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粮饲兼用玉米粗纤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散粉至乳熟期,各器官粗纤维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器官间以茎鞘粗纤维含量最高,叶片和雌穗相差不大。随着密度、施氮量和施磷量增加,叶片、茎鞘中粗纤维分配量呈下降趋势,而雌穗中粗纤维分配量以中等密度和施氮、磷量水平下较低。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呼和浩特地区粮饲兼用型玉米适宜的收获期为乳熟末期,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5200 ̄5700株/hm2,施氮量(纯氮)260 ̄330kg/hm2,施磷量(P2O5)110 ̄150kg/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粮饲兼用玉米粗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粗蛋白含量变化因器官而异。从散粉期开始,叶片中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茎鞘和雌穗中粗蛋白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乳熟末期,全株最大粗蛋白积累量出现在乳熟末期。散粉期粗蛋白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鞘中,灌浆期后雌穗中粗蛋白积累量迅速增加。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呼和浩特地区粮饲兼用型玉米适宜的收获期为乳熟末期,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5 200~5 700株/hm2,施氮量(纯N)260~330 kg/hm2,施磷量(P2O5)110~150 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新玉13号粮饲兼用玉米(原代号CX431)为试验材料,分析密度对其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为天山南坡牧区种植粮饲兼用玉米提供最佳种植密度。【方法】采用4种种植密度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利用Excel和DPS统计分析软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种植密度对新玉13号粮饲兼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穗长、穗粗和双穗率减少,穗数、鲜、干重和穗粒重逐渐增加,而穗行数和行粒数不受密度影响;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反而下降。【结论】在天山南坡牧区拜城县种羊场粮饲兼用玉米种植密度以6.75×1047.50×104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措施对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免耕、旋耕、深松耕)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与旋耕下叶面积指数相近,较传统耕作与免耕提高27.12%~40.24%,光合势动态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基本一致;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都表现为旋耕、深松耕免耕传统耕作,旋耕和深松耕处理双穗率、穗粗、千粒质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和免耕;2年平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秸秆产量旋耕与深松耕处理较高,且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深松耕与旋耕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叶片光合势,从而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且提高了双穗率、源器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量、促进果穗发育,最终有利于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深松耕与旋耕是适合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栽培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5.
6.
农大647是中国农业大学1998年育成的晚熟高油玉米杂交种。2003年经天津市武清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点试验、示范表现突出,植株高大,营养成分较多,丰产潜力大,籽粒回收价高于普通玉米,是一种遗传附加值较高的粮饲兼用型玉米。  相似文献   

7.
粮饲兼用玉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饲兼用玉米是为适应现代农业和畜牧业同步良性发展提出来的新概念玉米,选育和推广粮饲兼用玉米可以在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多占用耕地面积的同时,提供优质饲料资源保障,解决我国粮食供需矛盾,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郑华 《农技服务》2008,25(10):22-22
介绍了粮饲兼用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粮饲兼用玉米是指既可在成熟期收获玉米籽粒,还可用秸秆做青饲料的玉米。它既能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又能从目前市场对玉米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稳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3因素最优饱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氮肥、磷肥与种植密度3因素对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与密度对青贮玉米干草产量的影响因收获期而异.不同收获时期,青贮玉米干草产量均以N的作用居于首位,其次是种植密度和P.7月30日、8月11日、8月26日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干草产量无明显增加.乳熟期收获,随着施N量的增加,产量显著增加;在4个不同时期收获,随施P量增加,干草产量均呈单峰曲线变化.生产中适宜施磷量为120~150 kg/hm2,可相应获得8100~25000 kg/hm2的较高干草产量;灌浆期和乳熟期收获,干草产量随密度增加亦呈单峰曲线变化,获得较高干草产量(15000~25000 kg/hm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8000~83000株/hm2.  相似文献   

