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了涡阳县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探析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回顾了粮食安全内涵的动态演进和我国粮食生产状况的阶段性变化,分析了粮食生产变化的内在原因,明确了目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所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是自然资源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提出了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加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以和  孟琦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88-188,192
指出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不断上升的粮食消费量同不断减少的耕地与粮食种植的矛盾;自然灾害频繁同粮食生产间的矛盾;粮食单产提高困难、耕地面积有限同粮食需求不断增加间的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提高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扶风县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扶风县当前耕地利用现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基本态势,对扶风县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扶风县粮食生产能力呈现逐年降低的态势,这一态势与扶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以及农业从业人口减少密切关联。因此,要提升扶风县粮食生产能力,就需要增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重点改造中低产田,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强惠农政策和科技支撑力度,推进粮食产业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扶风县粮食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在农业主产区区域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讨论了长春市粮食产量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系,提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潜力所在,然后分析了影响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问题,并定量定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潜力及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对全国粮食安全格局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了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及潜力,并就如何提升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通过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以及重点提升六个能力能有效的提升湖北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湖北省的粮食在10年内增产500万t.  相似文献   

8.
为稳定甘肃省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1979~2008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和增长率等资料,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甘肃省粮食生产始终呈现曲折徘徊、波动式增长的趋势;根据2000~2008年甘肃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影响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受灾面积、粮食单产、成灾面积等;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加强先进技术应用与推广,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9.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大局,粮食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和都市农业的发展,我市粮食生产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认真分析和把握我市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和趋势,研究提出保持一定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维护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我国粮食产量连续数年下降,粮食由供大于求向产不敷需转变。近两年粮食生产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据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现状,分析研究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和保护粮食产前、产后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首要环节。通过分析我国1995-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阐明了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在区域结构上存在的北移西扩趋势,加大了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和环境代价;在产能结构上存在的粮食生产对个别省份的高度依存、主产区部分省份贡献率急剧下降和主销区自给率持续降低等现象,加大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度;在品种结构上存在的品种间的大面积替代、稻谷供给偏紧、玉米需求增加、大豆自给率降低等现象也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能力是稳定区域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粮食生产条件的变化,全国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分化,对区域内粮食安全产生潜在威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21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从人均粮食产量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粮食生产能力区域变化的成因。研究发现,3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呈两极分化趋势,非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趋低,区域内粮食安全水平紧张。耕地面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建议主产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推广节水等技术,稳定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完善非主产区粮食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进程,提升非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研究结果为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分析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淮海流域和东北三省三大粮食主产区1979—2003年间不同作物在不同区域的单产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总结了五大粮食作物不同区域的优势表现。最后提出发挥中国粮食主产区比较优势,提高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00-2012年福建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总结福建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应用计量经济方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对福建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福建粮食生产特点总结如下:耕地数量减少,人地关系恶化;生产规模偏小、从业人员老化;综合产能下降、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等。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粮食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农村劳动力、成灾面积与粮食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劳动力方面存在隐蔽性失业;(2)目前福建省粮食生产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最后,从提高粮食生产经营者素质、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农业技术应用创新等3个方面,提出了增强福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抓好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生产存在耕地面积减少且质量下降、经营主体素质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等问题。大力扶持种粮大户与粮食生产合作社是解决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提高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以调动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同时实施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及时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可以增加粮食单产、加快种粮科学技术推广,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及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生产的化肥利用效率低下是影响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不仅推升了生产成本,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本文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度量了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2006-2009年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分别为0.37、0.26和0.37;教育水平、收入状况、化肥价格、财政支持、种植规模等是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粮食生产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河南省粮食生产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基于2004-2013年河南省18个地市粮食生产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河南省18个地市2004-2013年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转移及其他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18个地市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平均值处于较高水平,但各地市间差异较大.城镇化水平与政府支农力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农业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规模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19.
冉宏伟 《农业展望》2013,9(9):44-45,56
中国人多地少,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为了寻求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通过对农业资源的调查和分析,评述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