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C-erbB2蛋白在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的蛋白定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erbB2蛋白在围者床期小鼠子宫中定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未孕子宫和空白对照组子宫中未见C-erbB2蛋白的表达,第1~3 d子宫中C-erbB2蛋白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未见表达,第4~5 d子宫中C-erbB2蛋白除了表达在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上,上皮下基质细胞膜上可见弱阳性表达,第6~8 d的子宫中C-erbB2蛋白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以及围绕着床位点的蜕膜细胞胞膜上,各组肌层均未见阳性表达,C-erbB2蛋白在围着床期小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蛋白共同的胞质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4在绵羊胚胎附植期子宫内膜的分布,探索Smad4上游信号分子在绵羊胚胎附植过程的作用机制,于绵羊交配后12 dpc(12 day post coitus),16 dpc,20dpc,24 dpc,28 dpc,32 dpc解剖取材子宫组织与胚胎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Smad4蛋白在子宫内膜的分布。结果显示,Smad4蛋白定位于子宫腺上皮和子宫腔面上皮细胞以及上皮下方的基质中。根据实验观察得出初步结论,Smad4表达于附植早期绵羊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组织有接受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蛋白信号作用的能力,Smad4在介导胚胎附植到母体子宫内膜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瘦素及其受体ob-Rb在水牛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水牛胚胎附植的影响。[方法]母水牛经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超排后与公牛交配,分别在交配后第0、5、7、9和15天各屠宰10头水牛,分别取胚胎附植部位的子宫组织,提取瘦素及其受体总RNA。利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期瘦素mRNA及其受体表达情况。[结果]瘦素在胚胎附植过程中在水牛子宫内膜都有表达,各时期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Ob-Rb在胚胎附植过程中亦有表达,但是交配后第7、9和15天的表达水平与0和5天差异显著(P<0.05),并且在妊娠期0~7天内表达水平上升,7天达到峰值,然后下降。[结论]瘦素及其受体Ob-Rb可能不仅参与胚胎的附植,而且也可能参与附植后胚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B6(Eph B6)在猪胚胎着床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胚胎之间的迁移和粘附活动中是否发挥了作用,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了Eph B6基因在太湖流域梅山猪胚胎着床前期(妊娠第13 d)、中期(妊娠第18 d)和后期(妊娠第24 d)子宫内膜和卵巢组织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表明,Eph B6在胚胎着床期猪子宫内膜着床点和着床点间的mRNA和蛋白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即着床中期(妊娠第18 d)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前期(妊娠第13 d)和后期(妊娠第24d)(P0.01);Eph B6在胚胎中的mRNA表达也是妊娠第18 d极显著高于妊娠第24 d(P0.01);而Eph B6在卵巢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相反:mRNA表达为先降低后升高,蛋白表达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Eph B6基因很可能在猪胚胎着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可成为潜在的猪产仔数性状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以及荧光定量PCR等试验技术,研究HIF-2α基因在大鼠早期妊娠1~9 d、激素处理、人工诱导蜕膜化及体外诱导人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中表达情况。妊娠1~5 d子宫基质细胞中低表达;妊娠第6天在围绕着床位点子宫基质细胞中HIF-2α表达升高;妊娠第7~9天HIF-2α蜕膜中表达逐渐增强;24 h雌激素和孕酮处理HIF-2α在子宫中表达无变化。HIF-2α在人工诱导蜕膜化子宫中高表达。在体外诱导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中,HIF-2α随诱导天数增加表达升高。体内体外试验结果表明,HIF-2α可能在早期妊娠蜕膜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瘦素在妊娠小鼠子宫着床点与非着床点中的表达规律.方法:性成熟雌性NIH小鼠与成熟雄鼠自然交配,在妊娠5,6 d分别脱臼处死小鼠取其子宫,然后进行以下实验:1.分别提取总RNA,检测胚胎着床点和非着床点子宫瘦素mRNA表达规律;2.分别进行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进行免疫组化试验,检测瘦素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妊娠5,6 d小鼠子宫着床点与非着床点中均有瘦素mRNA和蛋白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腔上皮和腺上皮,着床点mRNA水平比非着床点显著增强.