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本研究用早、中、晚稻41个品种,于早、中、晚季在自然和人工控制光长(11.5~24.0小时,分为13级)共14级光长处理下,观察了各类型品种出穗临界日长的情况表明;品种出穗临界日长,早稻和中稻品种在24:00(时:分,以下同)光照连续处理下,可正常出穗,不受光照长短影响,属中间性类型。晚稻早熟和中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大多数是在13:10~14:10之间,属短日性类型。极少数品种在24:00可出穗,它们的出穗日数反比之在14:30下的出穗日数少,具有两面性的光周期性的反应。晚稻迟熟品种出穗临界日长为12:50~13:10,属短日性类型。品种出穗日长反应曲线,早稻和中稻是直线型,晚稻早熟品种是“S”字型,晚稻中熟和迟熟品种是“V”字型。品种感光性早稻、中稻最弱;晚稻早熟品种强、中熟品种较强、迟熟品种最强。品种的感温性是早稻弱的多,中的少;中稻是弱或中;晚稻在自然和短日下的感温性强至最强。品种短日高温生育期是早稻中,中稻长,晚稻最短。早稻和中稻对日长适应范围广,异地引种易成功。晚稻对日长适应范围狭,引种选择要严格,  相似文献   

2.
水稻直播技术应用与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水稻总耕地面积3240公顷,水利条件优越,农民历年有着直播水稻的习惯,积累了10多年的生产经验,目前已发展到近千公顷,包括早稻、中稻。我站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早稻直播每667平方米可增产60~70千克以上,中稻直播每667平方米可增产40~50千克以上,累计增产稻谷450多万千克,增值450多万无。1选用品种早稻一般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早籼240;中稻一般选用早、中熟品种,如Ⅱ优838、抗优63、汕优084、行优084等。2浸种催芽考虑到水源的直放与提水,要相对早播,要有充足的水源,减少费用,一般平均气温稳定在15℃时即可浸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江西省种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抗性,筛选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方法】分别以TN 1和PTB 33作为感虫对照和抗虫对照,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对江西省30个水稻主栽品种(包括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别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评价。【结果】参试的30个水稻主栽品种中,4个早稻品种均无抗性品种;13个中稻品种中,只有晶两优3206、和两优1号在成株期具有抗性;13个晚稻品种中,只有百香优125在苗期具有抗性。【结论】江西省目前缺乏对褐飞虱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品种,90%的品种对褐飞虱表现感虫或高感,且存在苗期与成株期抗性不一致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湖南省衡南县种植的杂交中稻品种,衡南县农业农村局开展了18个杂交中稻新品种的种植比较试验,综合考察各品种的种植表现.参试品种中的14个:玮两优1273、隆两优1377、隆两优1988、隆两优7810、晶两优华占、晶两优1988、晶两优534、Q两优851、Y两优1577、Y两优800、Y两优957、荃两优85...  相似文献   

5.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44个中稻品种(组合)和28个早稻品种(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组和中稻组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3和0.031,即早稻组内为中度相关,中稻组内几乎无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水稻生产状况 朝鲜水稻生产发展很快。1946年全国平均每公顷稻谷产量仅为2.52吨,1949年3.03吨,1974年上升到5.9吨,分别比1946年和1949年增产234%和194%。进入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化学化和良种化的发展,单产飞跃增高。1980年全国平均每公顷7.2吨,1989年竟达7.6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1946年和1949年的3倍和2.5倍。44年来每年每公顷递增118公斤。据IRRI Rice Facts的1988年资料,朝鲜1985—1987年平均每年种植水稻85.8万公顷,总产600万吨,平均每公顷7吨。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7.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品种搭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双季稻金优273-丰源优299(迟熟早稻-迟熟晚稻)、陆两优996-Y两优1号(迟熟早稻-中稻品种作晚稻)、Y两优1号-丰源优299(中稻品种作早稻-迟熟晚稻)和金优207-丰源优299(晚稻品种作早稻-迟熟晚稻)4种品种搭配模式的早、晚稻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金优273-丰源优299搭配模式相比,陆两优996-Y两优1号搭配模式产量最高,其中晚稻贡献大于早稻;其次是Y两优1号-丰源优299,与前者相反,早稻的贡献大于晚稻.可见,陆两优996-Y两优1号搭配,即早稻选生育期适中的超高产迟熟品种,晚稻选生育期较长的超高产中稻品种搭配的栽培模式具有"双超"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索杂交稻‘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稻作类型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天优华占’参加华南早稻、中稻、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构成调查结果,对3 种稻作进行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5.7%,每公顷穗数为22.7%,结实率为11.3%,千粒重为4.1%;(2)作为中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4%,每公顷穗数为45.0%,结实率为6.7%,千粒重为1.2%;(3)作为晚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4.1%,每公顷穗数为16.8%,结实率为29.4%,千粒重为3.7%。可见,‘天优华占’作华南早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作中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足穗大穗;作晚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1年3月在武汉召开了第三届第六次常委会议,审(认)定通过了3个早稻品种,6个中稻品种.现简介如下,供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1鄂早13   1)品种来源:湖北大学生命科学院用“常菲22B/鄂早6号“的F1代作母本,“湖大242“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早稻品种.原代号:5213.200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登记号ES001-2001.   ……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划分及产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大豆品种在不同地区间的科学引种,以北美13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品种,延安市当地主栽品种和新选育的10份品种(系)为主要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生育期组划分试验。结果表明,13个北美标准大豆品种(系)除MGⅤ的2个品种NO30 PI 633609和NO31 PI561400不能正常成熟,其余品种均可正常成熟收获。10份延安当地主栽参试品种中晋豆19属于早熟品种(Ⅱ)类型,占参试品种的10%;中黄30和冀豆17属于中熟品种(Ⅲ)类型,占参试品种的20%;晋豆40和汾豆78属于晚熟品种(Ⅳ)类型,占参试品种的20%;秦豆8号、晋豆42、晋遗30、晋豆23、L78-121均属于极晚熟品种(Ⅴ)类型,占参试品种的50%。23份供试大豆品种中晋遗30品种大豆产量最高,为4 266.90 kg·hm~(-2),而北美品种NO29 PI572239和NO30PI633609的产量最低,仅为666.75 kg·hm~(-2),二者相差6.40倍。其中,产量排名前10的北美品种仅有三份NO16 PI567786、NO24 PI614155、NO19 PI533655,占参试品种的13%;而延安当地主栽品种占7份,占参试品种的30%。  相似文献   

