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结果期温室辣椒(CapsicumannuumL.)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温室辣椒结果期的最佳土壤含水量,提高设施蔬菜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精选牛角椒为研究对象,经4个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5%(A1),55%~70%(A2),70%~85%(A3)和85%~100%(A4))的水分处理后,测定并分析植株生长、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5%时,同化物在辣椒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分配更趋合理,产量最高,为6.05 kg/m2;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时,辣椒果实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6 mg/g,363.6μg/g,19.4 mg/g和19.7 mg/g,此时水分利用率也最大,为28.66 kg/m3,分别比A1、A3、A4处理提高了19.5%,30.3%和51.3%。【结论】综合考虑水分对果实品质、干物质分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后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70%,可以作为辣椒结果期理想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宁夏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cv. Lingwuchangzao)产区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基地,测定分析pH、全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水分含量。结果表明,主产区枣园土壤平均pH、全盐、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8.36、1.46 g/kg、6.68 g/kg、47.83 mg/kg、21.07 mg/kg、127.61 mg/kg,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有机质、碱解氮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很丰富,速效钾含量丰富;各产区以果园村和大泉林场养分状况最佳。在土壤水分含量方面,果园村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绿源恒公司和中玺公司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灵武长枣产区各基地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海南东北部次生林、半红树林、木麻黄与琼崖海棠混交林、木麻黄与大叶相思混交林等4种不同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样地0~100 cm土壤层的化学性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土壤pH值为4.08~5.90,均属于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3~35.19 g/kg,只有半红树林有机质含量达到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为0.07~1.10 g/kg,半红树林明显高于其他3种森林类型;土壤全磷含量为0.01~0.14 g/kg;土壤全钾含量为0~1.0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0.95~56.9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0~130.99 mg/kg;土壤硝态氮含量为0~5.91 mg/kg;土壤氨态氮含量为0.01~3.81 mg/kg。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生物炭用量对青海省沙质土壤氮素淋失和水分保持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设置B0(0 kg/m2)、B2(2 kg/m2)、B4(4 kg/m2)、B6(6 kg/m2)4个生物炭施用水平。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渗漏,B4处理的水分累积渗漏量最小,与B0相比减少了14.1%。相比B0处理,B4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的NO-3-N和NH+4-N淋失,分别降低了20.7%和59.9%;土壤氮素主要以NO-3-N的形式淋失,淋失量占矿质氮累积渗漏总量的84.9%~93.4%。添加生物炭可显著增加氮素在土壤中的贮存,土壤NO-3-N含量在B4处理达到最大,为3.45 mg/kg;土壤NH+4-N含量在B6处理达到最大,为3.38 mg/kg。在各离心吸力下,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具有"物理疲劳症"的设施土壤的水分蒸发特性,为设施土壤的水分管理及设施土壤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土壤容重分别为1.2g/cm3(疏松)和1.5g/cm3(紧实)2个处理,研究紧实胁迫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对蒸发过程进行分段模拟;并根据模拟模型,对各阶段的历经时间进行估算。【结果】2种容重条件下,土壤水分的蒸发过程均具有3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的蒸发速率高且相对稳定,与大气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有关,蒸发模型用y∧=y-(y为蒸发速率)表示;第2阶段的蒸发速率急剧下降,与土壤的导水能力有关,1.2和1.5g/cm3土壤容重处理下的平均蒸发速率分别为1.1,1.3mm/d,估算历经时间分别为25.6和28.3d;第3阶段的蒸发速率很小;后2个阶段的蒸发模型可用y∧=aetb(y为蒸发速率,t为时间,a、b为常数)表示。【结论】紧实胁迫提高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使蒸发持续时间延长,水分损失量增大,保墒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西葫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西葫芦总耗水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90%~100%时,耗水量最大,为8 668.25 m3/hm^2.然而水分利用效率却最低,仅为39.7 kg/m^3.相反,土壤含水量下限为70%(T3)时,耗水量虽不高,产量却最高,达到352.4 t/hm^2,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结瓜数也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最大,达到了66.1 kg/m3.综合考虑产量构成诸因子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过量灌溉对提高西葫芦产量并不利,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较适宜.  相似文献   