结论:瘦素在着床点与非着床点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提示瘦素在胚胎着床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瘦素在妊娠小鼠子宫着床点与非着床点中的表达规律。方法:性成熟雌性NIH小鼠与成熟雄鼠自然交配,在妊娠5,6 d分别脱臼处死小鼠取其子宫,然后进行以下实验:1.分别提取总RNA,检测胚胎着床点和非着床点子宫瘦素mRNA表达规律;2.分别进行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进行免疫组化试验,检测瘦素蛋白的表达规律。结果:妊娠5,6 d小鼠子宫着床点与非着床点中均有瘦素mRNA和蛋白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腔上皮和腺上皮,着床点mRNA水平比非着床点显著增强。结论:瘦素在着床点与非着床点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提示瘦素在胚胎着床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及5-HT1A受体在SD大鼠妊娠期子宫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均为正常妊娠的30 只雌性SD大鼠分为妊娠3 d、妊娠5 d、妊娠7 d、妊娠13 d、妊娠19 d及产后第1天6组,处死各组大鼠,取子宫制作石蜡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SP 法染色后,进行观察分析。【结果】5-HT及5-HT1A受体免疫阳性产物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子宫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基质细胞、蜕膜细胞、免疫细胞及肌纤维中;5-HT在妊娠7 d和妊娠13 d着色最深,5-HT1A受体在妊娠13 d着色最深。5-HT及5-HT1A受体免疫阳性产物相对表达量的T检验表明,子宫内膜5-HT在妊娠7 d和妊娠13 d的表达较妊娠3 d、妊娠5 d和产后极显著的增加(P<0.01),较妊娠19 d显著增加(P<0.05);子宫肌层5-HT在妊娠19 d的表达较妊娠7 d显著减少(P<0.05),较妊娠13 d极显著的减少(P<0.01)。子宫内膜5-HT1A受体在妊娠13 d较妊娠3 d、妊娠5 d、妊娠19 d及产后极显著的增加(P<0.01),较妊娠7 d显著增加(P<0.05);子宫肌层5-HT1A受体在妊娠13 d较妊娠各个时期极显著增加(P<0.01)。5-HT和5-HT1A受体在妊娠期子宫中的表达,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5-HT和5-HT1A受体在妊娠期子宫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规律,5-HT通过5-HT1A受体参与妊娠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在绵羊胚胎附植期和发情周期子宫内膜中mRNA的表达模式。采用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别检测妊娠21 d母羊全身组织和妊娠9、13、17、21、25 d的母羊子宫内膜组织TLR4基因的表达以及绵羊卵泡期与黄体期母羊子宫内膜组织TLR4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TLR4基因在肝脏、脾脏、卵巢、输卵管、子宫、小肠、膀胱、肌肉及松果体等组织出现表达,其中在输卵管、卵巢、子宫、膀胱、脾脏及松果体中表达量较高,在肝脏、小肠、肌肉中表达较弱,而在心脏、垂体、脂肪等组织中不表达。从妊娠9 d开始,绵羊胚胎TLR4基因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至胚胎附植点17 d,TLR4基因表达量最低,之后又呈现上升趋势,到25 d达到峰值。不管是在细毛羊还是在湖羊子宫内膜组织中检测,TLR4基因黄体期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卵泡期(P 0. 05)。说明TLR4的mRNA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胚胎附植期绵羊子宫内膜中呈现先低后高的趋势,以及其在绵羊发情周期中表达出现黄体期显著高于卵泡期现象,也初步说明了TLR4可能在胚胎附植早期和发情周期中均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实现主动干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率,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雌激素受体在小鼠发情周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自然发情受孕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在见栓后第2天,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之后的第4、6、8天,超数排卵组雌激素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在第4、6天时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假孕组(P<0.05),在第8天时,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阳性率与自然发情假孕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自然发情受孕组相比,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窗口期开放延迟,而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差异不明显(P>0.05).以上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ER对小鼠胚胎着床及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雌激素对小鼠子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雌激素对小鼠子宫b-FGF和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性雌激素的介入,子宫基质细胞中b-FGF和TGF-β1阳性着色反应增强,腺上皮则减弱。