11.
用复交系谱法选育成中籼稻中熟品种E164.该品种参加两年(1987~1988) 省区试,平均亩产481.5公斤,比对照密阳23平均亩增产10.7%;一年(1989) 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4公斤,比对照密阳23增产8.6%.株形优良,茎秆健壮,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米质优,1985年参加省优质米评比,居参评20个籼稻优质米之首,1987年参加中国水稻研究所63个区试籼稻品种米质测定,名列第三.三年(1987~1989) 人工接病虫鉴定,中抗白叶枯病,抗至中抗稻瘟病和白背飞虱,高抗至抗褐稻虱;田间检查,纹枯病轻.表现为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类型.目前省内外正在加速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1988~1989年,作者在开化、临安、龙泉3县试验点,采用8种除草剂,以不同剂量,混用或单用,对1~3年生杉木幼龄林作化学除草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盖灌能除草除灌效果最好。化学除草与人工除草相比,每年可节约费用81.8~101.6元/hm~2.  相似文献   

13.
平衡施肥对海南早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早稻田间肥效试验,研究施肥对早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是影响早稻分蘖数的关键因素,钾是影响早稻有效穗率、株高、有效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的关键因素。施肥对早稻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最高增产18.00%,纯增收入1 278.4元/hm~2;磷肥最高增产10.40%,纯增收入732.8元/hm~2;钾肥最高纯增收入455.1元/hm~2,增产11.30%。通过配置肥料效应模型,结合试验实际情况,确定早稻氮、磷、钾最佳配比为N∶P_2O_5∶K_2O=0.30∶1.00∶0.73。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杂交中稻Ⅱ优 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Ⅱ优 7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库大源足 ,Ⅱ优 7号产量为 90 0 0kg/hm2 以上的库源特征为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 6 5~ 7 0 ,成熟期叶面积指数 3 4~ 4 0 ,成熟期干物重 1875 0kg/hm2 左右 ,颖花 375 0 0万朵 /hm2 左右 ,齐穗期叶粒比 1 7cm2 /粒。Ⅱ优 7号的主要高产农艺措施是 :移栽叶龄 3~ 4叶 ,栽 2 4~ 2 7万穴 /hm2 ,施纯N 16 5~ 180kg/hm2 。  相似文献   

15.
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早稻-晚稻-套播早熟油菜(油-稻-稻)三熟制下,筛选生育期适宜的高产水稻品种,系统研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期为油稻稻三熟制下水稻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与低产和中产类型双季稻相比,高产类型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产量及日均产量显著高于低产类型。(2)高产类型与低产及中产类型双季稻的分蘖增长率、分蘖下降率及高峰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高产类型分蘖呈稳增缓降的发展态势。(3)早稻抽穗期干物质量及各生育时期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干物质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产类型显著高于低产类型;晚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及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差异较大,高产类型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但与中产类型差异不显著;各产量类型品种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4)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双季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叶面积(LAI)和单茎叶面积呈增加趋势,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率则呈降低趋势,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粒叶比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早稻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差异显著,而晚稻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产量75-78 kg·hm-2·d-1,每穗粒数125-140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产量77-81 kg·hm-2·d-1,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  相似文献   

16.
对13个小麦品种(系)26个性状的5种遗传参数研究表明,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很低,且与其他性状呈负相关或微弱正相关,这说明现有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已接近或达到高限;同时,穗数、穗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很高,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当前小麦高产育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穗粒数的提高,同时要兼顾千粒重,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进行多性状组合选择方能高产,"倒一叶鞘长+穗长+粒重叶比"相对选择效率较高、简单易行,可作为综合选择的较佳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玉嵩  张根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86-1387,1466
[目的]探究多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栽培密度的反应差异性。[方法]以四川盆地10个宜栽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在4种栽植密度下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栽植密度对供试杂交稻单株有效穗数影响最为明显,与其每穗着粒数、实粒数和穗粒重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很小。[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对栽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 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穗数多于3.00×106和产量在每公顷1.00×104 kg以上时,关键是提高每穗总粒数.还提出了淦鑫688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库容量和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成熟期总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成熟期单穗吸氮量最大的品种为最小品种的4.67倍(2008年)和3.51倍(2009年);②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单穗叶面积较大;③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较大,但比叶重无明显优势;④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群体库容量与单穗库容量均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⑤叶面积系数和库容量对粳稻品种总吸氮量均有重要的影响,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叶面积系数。增源扩库是粳稻品种增加氮素累积量,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3719、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密度(52 500株/hm2)、中密度(75 000株/hm2)和高密度(97 500株/hm2)对玉米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各粒位籽粒灌浆影响显著,各品种受密度影响趋势一致,以穗上位籽粒受密度影响最大,而金海5号各部位籽粒灌浆均受密度影响较小。各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金海5号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登海3719和郑单958产量均在中密度下达到最高,高密度下显著下降。金海5号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高于其它两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