的成虫(可能还有湖南、福建等地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于3—4月間向北迁飞:绝大多数迁到江苏、安徽、河南及山东南部地区,并在該地繁殖为害,产生第二代;一部分可能迁至河北、山东北部、山西、豫北等地,在这些地区也能繁殖一代,但因环境条件不适合,基本上不为害;一小部分甚至于可以迁至更北地区,如东北中北部,但在这些地区不能生存繁殖。在江苏北部、河南等地繁殖后的第二代成虫,在5—6月间又向北迁飞,这就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为害世代。在河北、山西等地,除了有这批迁移来到的蛾子外,尚有当地繁殖的后代,因而有世代重迭現象。在东北为害世代的成虫在7—8月間向南迁飞:一部分可能在东北南部(如錦州等地)再繁殖为害一代;但多数迁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这一代的成虫在9月間再迁向南方,到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为害晚稻。在湖南、湖北、福建等地,该代的幼虫越冬,在广东、广西地区,再繁殖一代。一般说来,在粘虫迁飞后的地区,虫量大为減少,以至几乎不能找到,春季向北迁移与秋季向南迁移可能有所不同。在向北迁移中,每代迁移之后、数量都有增加;而在向南迁移中,数量增加是不显著的;这可能是由于迁移中有稀释或分散至更大地区的原因。根据这一模式图,許多有关粘虫发生的現象可以获得解释:如不同地区猖獗世代的不同,猖獗时間的不同,东北地区早春蛾子发生的特点,蛾子发生高峯的类型,各地区的世代数等。本文并根据这一模式图討論了对于数量变动及預测預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麦蚜远距离迁飞和传毒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围绕麦蚜及黄矮病毒在我国北部春麦区越冬及初侵染源问题,提出麦蚜凭借气流携带远距离迁飞传毒,从而使冬春麦区黄矮病发生流行具有联系的结论。文章着重从外来虫源迁飞入境所具有的特征、迁入翅蚜数量消长与天气形势的密切关联等加以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划分了翅蚜的迁出与迁入区域,并通过预测预报的实践,检验了这一发生流行规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薛俊杰 《植物保护》1983,9(6):30-30
武安县位于河北西南部,属于三代粘虫多发区。其虫源有外地虫源(来自东北和西北)和本地虫源两种。重点为害谷子,其次是玉米、高梁、红薯等。大发生的年份。一些防治失误的社  相似文献   

4.
小地老虎越冬与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过程的气象背景,选择中哈边境塔城地区蝗虫迁飞为害最严重的1999年为例,基于当年迁飞蝗虫降落时间、地点及为害程度等数据,利用中尺度气象预报与研究(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模拟塔城地区迁飞蝗虫降落的天气变化。结果表明,垂直速度达到0.22 m/s的下沉气流、风速为3 m/s以上的东南风向、降雨和低于19℃的温度胁迫是影响1999年7月10日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的主要气象因素;统计当年迁入蝗虫降落事件,发现下沉气流、风向切变、降雨和低温在蝗虫降落过程中出现的频次占总迁入蝗虫降落事件的70%、50%、30%和10%,其中下沉气流和风向切变是影响蝗虫降落的主导因子。表明利用WRF模式可准确预测迁飞蝗虫跨境为害降落区域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萝卜蝇 Delia floralis(Fall'ne)是吉林省秋白菜、萝卜的重要害虫,尤以秋白菜受害严重.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作者对萝卜蝇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作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982~1990年,在长春、吉林市蔬菜区固定4个点。调查内容和方法:成虫于7月25日至9月15日,在白菜地设置2个装有糖蜜诱剂的诱蝇器,每日早晨观测记载诱蝇量。卵于8月1日至9月15日,每3天调查1次。在有代表性的白菜地内,取5点,每点10株,计50  相似文献   

7.
豆天蛾发生规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由于耕作、生态、气候和土壤氮素水平的变化等,豆天蛾在平原季风气候旱作农业区发生逐年加重,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通过系统调查、普查和研究观察,进一步了解了豆天蛾在诸条件演变后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并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其发生程度受气候因子6~7月降水、6~8月相对湿度、8月5日至9月15日降水的制约,判明了6~7月份降水量是主导因子,并用主导因子与卵虫量建立回归预测式为:y=0.288+0.0092x。10a历史资料拟合,符合率96.1%。  相似文献   