8.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马铃薯土壤理化性状及水分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宁南地区马铃薯种植中高效利用有限降雨提供参考,通过使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比较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水分保蓄能力的影响,明确生物炭在宁南地区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宁南山区,生物炭对马铃薯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分运移有明显影响,可显著提高马铃薯耕层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毛管孔隙度,进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实现高产。马铃薯生产中生物炭的最佳施用量为20t/hm2,该条件下田间持水量为14.91%,比对照(空白)提高1.23~3.07百分点;容重1.24g/cm3,比对照增加0.01~0.18g/cm3;毛管孔隙度18.38%,较对照增加0.65~1.36百分点;提高马铃薯单株结薯个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商品薯率;马铃薯平均产量2 480kg/667m2,水分利用效率85.92kg/(hm2·mm),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增加49.04%和48.1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施氮量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碳氮累积及供氮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5年(2002-2007年)定位大田试验,以不施氮为对照,比较不同施氮量(120,240kg/hm2)对常规、覆草和覆膜3种栽培模式土壤有机碳氮累积和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施氮0,120,240kg/hm2时,覆草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74,9.57,9.19g/kg,全氮含量为0.99,1.02,1.03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5.0,26.7,29.7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3,0.062,0.056/d;覆膜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82,8.78,9.80g/kg,全氮含量为0.98,0.98,0.95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3.2,25.8,24.1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8,0.061,0.072/d;常规栽培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79,9.93,9.20g/kg,全氮含量为0.93,0.99,0.96g/kg,土壤氮素矿化势为23.2,26.2,25.7mg/kg,矿化速率常数为0.057,0.061,0.063/d。【结论】施氮能提高3个栽培模式土壤的供氮能力,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适量氮肥能够提高常规模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但会降低覆草和覆膜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故在采用地表覆盖模式栽培时需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EN-1固化剂、N肥及土壤体积质量对黑麦草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提高黄土边坡植物生物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边坡常见植物黑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黄土地区典型土壤黄绵土不同土壤体积质量(1.2,1.3,1.4g/cm3)、EN-1固化剂用量((以干土质量计)0,0.05%,0.10%,0.15%,0.20%)、N肥(0,100,200,300mg/kg)处理对黑麦草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固化剂EN-1对黑麦草株高、根表面积和根径等影响显著,且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与固化剂用量不成正比;随着N肥水平提高,黑麦草株高、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逐渐提高,但不同N肥水平间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壤体积质量增加,黑麦草株高、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等均呈下降趋势,但在中(1.3g/cm3)、低(1.2g/cm3)土壤体积质量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土壤体积质量1.3g/cm3、N肥用量200mg/kg、固化剂用量0.15%处理黑麦草根生物量最大,土壤体积质量1.2g/cm3、N肥用量200mg/kg、固化剂用量0.10%处理黑麦草总生物量最大。随固化剂用量增加,黑麦草水分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土壤体积质量1.3g/cm3、N肥用量200mg/kg、固化剂用量0.15%处理黑麦草的WUE最高。黄土边坡生态防护要兼顾土体稳定与植被生长,以土壤体积质量为1.3g/cm3,固化剂用量为0.15%较适宜,N肥用量应根据土壤性质等综合确定。【结论】适当的EN-1固化剂用量可以在提高黄土边坡土壤稳定的同时实现边坡的植被生态防护。  相似文献   

11.
12.
