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兴安岭是我国森林火灾严重地区之一,为了减轻森林火灾的损失,当地进行了多年的计划烧除,这一技术对减少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危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兴安岭高纬度多年冻土退化和原始湿地萎缩、新生湿地扩大等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计划烧除对当地冻土、湿地的影响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分析计划烧除与冻土、湿地的关系,提出计划烧除可能会对冻土、湿地环境产生影响,并提出可在一些地区探讨替代计划烧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概况及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对生物物种及繁衍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山区植物向顶峰迁移,气候变暖促使喜暖热森林类型向北迁移,气候变暖使冻土退化,覆盖与永久性冻土之上的针叶林带状分布受到破坏,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发生演替。促使危害林木的昆虫大量繁殖,降影响林木生长,导致荒漠化加剧及对水资源和海岸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典型寒温带兴安落叶松林区的原始林、皆伐林、原始湿地3种生态系统冻土中硒元素含量以及影响硒元素含量因素的研究,为了解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林(原始林、皆伐林)和原始湿地冻土中的养分状况,以及硒元素含量对兴安落叶松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资料。结论如下:①3种生态系统冻土中硒元素含量范围0.010mg/kg~0.208mg/kg,有机质含量范围14g/kg~240g/kg;②对冻土中硒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素为土壤层次、生态系统、坡向和坡位;③硒元素含量表层最高,向下含量逐渐减少;④3种生态系统硒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原始湿地、原始林、皆伐林,坡向和坡位对硒元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大兴安岭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森林,但是大兴安岭除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地之外,湿地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对目前大兴安岭内的自然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着重讲述了该地区特有的湿地类型,同时还提出了大兴安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提高保护的措施。1.大兴安岭东部林区自然现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位于我国的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针叶林分布地,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树木的天堂,实际上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得天独厚的历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地理优势.研究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及管理,目的就是依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大兴安岭林区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型时期,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变暖背景下,冻土退化及其带来的环境生态效应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长白山为典型研究区,通过51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1960-2019年最大冻土深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温度要素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长白山区年最大冻土深度均值处于60~180 cm,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同时,纬度越高冻土退化越明显,最大冻土深度<120 cm的区域不断增大。长白山区冻融期均温整体处于0~3 ℃,温度增加显著,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年负积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随着纬度增加,温度要素变化均更为显著。冻土退化主要受冻融期均温影响,其次是负积温,对最低温变化响应不显著。随着纬度降低,温度对冻土退化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东部国有林区的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现状及管理现状,探讨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的对策。该区域湿地资源总面积为1055471hm2,占全区经营总面积的12.64%,且以沼泽湿地为主,其面积为1011021hm2,占湿地总面积的95.79%,人工湿地仅398hm2,占湿地总面积的0.04%。寒温带气候和地质条件形成了大兴安岭林区特有的湿地类型,湿地对维系黑龙江和嫩江水系径流,调节流域气候和促进松嫩平原生态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保护对策:如,全面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在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主要河流源头、重要湿地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建立地方性的规章制度等依法管理。把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寻求寒温带湿地功能恢复的模式,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兴安岭林区结构特点,利用森林类型、立地条件、湿地面积、河流流程等15个控制因子,对森林生态的脆弱性和重要性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森林分类经营的数量化技术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碳汇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渐严重,湿地碳汇功能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文章以泥炭湿地和沼泽湿地为例对湿地碳汇功能进行探讨分析,通过从相关文献查阅资料以及实践分析发现:农业排水、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全球气候变暖等行为都会对泥炭地碳汇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泥炭地碳蓄积能力降低;当前关于湿地碳汇研究主要以北方泥炭地和温带沼泽湿地为主,关于北方森林沼泽湿地的研究比较少,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北方森林沼泽湿地的碳汇功能,本文将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收集并整理了东北地区143个气象站有冻土观测记录以来的冻土数据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冻土深度表现为随纬度升高而递增,即纬度越高冻土越深。从各年代100 cm和150 cm冻深线来看,冻土呈明显变浅趋势,且越高纬冻土退化越为严重。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20世纪70年出现极端最大冻土深度的气象站最多,90年代没有气象站出现极端最大冻土,21世纪00年代、10年代仍有极端最大冻结深度出现,且10年代较00年代出现的站点偏多,说明即使气候变暖但是极端情况仍然出现,且可能有愈加严重趋势。平均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即随着气候变暖,冻土期缩短、冻土初日推迟、翌年冻土消融日提前的现象。东北地区除黑龙江最北端为多年冻土区外,其余地区均为季节性冻土区。  相似文献   

11.