11.
对5个不同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指标变化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至乳熟期(出苗后69~109 d),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长短及后期下降速度因品种而异。不同生育阶段光合势均以中晚熟品种较高,早熟品种较低。品种间群体生长率变化的差异主要在散粉期之后。相对生长率随生育进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净同化率以拔节期最大,且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比叶重在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鲜、干草产量与小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群体生长率(CGR)、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均呈显著正相关。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金稷3号和承3359叶面积高值持续期长,总光合势高,CGR、NAR和RGR均较高,生物产量居前,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出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刈割方式对饲草玉米SAUMZ1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和刈割时草长对饲草玉米SAUMZ1(以下简称饲草玉米)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25 cm的处理与留茬15 cm处理的总鲜草产量、总干草产量、相对饲用价值(RFV)、粗蛋白(CP)含量及CP总产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留茬5 cm处理。处理C220(草长220 cm时刈割)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和CP产量均显著高于处理C190(草长190 cm时刈割),但CP含量和RFV较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较高。处理C160(草长160 cm时刈割)的鲜、干草产量和CP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但CP含量和RFV较高。研究表明,留茬25 cm、草长190 cm刈割适用于青饲;留茬15 cm、草长220 cm刈割适用于青贮。  相似文献   

13.
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及耐密性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朴琳  任红  展茗  曹凑贵  齐华  赵明  李从锋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1982-1994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措施及其交互对北方春玉米产量和耐密性的调控效应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方法】2013—2014年以密植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45 000、60 000、75 000、90 000和105 000株/hm~2 5个种植密度,栽培措施采用深松(S)、宽窄行种植(W)以及化控(C)处理,通过裂裂区设计形成不同的栽培模式。以产量为基础分别对不同措施组合进行通径分析、因子回归及交互效应比较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对不同措施下的资源效率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综合模式中化控处理(C)对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贡献率27%—41%),这种作用在于仅靠化控处理即可增密1.17万株/hm~2;宽窄行(W)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在不同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而深松(S)对产量的调控则以间接作用为主(贡献率24%—37%),但深松与宽窄行组合较常规(RU)产量增加11.28%。密植条件下多项措施互作产量增益显著高于双项措施和单项措施,相较于常规模式(RU),正常年份(2013年)多项、双项及单项措施的增幅分别为31.27%、15.57%和7.96%,少雨年份(2014)增幅分别为15.02%、11.32%和5.65%,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耐密性的提高以及光能利用效率(RUE)、积温效率(G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的同步调控,最终实现了综合措施下的玉米高产高效。【结论】多项措施互作模式(SWC)玉米的产量增益最大,较传统模式最佳密度增加6.27万株/hm~2,实现产量增益11.91%,这主要归因于栽培措施及其互作对玉米群体耐密性的优化以及密植群体资源效率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区旱地饲用玉米稳产、高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于2016—2017年在农业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进行了露地平作(ck),双垄沟覆膜、微垄覆膜、土下覆膜处理对饲用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丰水年,双垄沟覆膜处理效果最好,与露地相比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土壤蓄水量分别提高36.45%、70.24%、13.25%,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7.24%和87.66%;在欠水年,土下覆膜处理效果最佳,较露地增产71.3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1.69%。双垄沟覆膜是寒旱区提高饲用玉米产量和高效利用降水的有效技术,土下覆膜则更适用于土壤贮水丰富农田的高水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饲用玉米子粒和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0-450 kg/hm^2的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子粒和秸秆产量增加。当施氮量为375 kg/hm^2时秸秆产量最高,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子粒产量最高。施氮量超过450 kg/hm^2时,经济效益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秸秆粗蛋白含量逐渐上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改善秸秆品质。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冀西北半干旱高寒区的两种不同的土壤中,进行饲用玉米产量表现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滩地明显高于沙地.沙地追氮对饲用青玉米有明显增产效果,而滩地追氮对饲用青玉米没有明显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缓释氮肥类型和尿素不同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省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玉米品种桥单六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单施尿素、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和含聚谷氨酸缓释氮肥分别与尿素按2∶8、4∶6、6∶4配施8个处理,研究同一施氮水平不同类型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对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含DMPP硝化抑制剂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处理的饲用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期最大鲜草产量为84.62 t/hm2,最大干物质量为25.35 t/hm2。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A60处理粗蛋白含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4.33%、48.84%和61.84%。【结论】含硝化抑制剂DMPP的缓释氮肥与尿素6∶4配施较其他处理可显著提高饲用玉米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有利于饲用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量的积累,并且提高饲用玉米的品质和氮素利用率,为饲用玉米绿色高质栽培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