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采集广西区内不同大棚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及露地栽培的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pH、水溶性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全量氮、全量磷和全量钾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大棚年限的延长,广西设施栽培土壤酸化更明显,连续栽培10年后,土壤pH降低了0.34个单位;水溶性盐含量是露地栽培的3倍以上,且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设施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的程度也越严重,以中、轻度盐渍化为主;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及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露地土壤,总体上随着大棚年限的延长而逐年积累,尤其是磷元素积累增幅较大,生产中应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磷肥的施用量,防止土壤中磷素过度富集而导致作物营养不均衡,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设施栽培大棚土壤养分、盐分调查分析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蔬菜园艺场和无锡市蠡园镇夏家边蔬菜园艺总场的大棚与露地土壤采样测定,并对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大棚土壤进行了调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①大棚土壤有机质、全氮明显高于露地,比露地平均高出42.6%和48.5%,速效磷和速效钾呈高度富集状况,均超过200mg/kg,盐分总量在3g/kg以上,已出现次生盐渍化;②大棚土壤耕作表层(0-5cm)有机质、全氮含量比耕作底层(5-20cm)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耕作表层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及盐分总量比耕作底层分别高于6.6%、28.3%和65.4%;③大水洗盐和埋设暗管均能较好地调控大棚土壤盐渍障碍。 相似文献
8.
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水平下,草莓一个生育期内土壤中pH值、电导率值、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中EC值、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在草莓生育前期大幅下降且生长结束期后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幼苗期水平,其中不同配比施肥对生育期前后土壤酸碱性无显著影响(P0.05);0~20、20~60 cm土层EC值、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在施肥量水平达到S-F (N 270 kg/hm~2、P_2O_5 180 kg/hm~2、K_2O 240 kg/hm~2)时,0~20 cm土层土壤EC值达到1.255 mS/cm,硝态氮含量达到532.5 mg/kg,此水平下造成硝态氮在生长结束期的累积,加大土壤盐渍化的产生风险;综合考虑,施肥水平为S-E (N 180 kg/hm~2、P_2O_5 120 kg/hm~2、K_2O 160 kg/hm~2)时,既能满足草莓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可以避免硝态氮的累积,抑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灌水频率(5,10,15 d·次-1)下,栽培辣椒的设施土壤的盐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各灌水频率条件下,根据土壤EC值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快速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1-20 d)、缓慢降低阶段(第1次灌水后21-40 d)和稳定阶段(第1次灌水后41-62 d)。不同灌水频率下0-20 cm土层EC值,在快速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表现为5 d·次-1>10 d·次-1>15 d·次-1,而在缓慢降低阶段却表现为5 d·次-1>15 d·次-1>10 d·次-1。0-20 cm土层积盐量,在缓慢降低阶段和稳定阶段,均以10 d·次-1灌水频率下最低,表明其对0-20 cm土层盐分的淋洗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巢湖流域内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制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传统休耕-水稻种植模式(n=26)作为参照,选取该区域典型的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由休耕-水稻种植模式转变而来,n=26)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养分盈亏状况,并分析种植模式改变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休耕-水稻种植模式下氮盈余34.02 kg·hm-2·a-1,其盈余率为16.7%;磷和钾分别亏损2.96、13.71 kg·hm-2·a-1,两者亏损率分别为9.1%和19.7%。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氮、磷、钾盈余量分别为589.27、194.93、144.22 kg·hm-2·a-1,三者盈余率分别为61.5%、66.4%、26.9%。长期大量施肥下,大棚番茄-水稻轮作导致土壤积累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50.05、7.05、1.95倍和1.72倍。对比休耕-水稻种植模式,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土壤pH平均下降了0.83个单位,电导率平均增加了0.73 mS·cm-1,该模式下土壤呈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趋势。研究表明,当前巢湖流域大棚番茄-水稻轮作模式下的养分收支呈盈余状态,土壤积累了大量速效养分,存在一定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毛管水连续时的产量比断裂的平均增加23.19%;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增加744%,36.44%和22.38%施氮方式对氮、钾吸收量的影响显著,对磷较小上均肥较上中肥的吸氮量多47.3%、钾多38.7%,而吸磷量仅多14.0%随施氮量增加,能明显增加氮、磷、钾的作物吸收量高氮较低氮处理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多80.1%,98.1%和76.5%有、无隔水层明显影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前者比后者,中室铵态氮、硝态氮之和(Nmin)增加14.7%,有效磷增加14%;侧室有效钾增多24.4%表明毛管水连续与否能明显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作物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2.