提示外源性雌激素对小鼠子宫不同类型细胞中b-FGF和TGF-β的表达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此调节可能参与小鼠胚泡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选用 SD 系大鼠,用常规阴道抹片法鉴定发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PAP)法,进行雌激素受体(ER)定位。在子宫的内膜固有层、肌层和浆膜层,发现抗雌二醇抗体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而在内膜上皮细胞内无阳性染色。这种阳性染色可以被乙烯酚所阻断,不加抗雌二醇抗体的结果使染色呈阴性。发情周期4个不同时期的子宫组织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现出量的变化,以发情间期为基础,发情前期较多,发情期和发情后期依次减少,其动态变化与前人报道发情周期中雌二醇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是对应的。并发现发情周期中子宫组织的肥大细胞与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和变化有着相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已有研究证实玉米赤霉烯酮(ZEA)在动物体内可通过雌激素受体激活雌激素敏感基因,产生生殖毒性,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卵母细胞的成熟及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探讨玉米赤霉烯酮吸附剂(沸石+蒙脱石等复合制剂)对后备母猪子宫的LC3与PCNA的分布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从组织化学角度探讨该ZEA新型吸附剂的脱毒效果。【方法】选择体重30±2.11kg左右的(杜×长×大)健康三元杂交后备母猪48头,随机分为 6 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玉米赤霉烯酮组(ZEA)饲喂含有1.008 mg·kg-1玉米赤霉烯酮的饲粮、0.1%新型吸附剂组(ZEA0.1)饲喂含有1.0 g·kg-1吸附剂的ZEA组日粮、0.25%新型吸附剂组(ZEA0.25)饲喂含有2.5 g·kg-1吸附剂的ZEA组日粮、0.5%吸附剂组(ZEA0.5)饲喂含有5.0 g·kg-1吸附剂的ZEA组日粮、蒙脱石组(ZEA-M)饲喂含有2.5 g·kg-1蒙脱石的ZEA组日粮。预试期 7 d,正试期21 d,试验结束进行屠宰取样。【结果】ZEA引起子宫器官指数增加,添加0.25%与0.5%新型吸附剂降低子宫器官指数效果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子宫中 LC3 和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子宫腺上皮细胞内,腔上皮细胞的LC3免疫阳性反应弱于腺上皮细胞。LC3阳性反应在对照组的子宫腺上皮细胞和腔上皮细胞胞质内呈强阳性表达;ZEA组明显弱于对照组,新型吸附剂组的LC3的免疫阳性反应及阳性细胞数量明显较ZEA组增加,且有剂量依赖趋势,但ZEA-M组效果不明显,略多于ZEA组。各组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PCNA的观察结果与LC3变化趋势相反。WB和qRT-PCR结果也显示添加0.25%与0.5%新型吸附剂可促进LC3的表达,增强了自噬,降低了PCNA表达。这些结果提示ZEA抑制了LC3的表达,抑制细胞自噬,破坏子宫内膜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稳态。但新型吸附剂使LC3蛋白表达上调,PCNA表达降低,可以促进细胞自噬,并抵抗由ZEA引起的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殖(PCNA表达增加),通过双向调节对细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该结果为新型吸附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结论】本试验条件下,ZEA可引起后备母猪子宫发生增殖反应,新型吸附剂一定限度内能够对抗ZEA对子宫正常生理机能的副作用。以添加0.25%与0.5%剂量的新型吸附剂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建立去卵巢SD大鼠模型,运用原位组织杂交方法,通过补充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观察其对ERα、NGF、IL-2、AR mRNA在小脑中的表达和分布影响,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小脑的作用机制和意义及其剂量关系。结果显示:ERα、NGF、IL-2、AR mRNA杂交信号主要分布于小脑皮质的蒲肯野氏细胞层和小脑室顶核、间位核和齿状核中,小脑皮质的分子层和颗粒层也有少量弱杂交信号表达;杂交信号主要定位于胞核,也存在于胞浆、胞膜和突起中,4种杂交信号变化的总趋势为去卵巢大鼠小脑皮质及小脑核中ERα、NGF、IL-2、AR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数目显著降低;而补充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后,4种物质的阳性杂交信号强度和数目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高剂量组基本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低剂量组仅有少许回升或无变化,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从以上结果得出:大豆异黄酮可在基因水平上促进ERα、NGF、IL-2、AR在小脑中的表达,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这4种物质表达变化的相似性提示四者在大豆异黄酮对小脑的作用中是相互调节和影响的。  相似文献   