山东省土壤水分自动站土壤水分常数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东省120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所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值(简称土壤水分常数),采用ARCGIS技术、统计、成果参照对比等方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山东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的土壤质地壤土类居多,达75%;土壤水文、物理特性测定土壤容重0.95~1.93 g/cm3、田间持水量14.1%~40.8%、凋萎湿度1.1%~33.0%。部分台站测定的水分常数存在偏差,尤其凋萎湿度的误差最大,田间持水量误差较小,土壤容重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农田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为基础 ,依据农田土壤水分常数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创建了土壤蓄水量盈亏值指标。选择 3个典型站点研究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 ,结果为 :海伦从表层到 5 0 cm各个土层均为盈余 ,而且随深度的增加盈余先增加后下降 ,2 0 cm处为最高值 ;泰来的土壤水分从表层到 30 cm为增加 ,之后又下降 ,而且以 2 0 cm为界将盈余区与亏缺区划分开 ;总平均来看 ,宝清土壤水分随深度呈减少趋势 ,盈余减小 ,亏缺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土壤水分,肥力、质地及酸碱度等土壤环境条件下SCN发生数量,分析这些因子对SCN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抑制孢囊的生长,干旱条件下孢囊繁殖力强;土壤肥力高(有机质含量高,N,P,K含量高),SCN繁殖力低.通透性好的土壤中SCN的繁殖力也高,沙土较壤土中孢囊量多;土壤中性(PH6.5)时孢囊繁殖量最多,在偏酸性土壤中孢囊繁殖量大于偏碱性,但过酸或过碱(<pH5.3>pH8.0)都不利于SCN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通过实测得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水分常数,并对北京西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中、低吸力段(<1 5 MPa)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经验方程:θ=ΑS-B对该地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有良好的模拟性,土壤的有效水上限(田间持水量)为0.03 MPa 土壤水吸力所对应的土壤湿度,易效水与难效水的吸力界点以0.3 MPa 为宜,土壤的持水性和供水性较低,混交林水分特性优于纯林,同一立地条件下,底层土优于表层土.  相似文献   

16.
李华  吴发启  张青峰  何先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19-3920,4008
通过测定飞马河流域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川地不同部位0~180 cm的土壤储水量,分析了土壤储水量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坡位、坡向不同,土壤储水量差异很大,阴坡沿坡长方向土壤储水量平均增速6.01 mm/m,阳坡沿坡长方向土壤储水量平均增速0.71mm/m;在坡地上修建了水平阶后,沿坡长方向土壤储水量趋于均匀;土壤储水量年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2~7月土壤储水量变化缓慢.7~9月土壤储水量急剧变化,9~12月土壤储水量变化又趋于缓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储水量差异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7.
闽西竹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分析方法,分析闽西永安市6个乡镇的毛竹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等6个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格局。6个土壤物理指标变异系数介于0.12~0.30,均属中等变异;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变程依次为3 970、4 360、4 710 m,土壤密度、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总孔隙度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变程分别为5 490、5 310、6 690 m,均大于1 000 m采样距离,且各指标随机性变异占总变异比例低于25%,分形维数趋近2,均呈现强空间相关性;除土壤密度呈各向同性且以0°方向(西—东)为优势格局外,其余5个指标呈各向异性且均以45°方向(西南—东北)为优势格局。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密度的分布呈相反趋势,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毛管总孔隙度分布格局相似,毛管持水量分布与研究区海拔密切相关,6个物理性质空间变异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3种紫色土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壤水随吸力增加而降低。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和土壤胶体性质的影响。土壤持水曲线,通常仅能反映土壤持水量的多寡,但是结合低吸力段土壤水容量的研究,能更好地评价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水分的有效程度。3种土壤的持水能力是:灰棕紫泥>红棕紫泥>红紫泥。在<0.03MPa 时,土壤分的有效性是:红紫泥>灰棕紫泥>红棕紫泥。3种土壤水分的渗透力是:灰棕紫泥>红棕紫泥>红紫泥;土壤水分蒸发强度是红棕紫泥>灰棕紫泥。  相似文献   

19.
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黄瓜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花期,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80%~90%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多,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70%~80%的处理和90%~100%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少,且二者差异不大,黄瓜初瓜期和盛瓜期当从土壤水分低变高时细菌数量增加,相反细菌数量减少,黄瓜生育后期当土壤水分从高变低时细菌数量增加,水分稳定不变或从高变为中等水平或从低变为中等水平时细菌数量减少。土壤真菌数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低时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增加,相反减少。土壤放线菌在黄瓜初花期和初瓜期各处理数量差异不大,盛瓜期各处理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生育后期多数处理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有所下降。(2)初花期和初瓜期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盛瓜期90%~100%、生育后期90%~100%的处理产量最高,为389.65g/株,比整个生育期低水、中水和高水的处理分别增产27.74%、18.21%、12.51%。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研究区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不同林龄的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持水量及土壤层的持水量进行了观测,并通过SAS数据处理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自然降雨与林冠截留的回归方程,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持水比率及持水速率的表达式,并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持水量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持水量依次增大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持水能力呈下降趋势,天然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持水量高于人工油松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