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生长性能、肌肉质构指标及肝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3×2因子试验设计,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45%和50%,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9%的6组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293.11±7.84)g的中华鳖,8周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升高,45%和50%蛋白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0%组,4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40%组,50%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40%组。饲料脂肪含量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9%脂肪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6%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先显著升高,然后在45%时达到稳定水平。肌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升高。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四肢肌肉的回复性、弹性和凝聚性无显著影响,硬度、黏性和咀嚼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肝脏igf-I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9%脂肪组的肝脏igf-I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6%组。综合中华鳖生长性能及营养品质的试验结果,温室养殖条件下,中华鳖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5%和6%。  相似文献   

2.
翘嘴红鲌幼鱼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建明 《水产学报》2005,29(1):83-86
用酪蛋白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7种蛋白含量为32.07%~45.64%的半精制试验饲料,喂养7组3个重复的翘嘴红幼鱼8周。饲养试验在室内玻璃钢水箱中进行,试验鱼每尾平均初始体重2.88±0.22g,水温为25~29℃。结果显示:蛋白质水平为41.05%的试验组的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对特定生长率(Y)和饲料效率(F)二项指标的二次曲线回归分析求得翘嘴红幼鱼饲料蛋白最适值分别为40.94%和41.35%;饲料蛋白水平对鱼体(全鱼)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较高水平饲料蛋白会使鱼体脂肪含量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3.
皇康康  张春晓  王玲  宋凯  黄飞 《水产学报》2014,38(6):877-887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健康的影响,以红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α-淀粉为主要糖源,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并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配制实验饲料。实验设3个蛋白水平(35%、40%和45%),每个蛋白水平下设4个脂肪水平(4%、7%、10%和13%),共12种饲料,饲料可利用能变化范围为12.4~17.8 kJ/g,蛋白能量比变化范围为21.9~32.0 mg/kJ。每种饲料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族缸放养12只牛蛙[初始平均体质量为(91.5±1.1)g],每日饱食投喂2次,实验周期56 d。结果发现,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牛蛙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13%脂肪组的牛蛙肝脏出现颜色不均一和肝体脆化无韧性的现象。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显著影响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其中,40%蛋白组牛蛙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35%蛋白组,与45%蛋白组无显著差异。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显著升高,而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随着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保留率无显著差异。饲料脂肪水平与牛蛙全体的脂肪含量和总能水平正相关,但不影响牛蛙全体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牛蛙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和脂蛋白酯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牛蛙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7%,适宜蛋白能量比为27.7 mg/kJ。  相似文献   

4.
程译锋  过世东 《渔业现代化》2009,36(6):54-59,70
试验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法和β-淀粉酶法分别测定饲料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和淀粉糊化度,探讨了膨化工艺参数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水分含量、喂料速度、螺杆转速和机筒温度的适度增加都使淀粉糊化度、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增大;机筒温度过高反而使蛋白质体外消化率减小。适宜的膨化条件为:调质后水分26%-30%,喂料速度30-60 r/min,螺杆转速150-250 r/min,机筒温度120-135℃。在此条件下,饲料的淀粉糊化度为90%-92%,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为90%-92%。  相似文献   

5.
以初始体重为39.20±0.24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25.21%、29.87%、35.03%、40.67%、45.47%、50.12%、55.29%、60.38%、64.85%的9种等能微颗粒饲料56d,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提高,稚星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5.47%时,稚星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蛋白水平为46.79%;对稚星虫体组成成分的分析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稚星虫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64.85%组稚星虫体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蛋白水平组(P<0.05)。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64.85%组稚星虫的体脂肪含量最低,显著低于25.21%、29.87%、35.03%和40.67%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稚星虫体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蛋白的适宜需求量为46.79%。  相似文献   