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方森林是地球上第2大生物群区,约占陆地森林面积的30%,提供了从局地到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850年以来,全球性持续升温不断显现,2000—2050年全球至少升高2 ℃,甚至更高。预计到2100年,北方森林区冬季平均温度将升高1.3~6.3 ℃。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都将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发生了很多与温度升高相关的潜在生态响应。本文从碳循环、生物多样性、干旱化和林火发生频率以及冻土变化等方面具体综述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响应结果如下:1)气候变化对于北方森林碳循环动态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迄今为止并没有达成共识, 分解对于温度的反应敏感程度至今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2)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真菌)均对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响应,表现为动物和植物的分布区进一步北移,但真菌的多样性和生产力响应机制尚无法确定。3)北方森林区随气候变化表现为进一步的干旱化和林火发生明显增加。4)北方森林区与冻土伴生,冻土随气候变暖表现出了面积缩小和活动层扩大的趋势。可见,北方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尽管到目前为止有些响应机制尚不清楚,但变化趋势十分明显。本文旨在为北方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实现北方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稀释平板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5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中分布的微生物以细菌占优势,占微生物总数量的80.19% ~ 96.83%;微生物的总数量是杜香Ledum palustre-兴安落叶松林(28.85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20.67 × 106个·g-1)>柴桦 Betula fruticosa-兴安落叶松林(10.08 × 106个·g-1)>火烧迹地(2.95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07 × 106个·g-1);细菌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27.18 × 106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9.80 × 106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9.76 × 106个·g-1)>火烧迹地(2.69 × 106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66 × 106个·g-1);真菌是皆伐兴安落叶松林(28.05 × 104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20.86 × 104个·g-1)>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2.20×104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3 × 104个·g-1)>火烧迹地(7.32 × 104个·g-1);放线菌数量是杜香-兴安落叶松林(15.44 × 105个·g-1)>草类-兴安落叶松林(7.94 × 105个·g-1)>火烧迹地(1.86 × 105个·g-1)>皆伐兴安落叶松林(1.28 × 105个·g-1)>柴桦-兴安落叶松林(1.08 × 105个·g-1)。土壤中,微生物垂直分布除杜香-兴安落叶松林、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柴桦-兴安落叶松林的放线菌为10 ~ 20 cm高于0 ~ 10 cm,其他均是随着垂直深度的增加,各类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类型及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图4表1参15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不同年龄林分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林窗模型LINKAGES分别对小兴安岭原始林不同年龄林分在5种气候变暖情景下的未来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预测.5种气候变暖情景分别为:OSU、GISS、GFDL、UKMO和CGCM2.不同年龄林分的运行结果均表明:在OSU、GISS情景下,温度升高较平缓,小兴安岭的主要树种分布基本保持现有状态,总生物量有升高趋势;在GFDL、UKMO温度大幅度升高情景下,小兴安岭森林不能适应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存在全部衰退的可能;而CGCM2情景下,红松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红松针阔混交林将逐渐演替为以色木槭和蒙古栎占优势的阔叶混交林.不同年龄林分间比较发现:当增温幅度未超过红松的耐受范围时,过熟林对气候变化的抗干扰能力显著优于其他林龄类型,但总生物量水平略低;中幼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能够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朝着最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养分等环境因子的方向演替,树种组成达到稳定后的总生物量水平通常最高.反之,当超过红松的耐受范围时,过熟林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均下降,表现为林分的迅速衰退及总生物量的明显波动;中幼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仍然较强,演替动态最平稳.   相似文献   

14.
