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果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果树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辐射诱变创造的新种质,对诱变方法,辐射效应、突变体的分离、选择和鉴定进行了介绍;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研究,对果树辐射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黑龙江大豆诱变育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技术相结合、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相结合、辐射干种子与活体植株相结合、航天搭载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推广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高产、抗病、高蛋白、高脂肪大豆新品种22个,累计推广面积1425.4万hm2,7个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选育出一批具有高蛋白、高脂肪等优良性状的突变材料,为大豆品质育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辐射诱变技术是大豆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辐射诱变技术是创制菊花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可为观赏植物功能基因挖掘提供重要资源。综述了菊花辐射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菊花辐射诱变种质创新及变异机制研究进展,对不同射线辐射诱发菊花的花色、花期、抗性、叶型等表型变异进行了系统总结,着重介绍了高能重离子束在菊花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当前菊花辐射诱变育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耐寒性强的杂交水稻新恢复系,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优质恢复系源,配组出耐寒性强的杂交稻组合应用于生产,促进贵州水稻抗逆性育种的发展,通过常规杂交与辐射诱变方法相结合来创造水稻新变异株系,利用低温冷害、稻瘟病重灾区等极端生态环境条件,对水稻新变异株系进行不同的目标性状选择.结果表明,选育出的恢复系G406耐冷性好、恢复...  相似文献   

6.
魔芋品种选育与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世界上魔芋栽培品种的现状,总结了当前魔芋常规杂交育种、辐照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所做出的成就,并指出魔芋育种应注重3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魔芋资源收集,并加以筛选、鉴定和利用;二是加强抗病基因转化研究,创造一批抗病高产魔芋新种质;三是大力加强魔芋多倍体种质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新的育种手段,解决目前小麦常规育种中普遍存在的种质资源匮乏问题以提升育种效率,开展了小麦N离子束注入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以N离子不同剂量注入小麦品种连麦6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_1代损伤效应分析,M_2代突变体的分类统计和筛选,M_3代常规系谱法稳定性鉴定,考察了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对连麦6号的诱变效应在M_1代显著地表现在株高、结实率、抽穗期和成株率上,M_2代的突变率随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低到高3种剂量处理的突变率分别为5.38%、8.98%和11.02%,筛选出的3个超亲变异性状(矮秆多蘖、早熟性、大穗)在M_3代因不同的剂量处理其重复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明确了不同剂量的离子注入处理对小麦生理性状影响的变异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8.
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应用领域,阐述了空间诱变对农作物生物学性状的效应以及我国航天育种的成就。空间辐射对农作物性状的诱变具有不确定性,但诱变后代变异范围大,稳定快,而且还会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不同品种对空间辐射的相应存在差异。已经育成的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辐射诱变在蓖麻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辐射诱变已经成为改良种质性状,创新新种质的有效手段。目前,在蓖麻育种上应用最多、效果较好的诱变技术是物理电离辐射的60Coγ射线。在选育早熟、抗病、矮秆、高产、优质及改良种性上效果显著。国内外育种专家通过辐射诱变已选育出一大批优良的雌性系,并由此培育出杂交种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空间诱变的原理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果树诱变的手段、诱变剂的选择、分离筛选和鉴定技术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果树诱变育种体系日趋完善,并获得很多优良性状或品种。采用γ射线辐射、低能离子注入、激光诱变、空间诱变及复合诱变对相应品种(系)进行系统的诱变研究必将会在果树育种研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的选育和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讨论了小麦优良品种和优异种质资源繁六及其姊妹系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以及它的系谱及其与衍生种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繁六及其姊妹系的研制在育种理论、育种方法和实际操作诸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认为繁六及其姊妹系是四川麦区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绵阳11号等29个小麦优良品种,栽种面积累计达2亿多亩,是四川麦区小麦生产过去二十年中连续上了两个台阶的重要因素,表明了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前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EMS花粉诱变玉米新种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 (EMS)诱变 6个温带骨干自交系、 1个温带群体和 3个热带种质的成熟花粉。从诱变后代中选出了 2 0多种突变体 ,其中早熟、晚熟、抗虫和温带适应性热带种质是玉米育种的宝贵种质资源。并且得出利用EMS花粉诱变技术在处理花粉 45min时 ,温带自交系的半致死剂量位于 0 5~ 1 0mL/L。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效果有关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水稻辐射育种的试验研究发现:增大γ1代的种植群体数量,对提高水稻突变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辐射与杂交相合的育种中,以γ1代的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不仅能提高突变频率,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工;为了缩短育种周期,以γ1代的育性作为指示性状,可从γ1代起进行突变株选择;在操作技术方面,采用重量百分率相关性求结实率的方法,对γ1代按结实率留种,能提高有益性状的突变率和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20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对水稻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诱变作用机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创建新型的小麦基因体系,并为性状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利用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和电离辐射三结合的育种方法,进行了37 a的小麦超亲遗传及新种质创育工作。结果表明,三结合育种后代品系的染色体数量变异和结构变异幅度大,趋向双亲性状类型的分离较少而超亲遗传突出,后代种质分离持续时间长,不少具有较好的综合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较常规育种后代显著提高。研究证明,三结合育种方法既克服了单纯的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或辐射育种方法的缺点,又综合了它们的优点,为丰富小麦种质资源和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果树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染色体倍性育种、诱变育种、抗病育种、种质资源保存、缩短育种周期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一些与上述内容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与提升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面总结分析国内外果树果实品质改良现状、中国果树品质改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柑橘、苹果、梨、桃及葡萄等主要果树果实品质遗传改良的目标、技术途径与成果、品质性状遗传倾向、芽变机理,并举例阐述柑橘原生质体融合与无核品种创制、功能型苹果及其育种技术体系创建、早熟核果类果树品种和无核葡萄胚培育种、野生樱桃李资源品种化及转基因缩短童期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最后针对中国果实品质改良提出几条建议:进一步加强野生果树资源评价及亲本利用研究,努力拓宽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协同提升果实品质;进一步开展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芽变机理和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杂交育种与芽变选种优势互补的果树果实品质高效改良技术体系;进一步加强新品系的国际品种区域栽培试验及国际品种权申请与保护,培育国际性的果树“大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