6.
饲料脂肪水平对江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饲料中脂肪水平对江黄颡鱼幼鱼(平均体重0.44g)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共设5个水平组,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3.77%,4.82%,7.29%,8.37%,9.87%。每组20尾,3个平行,饲养66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江黄颡鱼幼鱼的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蛋白质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抛物线变化,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江黄颡鱼幼鱼肝脏中脂肪的蓄积量随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综合各项指标并分析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脂肪水平的回归性关系,可以推测江黄颡鱼幼鱼期的饲料脂肪水平应该维持在7.59%~7.65%。  相似文献   

7.
哲罗鱼稚鱼的蛋白质和脂肪需求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4×3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哲罗鱼(Hucho taimen)稚鱼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初始体质量为7-8 g的哲罗鱼饲养于玻璃钢水簇箱中(直径90 cm,水深45 cm)。实验共设4个蛋白质水平(50%、46%、42%、38%),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10%、15%和20%),共12种饲料,每种饲料投喂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尾鱼。实验期间水温11.5-17.5℃,溶解氧7.8-10 mg/L,每天饲喂3次,实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成活率未产生显著影响;脂肪水平对蛋白质需要量影响较大,在10%脂肪水平,与其他蛋白质水平相比,50%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和平均日增重(P<0.01),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也得到改善(P<0.05);在15%脂肪水平下,与38%蛋白质水平相比,42%、46%和50%蛋白质水平各组终末体质量、平均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都显著改善(P<0.05);在20%脂肪水平下,38%与50%蛋白质水平相比,终末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和饵料系数差异显著(P<0.05),但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与10%和15%脂肪水平相比,20%脂肪水平显著提高了蛋白质效率(P<0.05);鱼体脂肪含量随饲料中脂肪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50%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了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提高了体蛋白含量(P<0.05);鱼体总能随着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提高也极显著提高(P<0.01)。本实验结论为:在10%脂肪水平,哲罗鱼稚鱼最适蛋白质水平为50%,在15%和20%脂肪水平下,最适蛋白质水平为42%。  相似文献   

8.
采用3×3因子试验设计,配制9种试验饲料,研究饲料不同蛋白质水平(31%、37%和43%)和脂肪水平(3.5%、5.5%、7.5%)对平均体重为5.49 g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鱼种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实验选取赤眼鳟鱼种810尾,随机分成9组,每组2个重复,饲养期6周。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的交互作用对赤眼鳟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饲料系数影响显著(P<0.05),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脂肪水平为3.5%时赤眼鳟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随着特定生长率的升高,赤眼鳟的肥满度和肌肉蛋白质的含量升高;赤眼鳟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均随着饲料中可消化能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重为15.50±0.04 mg的方格星虫稚虫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脂肪水平为0.36%、3.32%、6.49%、9.31%、12.16%、15.14%和18.36%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56 d,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提高,方格星虫稚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当饲料中脂肪水平为9.31%时,方格星虫稚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值.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确定当增重率达到极值时,饲料脂肪水平为8.70%;(2)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方格星虫稚虫体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18.36%组星虫体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有降低的趋势,18.36%组星虫的体蛋白含量最低,显著低于0.36%、3.32%、6.49%、9.31%和12.16%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体组成中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方格星虫稚虫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两种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脂肪水平为9.31%时,但是饲料脂肪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时,方格星虫稚虫对饲料中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8.70%.  相似文献   

10.
以鱼粉、豆粕为蛋白源,豆油、鱼油为脂肪源,配制9种不同蛋白能量水平的饲料,蛋白质3个水平(38%、43%、49%),每个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梯度(6%、10%、14%),其蛋白能量比为19.3~27.4mg/kJ。卵形鲳鲹初始质量为(25.02±0.16)g,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网箱(1.5 m×1.0 m×2.0m)放养卵形鲳鲹苗20尾,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卵形鲳鲹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投喂含43%或49%蛋白质、6%脂肪饲料的卵形鲳鲹表现出较好的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的脂肪水平未表现出蛋白质节约效应,较高的脂肪水平反而抑制了卵形鲳鲹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卵形鲳鲹鱼体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随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最适蛋白质、脂肪水平和蛋白能量比分别为43%、6%和24.4 mg/kJ。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采用蛋白质水平为40%、45%、50%和55%,脂肪水平为8%和16%,共8组实验饲料。在水温为(16±0.2)℃的循环流水水族箱系统内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该鱼肌肉营养学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蛋白水平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率先升高后降低,其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之显著升高(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灰分不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脂肪水平增加,其肌肉粗脂肪含量也随之显著提高(P0.05),而对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氨基酸总量(WTAA)和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WEAA/WTAA)不存在显著影响。综合生长性能与氨基酸模式的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细鳞鲑幼鱼最适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50%和8%,适宜蛋能比为29.36 g/MJ。  相似文献   

