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88年6月在收获华盛顿州图谢特县喷灌小麦时发现叶片、穗轴及颖片上出现大量的黑斑和坏死症状,发病株率接近100%.根据明显的症状和出现的干性分泌物证明是由小麦黑颖病菌(Xanthohonas campestris pv. trsnslucens)所致.在无菌水中对叶和颖基部作纯培养,并在YDC琼脂上划线,在30℃下培养分离出黄色粘状革兰氏阴性细菌.专门培养小麦黑颖病菌,并用其给4叶龄的硬粒小麦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早已危害不大的一些真菌病危害程度又在急剧增大.小麦颖枯病(Leptosphaeria nodorum Muller)或小麦叶枯病(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Fuckel〕Schroeter)就属于这类病害.众所周知,对这些病原体的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Bronnimanu A., 1982; Mullaney E.J. 等, 1982).在小麦胚的原生质中含有完全符合免疫育种所需的抗Septoria颖(叶)枯病的因子.但这种抗性常与高秆、晚熟等不良经济性状相关(Shipton W. A. 等, 1971; Scott P. R. 等,1982).抗Septoria颖(叶)桔病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据Shipton等报道,1898年小麦颖枯病在美国马里兰州的Townsend首次发现,并引起了43-50%的产量损失.本世纪初该病对小麦产量的损失估计为10%(马里兰州)到5%(北卡罗来纳州),最近却达到31-50%.虽然降雨少的年份,产量损失微不足道,但颖枯病确已成为限制美国东南部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来,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和叶斑病的新型杀菌剂是朝着内吸性、甾醇抑制性、并以三唑为基础的广谱性方向发展的.新型杀菌剂的发展目标是防治范围广、施用剂量小、最好是一次施用的.在美国西北部地区,将几种杀菌剂用来防治小麦的锈病、叶枯病、颖枯病以及Pseudocerosporella根腐病.在华盛顿州用粉锈宁对由锈病引起冬、春小麦产量损失的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5.
在温室和大田(2年)中,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与颖枯病(Septo-ria nodorum)在小麦上的相互作用。逻辑增长模式dy/dt=ry(1-y/K)的积分式符合病害进展数据,式中r为感染率,K为最终积累病害。颖枯病明显地减轻了白粉病的严重度,并使白粉菌的最终积累病害K至少降低了60%。在大田试验中,白粉病则提高了颖枯病的最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小麦根腐病和小麦赤霉病可持续控制的有效生防途径,以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作为供试真菌,评价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及其毒素的抑菌活性,并对高毒力菌株抗逆性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供试的28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发酵液和毒素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高毒力共生菌菌株SY5发酵液和毒素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6.05%和67.41%,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2.41%和83.32%;菌株SY5发酵液经50℃处理60 min及18 W紫外灯照射120 min后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无明显变化,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有所下降;常温保存150 d,抑菌活性略有下降。说明共生菌菌株SY5对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菌活性显著,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极具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绿帝(邻烯丙基苯酚)扣银泰(4-丁酰基苯酚)对小麦纹枯痛笛(Rhixoctoniacerealis)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剂的EC50分别为4.63和5.62μg/ml;不同酸碱度介质条件下两种药期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变化。显微观察表明,在含有绿帝或银泰的PDA培养基上小麦纹枯痛笛笛盐生长过程中分支间距显著缩短。电导率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荆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麦角甾醇含量没有影响。绿帝或银泰抑制小麦纹枯病菌生长的作用机制应该进一步靶向药剂对痛菌细胞呼吸作用和对病菌细胞壁胞外水解酶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温室和大田(2年)中,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f.sp tritic)与颖枯病(Septo-ria nodorum)在小麦上的相互作用。逻辑增长模式dy=(1-y/k)的积分式符合病害进展数据,式中r为感染率,K为最终积累病害。颖枯病明显地减轻了白粉病的严重度,并使白粉菌的最终积累病害K至少降低了60%。在大田试验中,白粉病则提高了颖枯病的最终积累病害K。由于白粉病的严重度相当低,所以它使颖枯病的严重度提高得也较少,而且两年中仅一年有显著提高,即K大约提高了30%。在盆栽试验中,颖枯病的最终积累病害K保持不变,但其侵染率r有30%的显著提高。大田与盆栽试验间的差别可用温室内的气候条件来说明、温室中的气候条件排除了二次侵染,而这正是大田病害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小麦赤霉病的强拮抗菌,探索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四川地区广泛种植的小麦品种川麦107的内生拮抗菌进行了研究.利用直接堆砌法培养6 d的结果表明,4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L16菌株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分离的其他3个菌株,其平均抑菌圈达到2.2 cm.L16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炭疽病菌等都有拮抗作用,其发酵液在室外条件下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根据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鉴定L16菌株为链霉菌属的金色类群(Series Aureus).因此,L16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化学杂交剂SQ-1诱导雄性不育小麦开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化杀杂交小麦制种体系,观察了大田制种条件下喷施杀雄剂SQ-1后小麦Fp1(杂交小麦"西杂一号"的母本)的开颖特性,同时对杀雄剂浓度、pH值以及处理时期对开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SQ-1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开颖初期开颖角度的日变幅较大,Fp1在低浓度化杀剂水平下(3 kg/ha和4 kg/ha)还出现"二次开颖"现象;(2)开颖角度与不育度之间存在矛盾,能够获得较大开颖角度的处理一般难以获得较高的不育度.综合来看,用pH值为8的缓冲液配制的SQ-1在使用剂量为4 kg/ha、Feekes 8.5时喷施,Fp1能够达到育种要求的不育度,同时能保持较大的开颖角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培育抗颖枯病的矮秆小麦品系,利用单基因隐性雄性不育建立了一个群体,并用轮回选择对其进行了改良。该群体株高和抗颖枯的遗传力相当高,但选择指数较低。重叠的选择周期,能在不延长一个周期时间的情况下进行有规律的时间安排,进行若干个杂交循环。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甲酯(MeJA)对小麦开颖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讨MeJA对小麦开颖特性的诱导效应,以T冀5418 A和冀5418 B为试材,采用0.3、3.0、6.0 mmol/L MeJA和蒸馏水(CK)对其活体穗和离体穗进行浸穗处理3 min.结果表明,MeJA具有诱导开颖数增加的效应,3.0 mmol/L诱导活体穗开颖数指数比CK高1.5和5.2,比6.0 mmol/L诱导的高1.0和3.5;6.0 mmol/L诱导离体穗开颖数指数比CK高5.8和4.8,比3.0 mmol/L高1.5和5.5;0.3 mmol/L处理结果不及CK.MeJA处理穗的开颖度大,开颖时间长.6.0 mmol/L诱导开颖度比CK高1.0~1.5 mm,开颖时间比CK长42~70 min,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它浓度处理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MeJA诱导保持系开颖特性优于其不育系,并且3.0 mmol/L MeJA诱导保持系花药外露,处理后4 h花药外露率比CK高7.7%,差异显著.因此,MeJA具有诱导小麦颖壳开张和调节小麦花期的效应,是杂交小麦制种的有效调节剂.  相似文献   