Disappearing Arctic lak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istorical archived satellite images were compared with contemporary satellite data to track ongoing changes in more than 10,000 large lakes in rapidly warming Siberia. A widespread decline in lake abundance and area has occurred since 1973, despite slight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to the regi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ke disappearance suggests (i) that thaw and "breaching" of permafrost is driving the observed losses, by enabling rapid lake draining into the subsurface; and (ii) a conceptual model in which high-latitude warming of permafrost triggers an initial but transitory phase of lake and wetland expansion, followed by their widespread disappearance.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岚  刘豪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232-236
森林碳汇作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之一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以广东省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 查资料为基础,利用CO2 FIX V3.2 软件,研究无林地最优固碳经营方案,模拟广东省2008要2057 年的森林碳汇总量 以及年增碳汇量的变化情况,新造林和现有有林地森林所固定的碳汇量等,结果表明,当无林地造林全采用商品林 时,碳汇效应最大,在所有优势树种中桉树的固碳能力最突出,广东省森林碳汇的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总量由2008 年的172.9 Mt C增加至2057 年的692.1 Mt C累积森林碳汇量为519.2 Mt C年均增加10.38 Mt C,2008要2057 年 广东省新造林累积的碳汇量为176.6 Mt C现有有林地的碳汇量为342.8 Mt C.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3种原始红松林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小兴安岭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沿海拔梯度分布的云冷杉红松林、椴 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理化性 质。结果表明:3 种原始红松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蒙古栎红松林 土壤总有机碳与易氧化碳含量最高,椴树红松林次之(仅10 ~20 cm 土层土壤总有机碳低于云冷杉红松林,但差异 不显著),云冷杉红松林最低,这种趋势(蒙古栎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云冷杉红松林)同海拔梯度变化一致。不同 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差异在不同土壤层次有所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2 种活性碳、总有机碳与土壤全 氮、C蛐N 之间为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正相关,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综上,3 种原 始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是森林类型、海拔、土壤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北部林区云冷杉林下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标准地调查与土样测定,分析了长白山北部林区云冷杉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营养元素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与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落叶松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长白山北部林区各类型云冷杉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差不大,原始林稍高,人工落叶松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对云冷杉林较低.提出了保护与发展云冷杉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源林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为适应祁连山水源林经营管理实践和西部生态建设的需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复杂性科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提出了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定量化、可操作的祁连山水源林经营模式,创新了原来的经营模式。该模式融合了水源林经营理论、水源林目标体系、水源林经营原则、水源林目标结构体系和水源林经营技术体系。该模式通过改善水源林结构,实践水源林的可持续经营.逐步实现水源林经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从而提供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稳定的优质水资源。促进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根据该模式.对祁连山水源林区现有青海云杉Picencrassifolia林经营提出了经营建议。该模式对提高该区水源林的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表1参30  相似文献   

19.
探究大兴安岭北部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有助于了解当地森林稳定性,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林树种结构调整及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与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过伐林与原始林不同的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大兴安岭北部的过伐林共有20科31属36种植物,原始林共16科24属27种植物,过伐林的植物物种数量高于原始林。Shannon-Wiener多样性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原始林多于过伐林,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在过伐林和原始林表现基本一致。2)大兴安岭北部过伐林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起主导作用,原始林研究区域内各物种在初期经历了环境过滤,后期经历了负密度制约。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的植物多样性和群落构建在目前的环境背景下随时间逐步趋于单一化,应对该群落进行适当采伐来引进聚集度高(同一属)的植物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采伐原始林胸径和冠幅较大的老龄化乔木来调节林木间的关系及改变群落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