12.
饲料蛋白质和能量水平对草鱼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3×3因子试验确定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草鱼生长和鱼体组成的影响。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75g的试验鱼放养在27个规格为85cm×35cm×95cm的网箱中,每箱放养50尾。日粮中的蛋白源、脂肪源和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源,分别采用鱼粉、豆油和糊精配制,日粮设3个粗蛋白水平,每个蛋白水平有3个能量水平饲养草鱼84d。结果表明MPLL组(粗蛋白为30%,粗脂肪为4%)的特殊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但与LPML组(粗蛋白为25%,粗脂肪为6%)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脂肪含量在4%和6%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以中蛋白质组(MP,30%)最高,脂肪含量在8%时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以低蛋白质组(LP,25%)最高,表明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的生长和饲料系数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可消化能的增加,鱼体的脂肪含量增加,而蛋白和灰分含量没有多大变化。综合饲料成本等因素,本试验初步确定草鱼幼鱼生长所需的最适蛋白水平为25%,DP/DE约为23.47mg·kJ-1。  相似文献   

13.
设计9组半精制饲料,蛋白水平25%、33%、42%,脂肪水平4%、9%、14%,探究花鳅饲料中蛋白和脂肪组合对花鳅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饲料对花鳅体重、摄食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存在显著影响;蛋白或者脂肪水平相同,一种含量由低升高,特定生长率逐步升高,饲料系数逐步降低,蛋白水平42%,脂肪水平14%组特定生长率最高(2.57±0.08),饲料系数最低(1.03±0.15)。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蛋白和脂肪水平对花鳅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而脂肪水平仅对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脂肪含量对七彩神仙鱼幼鱼生长和消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29.0±1.0℃下,将140日龄、体质量8~10g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幼鱼放入室内54cm×40cm×28era的水箱中,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粗蛋白45.0%)、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脂肪水平(10.21%、12.02%、17.17%、21.0%,和22.14%)的饲料.90d的饲养表明,七彩神仙幼鱼的成活率变化在96.67%~100.0%之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鱼的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增重率均先增加而后降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SGR、PER和增重率极显著地高于摄食含10.22%和22.14%脂肪饲料的鱼(P<0.001),而当鱼摄食含17.17%和21.05%脂肪的饲料时,SGR、PER和增重率与摄食含12.02%脂肪饲料的鱼差异不显著(P>0.05).当饲料中脂肪含量为12.02%时,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最高;摄食含脂肪为10.22%、12.02%和17.17%的饲料时,对饲料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七彩神仙鱼幼鱼饲料中适宜脂肪含量在12.02%~17.17%之间.  相似文献   

15.
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鱼油和豆油(1∶1)等比例混合油,配制6组脂肪水平分别为4.16%、7.42%、10.68%、14.20%、16.56%、19.62%的等氮饲料,标号依次为L1、L2、L3、L4、L5、L6。以初始体重28.09±0.60g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经过八周的饲养,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点篮子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L3和L4组显著高于其它四组(P<0.05),且两指标均随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脏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全鱼粗蛋白含量L1与L6组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肌肉蛋白、水分及灰分与饲料脂肪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肝脏水分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降低。综合点篮子鱼生长及鱼体成分分析,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适宜添加量为10.68%~14.20%,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点篮子鱼饲料中脂肪的最适添加量为13.94%。  相似文献   