15.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在发情周期小鼠下丘脑中的分布和表达规律。分别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对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小鼠下丘脑中GPR30的分布和GPR30mR-N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PR30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分布于发情周期小鼠下丘脑中的大部分核团以及部分胶质细胞的胞膜,其中视上核、视交叉上核、室旁核、室周核、弓状核、乳头体外侧核分布较多;视上核和视交叉上核的GPR30相对表达量分别在间情期与发情前期以及发情前期与发情期间呈极显著差异(P<0.01),均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核团中GPR30相对表达量在发情各期相对稳定且无显著差异(P>0.05);下丘脑中GPR30的相对表达量以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较高,整个发情周期呈先升后降趋势。发情前期和发情期下丘脑中GPR30mRNA相对表达量较高,但与其他各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下丘脑中GPR30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动物发情周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应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以胎儿心脏和脐带血流音(快音)、母体子宫动脉血流音(慢音)及胎儿活动音作为判断妊娠的指证,在测出这四种音响信号中的任何一种就认定为怀孕。对配种后不同阶段的64头母羊共探测了302头次。其中怀孕母羊(根据以后的产羔记录确定)274头次(58头);未孕母羊28头次(6头)。结果怀孕50天以上的母羊全部被检出;未孕母羊除了正在发情的一头测出慢音以外,其余各次均未发现表明妊娠的任何信号。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断奶小母猪子宫形态学和子宫内热应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阳性分布规律及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5-28日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小母猪40头,产床上适应环境10 d后转入单体笼(0.48 m2)。根据日龄(35-38)和平均体重(14.01 ± 0.86 kg),将40头试验小母猪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trol)饲喂基础饲粮,处理1(ZEA0.5)、处理2(ZEA1.0)和处理3(ZEA1.5)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5、1.0和1.5 mg·kg-1的ZEA(ZEA的测定值分别为0、0.52±0.07、1.04±0.03和1.51 ± 0.13 mg·kg-1),小母猪单笼饲养,自由采食和饮水,预饲期10 d,正式期35 d。试验结束前一天对小母猪禁食12 h,全部放血屠宰,打开腹腔后无菌条件下迅速切取一份子宫组织置于2 mL无RNA酶的冻存管中液氮速冻,而后转至-80℃冻存,检测HSP70的mRNA相对表达量,另切取子宫组织块迅速固定于Bouin’s液,待做组织切片检测子宫形态学的结构和HSP70的阳性分布规律。【结果】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子宫肌层和内膜明显增厚,子宫腺数量明显增多,子宫腺密度明显增大;子宫肌层和内膜厚度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呈一次(P<0.001)和二次(P<0.001)线性升高,1.5 mg·kg-1 处理的子宫肌层和内膜厚度显著高于1.0 mg·kg-1处理(P<0.05),1.0 mg·kg-1处理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SP70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子宫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偶见胞核着色。对照组免疫阳性较弱呈浅黄色,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HSP70免疫阳性反应明显增强,颜色加深,呈黄色和棕黄色块状分布。断奶小母猪子宫中肌层、腺上皮、腔上皮及所测部分总HSP70免疫阳性物质的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均呈一次(P<0.001)和二次(P<0.05)线性升高;总体上,1.5 mg·kg-1 处理的子宫HSP70免疫阳性物质的IOD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和1.0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饲粮中ZEA水平的升高,断奶小母猪子宫内HSP70的mRNA相对表达量呈一次、二次线性升高(P<0.001),尽管1.0 mg·kg-1和1.5 mg·kg-1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1.5 mg·kg-1 处理显著高于0.5 mg·kg-1处理(P<0.05),0.5 mg·kg-1处理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饲粮中0.5 mg·kg-1 ZEA足以使子宫肌层和内膜明显增厚,子宫腺数量明显增多,使得子宫形态发生改变;本试验条件下,随ZEA浓度升高,HSP70免疫阳性反应增强,诱导子宫内HSP70的高水平表达,抵抗毒素应激对子宫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ICAM-1在妊娠早期和流产大鼠子宫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妊娠早期和流产大鼠子宫中ICAM-1的分布与表达。发现ICAM-1在各组大鼠子宫腔上皮、腺上皮、子宫基质或蜕膜、子宫肌层及部分血管内皮上均有表达。妊娠早期大鼠子宫基质、肌层和蜕膜细胞中ICAM-1的表达比发情期增加,且植入期和植入后期增加极显著(P〈0.01),植入期较植入前期在以上部位中增加极显著(P〈0.01),达到最高峰;植入后期肌层中ICAM-1的表达较植入期显著降低(P〈0.01)。流产大鼠蜕膜中ICAM-1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子宫含胎儿部分蜕膜上皮细胞中ICAM-1的表达较强。结果表明ICAM-1主要在植入期发挥作用,其在妊娠早期的异常表达可能与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