8.
气象因素与早稻稻瘟病发生的关系及灾变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仙居县23年(1978-2000年)稻瘟病发生的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早稻稻瘟病大流行年份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寄主生长的前期,即育身期和分蘖期,气候温暖多雨,病菌活动时间提早,而寄主生长的中后期,即早稻拔节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又出现低温,多雨和寡日照的天气。在温度、雨量、雨日和光照这4个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气象因素中,经计算机通径分析结果可知,以雨日对早稻稻瘟病流行程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光照和雨量,温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0.
从气象因素分析1987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我国南方稻区稻飞虱发生量大、迁入早、峰次多、范围广、增殖系数高、暴发危害期长,这些均属历史上罕见。本文从气象因素分析导致如此大发生的原因是:1.暖冬少雨,有利于飞虱越冬;2.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春季偏北夏季偏南、持续西伸,有利于稻飞虱迁入;3.凉夏暖秋、夏秋多雨,有利于一季稻飞虱增殖;4.5月份温暖多雨,有利于早稻飞虱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11.
粘虫是吉林省粮食作物上最主要的猖獗性害虫,防治工作上迫切需要中、长期預测方法。为此,作者等研究了吉林省粘虫猖獗世代的虫源,已經查明粘虫在吉林省不能越冬,猖獗世代的虫源是由省外迁入的。通过国內粘虫主要发生地区的发生动态的整理和分析,初步認为吉林省猖獗世代虫源的主要策源地为皖北、苏北、魯南、豫东、豫南、鄂北等粘虫常发生的地区。同时認为不同年度各策源地的发生时期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吉林省春季成虫盛发期和数量。一般年分5月末、6月初的成虫与鄂北、豫南、皖北等地区的虫源有关;而6月上旬以后的成虫則与魯南、苏北、豫中的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eis medinalis Guenee)、白背飞虱(Sogatella JfurciferaHoruath)是江苏地区中、晚稻重要害虫,均系远距离迁飞性昆虫。江苏的主要虫源来自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张孝羲等,1981;胡国文等,1988)。关于不同种昆虫同步迁飞现象国外研究颇多。Kisimoto等(1982)从1977~1978年,通过东海气象观察船定点捕捉迁飞昆虫的资料证明,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有同步迁飞现象,迁入时的天气条件也颇相似,Miyahara(1987)报告粘虫与小菜蛾同时从国外迁入日本南部地区。江苏地区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13.
小菜蛾发生规律与气象要素的研究李惠明(上海市蔬菜科学技术推广站)小菜蛾是上海市蔬菜生产的重要害虫,要控制为害,必须改变被动局面,研究影响小菜蛾年发生消长的气象要素,进行中长期预报,这是治理小菜蛾的重要措施。1雨量参数旬均雨量越少,越有利小菜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河南新野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因素分析及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搜集整理河南新野县2003-2018年的小麦赤霉病测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引入对病穗率作用显著的气象因子,建立了最终病穗率与2月下旬至5月上旬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回归预测模型。经诊断,该模型的方差分析F值显著水平p等于0.0007,各个回归系数的偏相关系数的显著水平均小于0.01,DW统计量d等于1.7888。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表征病穗率的变异中有99.989%可由入选的气象因子来解释。其中,对病穗率影响最大的是4月下旬雨量、3月上旬湿度和3月下旬日照时数。回测验证表明,该模型对病穗率大于0.1%的年份回验准确率达96.3%。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变蒿 (Artemisia commutata) ;迟滞衰退型—冷蒿 (Artemisiafrigida) ;中间过渡型—米氏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双齿葱 (Allium bidenta-tum)和洽草 (Koeleria cristata) ;演替中立型—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并依据各种群的拓殖 ,生物产量和根系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各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作用。根据种群根系分布范围与种群密度变化的关联 ,本文提出“恢复演替的作用域扩展”概念。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演替中 ,表现出群落地上部分矮化和地下部分的浅层化 ,恢复演替则表现其逆过程。当恢复演替开始后 ,浅层土壤中最先出现拥挤 ,浅根性植物种群趋于衰退 ,也促使一些种群向土壤深层发展。表现出种群更替的作用空间扩展的趋势。其中衰退种群植株死亡后的资源空间可使拓殖能力强的种群或原种群增长。于是资源与种群增长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环。反馈调节使群落演替自组织过程表现出方向性。在恢复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指标均表现出波动性  相似文献   

16.
17.
)为预报因子,提出桑瘿蚊发生预测指标(见表2)。根据当年的长期气象预测,在5月中旬即可获得6-8月的温度和雨量趋势,从而可提前2到3个月对桑瘿蚊发生趋势作出预测,为基层搞好宣传发动及防治准备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2.2气象因子的曲线回归式建立将原始资料进行逐步回归筛选,选相关性较好的7月下至8月中旬日照(r=-0.6850)和6-8月温水系数(r=0.8506)为预报因子,组建多元回归预测式:Y=3.7285-0.01976X1+0.1819X2±0.5980经计算R=0.9379>R0.01=0.886,说明回归关系可靠,预测式成立。拟合率测验:将历年资料代入预测式回测检验,结果8年资料的历史拟合率为100%,可作为桑瘿蚊发生程度的中、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8.
19.
湖北省美洲斑潜蝇发生与传播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湖北省美洲斑潜蝇发生与传播规律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430070)邓望喜汪钟信危险性检疫害虫——美洲斑潜蝇,1994年在广东省、海南省发生为害后,至1997年已迅速蔓延扩散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湖北省1995年8月中旬在武汉市、十堰市首先...  相似文献   

20.
笨蝗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陈发炜,段希运,李敬瑞,刘成香,韩祥宏(山东省沂水县植保站276400)笨蝗(HaplotropisbrunnerianaSaussure)是我县山区土蝗的优势种,近年来对山区农作物和果树林木危害日趋严重,每年有10万多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