16.
克氏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和能量蛋白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3×3因子试验法,设计了3种不同蛋白质水平(26%、29%、32%)及能最蛋白比水平(36、40、44 kl/g)的9种试验饲料,对体重(2.39±0.37)g的克氏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适宜蛋白质含量及其蛋白能最比进行了研究,生长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克氏螫虾幼虾配合饲料中适宜蛋白质含量为29.49%~32.24%,饲料的适宜能量蛋白比范嗣为34.67~37.46 kJ/g;当试验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1.86%,能量蛋白比为35.85 kJ/g时,试验虾获得最大增重率、最低的饲料系数、最高的蛋白质效率及最大的特定生长率.  相似文献   

17.
周梦馨  田娟  文华  陆星  蒋明  吴凡  刘伟  喻丽娟 《水产学报》2019,43(4):1058-1068
为研究34 ℃水温下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选用初始体质量为(50.88±1.57) g的吉富罗非鱼36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20尾),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0.22%(对照组)、2.83%、4.98%、7.45%、9.23%和12.47%的6种纯化饲料,在34 ℃水温下饲养56 d后,测定并分析了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吉富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与蛋白质保留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和摄食率呈现相反的趋势;12.47%实验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其他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照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当饲料脂肪含量为7.45%~12.47%时,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粗脂肪含量在饲料脂肪含量为2.83%~9.23%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肝脏脂肪酶和脂蛋白酯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12.47%组达到最大值;肝脂酶的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脂肪水平为2.83%时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经回归分析,在34 ℃水温下,吉富罗非鱼要获得最佳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对饲料脂肪的需求量分别为4.92%、5.67%和6.49%。  相似文献   

18.
以鱼粉为蛋白源,配制5个不同蛋白水平的等能饲料,饲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8周,分析斑石鲷最适蛋白需求量。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斑石鲷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水平36.85%时,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P0.05)。除蛋白效率在蛋白水平升高至50.38%时,降低至与蛋白水平36.85%组相当,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余各指标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但仍显著高于30.83%蛋白水平组(P0.05)。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通过对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抛物线和直线回归分析,满足斑石鲷最大特定生长率所需蛋白水平为37.77%~40.07%。  相似文献   

19.
沙特阿拉伯科技大学动物系的科研人员对尼罗罗非鱼投喂麸皮发现,麸皮含量为6%和12%的饲料提高了鱼体增重、鱼体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饲料转换率、蛋白质效率比值和蛋白质净滞留率。麸皮含量为18%饲料喂养的鱼脂肪含量、灰分含量、能量含量以及上述参数最低,而水分含量高。投喂麸皮含量为12%饲料的鱼,蛋白质含量和生长数值最高。表明尼罗罗非鱼实用配合饲料中,麸皮适宜用量为12%。尼罗罗非鱼饲料中麸皮的适宜用量@任维美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5种不同脂肪(能量)蛋白比的配合饲料对初始平均体重(7.75±1.17)g梭鲈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脂肪蛋白水平的饲料,以能量蛋白比为45.94kJ/g试验组的生长速度最快[SGR为(2.86±0.17)%/d]、饲料系数最低(FCR为1.57±0.12)、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最大,分别为98.44%±2.38%和30.88%±3.83%;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为变量因子,以梭鲈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沉积率和能量保留率为指标,通过二元二次回归方程得出梭鲈最大生长速度时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39.80%,脂肪含量为8.79%,总能为18.53MJ/kg,脂肪蛋白比为0.22,能量蛋白比为46.56kJ/g;梭鲈获得最大的蛋白质沉积率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8.76%,脂肪含量为9.18%,总能为18.65MJ/kg,脂肪蛋白比为0.24,能量蛋白比为48.12kJ/g;梭鲈获得最大的能量保留率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8.55%,脂肪含量为9.45%,总能为18.72MJ/kg,脂肪蛋白比为0.25,能量蛋白比为48.56kJ/g;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增加可以降低鱼类耗能时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