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8月中下旬长时间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是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决定着高温天气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而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之下的强烈下沉气流的增温效应,是导致高温极值出现及持续时间长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 NCEP/NCAR 1° ×1°格点资料,对 2015 年 7 月 22—23 日新疆博州出现的 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朗副热带高压是导致博州乃至整个新疆出现极端高温的重要天气系统。伊朗副高的形成与高低层暖平流存在着联系。同时高温的产生也与副热带急流有关,伊朗副高东侧的强下沉气流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结果,即当伊朗副热带高压东南侧位于高层副热带急流入口处的左部位时,受到动力辐合机制作用,区域内出现了强盛的下沉气流,形成了明显的晴空辐射增温现象以及下沉绝热增温,增加了极端高温天气发生概率。而且地形造成的焚风效应进一步加剧了高温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1—3日出现在扎兰屯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扎兰屯市极端高温天气主要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暖高压脊发展强盛阶段,200 hPa高空以下主要是下沉运动,其中在500~850 hPa区域内是下沉运动最强区,暖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下沉增温的过程中,近地层出现了热低压;蒙古暖脊继续发展加强,高空锋区位置偏北,接近北纬60°,整个扎兰屯市处于锋区下弱辐合区内,下沉气流控制全市,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对2017年7月10—17日出现在张掖地区的高温天气形成原因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上层的南亚高压和中层的大陆性高压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高空主要影响系统,低层高原暖脊和地面热低压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影响系统。南亚高压与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形成上层辐合、低层辐散、伴随下沉运动的深厚反气旋暖高压系统,由其引起的晴空辐射增温和下沉绝热增温,以及由低层高原暖脊北抬和地面热低压东移造成的气温抬升,是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和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辽东山区一次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16年8月辽东山区一次典型的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地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低层暖平流持续时间长、前期气温持续升高是本次高温天气的环流背景特点,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的叠加作用是高温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7月21日至8月4日通化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与环流形势特征以及热力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非绝热因子及大气下沉运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了经验与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时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物理量场特征,针对2016年5月10日—11日临夏州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出现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区域垂直方向上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垂直配置使高压区的强下沉运动明显,空气的下沉绝热增温作用是形成临夏地区极端高温天气的主要物理机制。中低层较好的正变温区域配合地面相对湿度仅为22%的异常干燥空气,与北方高层干空气南下的叠加,是导致此次过程中临夏地区最高温度极值被打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面受热低压或热低压前部影响,地面要素场天空状况为晴天到少云,测站基础气温较高,相对湿度不大,地面风力不大,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为产生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天气特征,探讨了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8年延边地区发生的这次持续性罕见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大陆高压东移与控制东北—华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合并,使其面积扩大、强度增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此次延边地区的高温天气作用非常小,非绝热因子才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22年7月6日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极端高温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盛夏季节,100 hPa南亚高压的发展增强,为河西地区极端高温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大尺度环流条件;(2)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2个主要影响系统,高原暖脊(暖中心)和地面热低压是2个相对浅薄的近地层影响系统;(3)南亚高压和大陆性高压相互叠加,由其引起的下沉增温和晴空辐射增温是造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天气特征,探讨了2018年延边地区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2018年延边地区发生的这次持续性罕见高温天气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大陆高压东移与控制东北-华北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合并,使其面积扩大,强度增强,并长时间稳定维持;(2)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此次延边地区的高温天气作用非常小,非绝热因子才是本次高温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9年桂林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1-2009年桂林市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桂林市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历年变化来看,桂林高温有增多的趋势,而且有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2 a和14 a周期震荡信号。2009年桂林市发生的高温天气过程是历史少见的,具有温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主要发生在6、7、8、9月,出现时段为14:30-16:30。台风外围环流的下沉气流影响、亚洲大陆的中低纬度地区高度场维持着较强正距平以及副热带高压控制,是造成桂林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及旅游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2017年6月14~16日,朝阳地区出现了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的罕见高温天气,本文根据实时观测资料、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业务中高温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此次大范围的高温过程,经向环流明显,朝阳地区受高空脊前西北气流控制,高空气流辐合,下沉运动强烈,大气湿度低,受下沉绝热增温的影响,地面升温强烈;地面等压线稀疏,以偏南风为主,风力较小,利于升温;高空有暖平流,850hPa有强而久的暖中心存在,控制朝阳上空的等温线超过了24℃,朝阳地区易形成极端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13.
<正> 干热风是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我省由于干热风的危害常使小麦籽粒秕瘦逼熟,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因此,干热风对我省发展小麦生产,夺取稳产、高产、优质威胁很大。一、干热风的形成及其危害干热风的天气特征是低湿、高温并伴有一定强度风速的天气条件。我省春末夏初是其盛行季节,多出现在大陆热低压的影响下,或者冷高压南下时特定的天气形势之下。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从高空到地面为一致的下沉气流,受绝热增温的影  相似文献   

14.
叶东 《农业与技术》2013,(4):165-16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7-8日发生在河南中北部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高温过程是由于500hPa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好,东北冷涡位置偏东,高空形势稳定,中低层受暖脊控制有明显暖平流,地面处于低压带内;物理量场上中低层湿度较低,有利于温度快速升高;垂直速度场上有明显下沉运动,有利于绝热增温,而涡度场和散度场的垂直结构表现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特征,有利于下沉运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通地区1963—2002年所发生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利用同期该地区8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按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其等级,用8:00(北京时间)500 hPa历史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分析旱涝事件的特征及其成因,划分天气类型,探明其引发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南通地区的气象旱涝天气气候事件与降水量异常欠亏和丰沛紧密相连。引发旱涝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大陆暖高(指云贵高压和南海高压),南支西风槽和台风。干旱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内的下沉绝热增温的辐散区和西风槽后,洪涝产生在南支西风槽前锋际的连阴雨区、强降水区和台风的暴雨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事件与南通地区的旱涝气候事件间有一定的相关。南通地区上年12月至当年3月的月尺度气温距平百分率与6—8月的旱涝气候事件分别有150 d和180 d的韵律对应。  相似文献   

16.
以2017年夏季靖江地区异常连续高温天气过程为典型进行诊断分析。强盛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高压长时间盘踞靖江上空是产生连续高温灾害的主要原因;高温期间冷空气势力弱,海上台风、青藏高原暖高压的特殊活动路径,为副高的稳定维持提供有利条件;温度平流和垂直加热对高温的出现起重要作用,而高温的维持以及极端高温的出现更多的取决于非绝热加热。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夏季高温的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地区23个气象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重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选取2006年和三个有代表性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环流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的夏季高温事件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和区域差异,20世纪80年代发生频次最少,70年代最多,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天气多发带;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上下叠加是重庆地区夏季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析认为,100 hPa等压面上的南亚高压、300 hPa等压面上的暖中心和500 hPa等压面上的副热带高压脊控制着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上空,对流层中上下层暖高压中心相对应、中心位置基本一致是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异常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临夏州2016年8月14—15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副热带高压以及700 h Pa切变线,与临夏地区典型的暴雨天气形势高空冷槽配合西南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不同,此次天气过程属于暖区降水,中高层没有明显的高空冷槽过境,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汇聚以及近地面层冷空气侵袭二者共同作用触发的暖区对流不稳定造成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9.
都安县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个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