13.
试验在江苏农学院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岱15,设砂、粘土不同容重盆栽。结果指出,不同土壤容重均随着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而朝着容重1.3g/cm3附近自调,不同土壤和棉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与土壤自调方向一致。容重1.1g/cm3处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棉株全氮、磷和钾含量,以及主要生育阶段棉株累积吸肥量都顺着容重变大的自调方向渐降,开花前与开花后棉株吸肥比例较大,为3.5∶6.5,长势前旺后衰;而容重1.4g/cm3和1.5g/cm3处理养分供、吸量均沿着容重变小的自调方向渐升,前后期吸肥比例较小,为2∶8,弱苗迟发,花后长势虽有所转强,但仍处于弱势地位;容重1.2g/cm3和1.3g/cm3处理供、吸肥量一直稳中有升,且后期更显优势。前后期吸肥比为3∶7,形成了棉花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和后期多结铃的理想长势。因此,土壤紧实度适宜,有利于棉花吸肥与土壤供肥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有机肥料结构及其在作物养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有机肥资料、品种及利用调查表明,1990年施用于农作物的有机肥2895.2万吨,其中、人畜粪尿占79.2%。在用于农作物的45.84%吨总养分中,有机养分占61.1%,提供的氮、磷、钾分别为45.0%,67.2%和97.9%。人畜粪尿提供的氮、磷、钾养分占有机养份的73%。有机肥是我市农作物钾、磷养分的主要来源,是氮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自然免耕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及其与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免耕促进了>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团聚水平、团聚度和结构系数增加,结构稳定性提高,土壤容重稳定。因此,浸润水分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不同恢复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研究了退化草地围封后恢复过程中翻耕,耙地和人工补种(羊草+豆科)措施对土壤水分与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措施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封育5a土壤表层有机质增加了0.54%;封育8年增加了1.06%,土壤全氮全磷亦有明显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增加了3.2%;围栏内封育2a后,翻耕措施对增加土壤水分,养分均高于人工补种(羊草+豆科)和对照;封育8a,各种措施之间有趋同性,但羊草+豆科措 相似文献
17.
18.
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与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植物群落以及植物养分的影响的阐述,强调了制定并遵循合理的放牧制度和严格控制载畜量是保护草原土壤与植被,永续利用草原以及发挥草原生态功能,提高草原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紫色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性紫色土脲酶活性与土壤营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紫色土脲酶活性(Y)与土壤中的全氮(X_1)、速效氮(X_4)、全钾(X_3)、速效钾(X_6)含量相关。即Y=-0.2976 0.2353X_1 0.1153×10~(-1)X_3 0.2133×10~(-2)X_4-0.2068×10~(-2)X_6。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氮对酶活性的正效应,是由全氮对酶活性的作用表现。全钾的直接作用为正,速效钾为负,二者通过氮对酶活性的间接作用也为负,与钾相关的决定系数均较小,因而对脲酶的影响程度小于氮。 相似文献
20.
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施氮肥时期对土壤供氮、稻株吸氮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基肥对土壤供氮影响持续期长 ,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蘖肥对土壤供氮仅影响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穗肥对土壤供氮影响到抽穗至成熟期。不施基肥与施基肥相比 ,植株各生育期的吸氮量少 ;不施蘖肥与施蘖肥差异较小 ,仅影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到拔节期的吸氮量 ;不施穗肥的植株拔节到成熟期吸氮量下降 ,而不施粒肥仅影响抽穗至成熟期的吸氮量。基肥施用量在保证 N-n叶龄期达到够穗苗数的情况下 ,不施或少施蘖肥 ,增施粒肥量 ,有利于提高茎蘖成穗率 ,促进穗大粒多而高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