13.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 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 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 spp.),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和黑附球菌(E. 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Z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枯草芽孢杆菌AZ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获得AZ20-14、AZ40-13和AZ60-10三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正突变菌株.对峙培养结果表明,AZ20-14、AZ40-13和AZ60-10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均高于AZ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11%、71.71%和72.74%.经传代实验证明,AZ20-14、AZ40-13和AZ60-10的遗传性较为稳定.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个诱变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小麦种子经枯草芽孢杆菌AZ、AZ20-14、AZ40-13和AZ60-10的菌液浸种处理后,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依次为49.76%、58.52%、31.19%和51.66%.综合分析认为,经低能N+离子束注入后筛选获得的AZ20-14菌株不仅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程度扣促进麦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等几种杀菌剂配方及不同生育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OD 40 m 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 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40 m L/667 m2+43%戊唑醇SC20 m L/667 m2这2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锈病和颖枯都几乎没有发生;其次是40%丙硫·戊唑醇SC 50 m L/667 m2和20%氟唑菌酰羟胺SC 70 m L/667 m2这2个药剂配方于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次,防效也很好;但在小麦扬花期间只施药1次的防效均较差。30%丙硫菌唑、20%氟唑菌酰羟胺减量后和43%戊唑醇复配均能提高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而且能兼治锈病。  相似文献   

16.
经不起雨淋的白粒小麦在日本小麦生产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收获期降雨.就拿1961年在日本的中国地区农业试验场工作的情况来说,那年梅雨期特别长而且持续不断即使象濑户这样比较少雨的地区,在收割小麦之前,籽粒在颖壳里就开始陆续发芽,农民只好放弃收获,这年的小麦算是白种了.  相似文献   

17.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小麦品系为材料,在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Bgt)诱导不同时间,或水杨酸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小麦叶片中PR-1、PR-2和PR-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菌的侵染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 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2016年自该省11个县(市)分离的113株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最低抑制浓度为4μg·mL-1,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变化范围为0.010~0.237μg·mL-1,平均EC50为0.057±0.041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虽然出现了对戊唑醇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但仍有81.4%的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可将此部分菌株的平均EC50值(0.041±0.016μg·mL-1)作为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县(市)内的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变化范围为1.10~14.23,而除周口沈丘及洛阳孟津菌株外,其余地区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038~0.101μg·mL-1,相差2.66倍;小麦赤霉病菌对戊唑醇与其对多菌灵、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戊唑醇依然可以应用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上,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迄今,小麦抗赤霉病鉴定均采用病菌自然感染或人工诱发感染的方法。由于该病为气候性病害,小麦发病情况受气候等环境条件影响很大,鉴定结果往往不准确,需多年多点重复鉴定。尽管植病和育种工作者对鉴定方法作了许多改进(王裕中等,1982),但仍未很好解决上述困难。八十年代以来,有不少研究单位积极探索应用赤霉菌毒素处理小麦进行抗赤霉病鉴定。郑元梅(1980)用人工研磨菌丝体提取粗毒素处理小麦品种他诺端的种子、幼根、幼茎及茎生长点和子房的愈伤组织,发现稀释20~200倍的毒素溶液可使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60~70%,20倍液对根系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20.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是植物抗病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和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中的标志基因。为了研究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水杨酸在小麦(TriticumaestivumL.)抗白粉病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以抗白粉病和感白粉病小麦品系为材料,在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Bgt)诱导不同时间,或水杨酸处理不同时间后,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小麦叶片中PR-1、PR-2和PR-5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白粉病菌的侵染激活和显著增强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和PR-5在周麦18中的转录。与感病品系相比,PR-1和PR-5在抗病品系中转录激活得更快、更强。水杨酸处理显著激活了PR-1和PR-5的转录,但对PR-2的转录影响不大。白粉病菌和水杨酸均能显著激活和增强PR-1和PR-5的表达,但白粉病菌的作用更强,说明PR-1和PR-5基因在小麦抗白粉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R-1和PR-5可以作为小麦SAR的标志基因。水杨酸处理后周麦18和中国春的白粉病抗性得到提高,提示水杨酸在小麦抗白粉病信号传导途径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