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与矮变1号相比,返白系返白过程线粒体嵴的数目减少,电子密度降低,其结构表现出退化趋势;有的线粒体外膜裂解,释放内容物;全白叶片叶细胞内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复绿过程线粒体内部结构逐渐恢复,叶细胞结构趋于正常。与线粒体结构变化相一致的是,返白过程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复绿过程则迅速上升。呼吸速率的变化与线粒体结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返白系小麦叶色由绿变白的过程中,叶绿体结构发生退化。返白初期,出现大量的嗜饿小滴,基粒排列混乱,垛叠层数异常增多或减少,并且发现类囊体有肿大量的嗜胀现象,粒消失。返白中期,叶绿体中呈现空化现象,内部结构逐渐解体。到叶片继而,基全白时期,整个叶绿体变为低电子密度的囊泡状结构。在叶片由自复绿的过程中,叶绿体的这些变化又可逆转,内部结构又重现,基粒迅速形成,排列也较规则,整个叶绿体结构很快恢复正常。在整个返白阶段中,叶细胞中的其它内部结构如中央大液泡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小麦返白系叶片核酸含量及核酸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小麦返白系和对照矮变 1号的全卷叶、半卷叶和初展叶中核酸含量及核酸酶活性在返白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返白过程中返白系各叶龄叶片 DNA和 RNA含量均不程度地降低 ,复绿时又迅速增高 ,其 DNA水解酶 ( DNase)和 RNA水解酶 ( RNase)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且叶片愈幼嫩变化幅度愈显著 ;分析显示 ,核酸含量的降低与核酸水解酶活性的升高有关 ,也与返白过程叶绿体结构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4.
与对照矮变1号相比,返白过程中返白系叶片内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o)含量降低,复绿过程中,两种色素的含量都升高,但在整个返白阶段中,返白系Chl/Caro比值始终低于对照矮变1号,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降低不是造成叶片变白的原因。对叶绿素生物合成中的两个关键中间产物δ-氨基乙酰丙酸(ALA)和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的分析发现,在返白过程中,ALA相对积累,而Pchl(ide)含量降低,推测在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合成受阻,这可能是返白系叶色在返白过程中褪绿变白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小麦突变体返白系返白现象发生的生理基础及抑制春生分蘖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返白系小麦在返白过程中,气孔阻力增大,蒸腾、净光合及呼吸速率下降;叶片可溶性糖及ATP含量降低、淀粉含量略有上升;复绿过程中上述变化均可逐渐恢复到对照的水平。分析认为,返白现象发生时,植株的生理活动减弱,有效地限制了春季无效分蘖的发生;复绿过程其生理活动又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小麦突变体返白系返白现象发生的生理基础及抑制春生分蘖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返白系小麦在返白过程中,气孔阻力增在,蒸腾、净光合及呼吸速率下降;叶片可溶性糖及ATP含量降低、淀粉含量略有上升;复绿过程中上述变化均可逐渐恢复到对照的水平。分析认为,返白现象发生时,植株的生理活动减弱,有效地限制了春季无效分蘖的发生;复绿过程其生理活动又迅速增强。  相似文献   

7.
分期播种对小麦返白系返白表达的起始时间没有影响;但与适期播种的返白系比较,早播返白发生的生育期推后,返白过程缩短;晚播返白发生的生育期提前,返白过程延长。返白过程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蛋白水解酶活性在不同播期中变化趋势一致,仅在数量及时间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并反映出温度及返白前期的植株营养基础对整个返白历程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麦返白系在返白期间,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降低幅度与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半展叶的翻译和转录活性大于卷叶,并且与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返白过程中,近白系叶片蛋白氮含量降低,蛋白酶活性升高,总游离氨基酸积累,各游离氨基酸组分变化幅度不同。变化最大的丝氨酸在全白叶片中可占总游离氨基酸量的50%。认为蛋白质含量下降,游离氨基酸增多与蛋白酶活性升高有关。SDS-PAGE分析发现,叶蛋白质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各组分的含量均有下降。Rubisco减少最多,全白叶中几乎见不到它的条带。复绿过程中以上各变化均逆转回复。  相似文献   

10.
茶树阶段性返白现象的研究——RuBP羧化酶与蛋白酶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安吉白茶(Camellia sinensis)是具有阶段性返白现象的温敏突变体。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了返白和复绿过程中各阶段叶片可溶性蛋白组分,尤其是RuBP羧化酶大、小亚基的变化,并利用同位素法测定了此过程中RuBP羧化酶活性的变化。利用内源基质法测定了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与蛋白质源库代谢、叶绿素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安吉白茶在返白与复绿过程中叶片可溶性蛋白的主要变化是RuBP羧化酶大、小亚基含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与RuBP羧化酶活性的变化是相一致的。同时返白阶段蛋白酶活性较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是造成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积累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用酶标仪分析了玉树(Crassula arborescens)全白叶片在复绿过程中Rubisc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树全白期Rubisc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全绿时期弱,但白化叶片仍可进行光合作用;在复绿过程中,玉树全白叶片Rubisc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步升高。说明玉树全白叶片具有光合作用能力,可以存活,具有观赏价值。随着叶片色素含量的增加,叶绿体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叶片内光合产物逐步积累,进而促进植株体内生命能量物质和可溶性蛋白的增加。通过Rubisco活性的变化来判断玉树白化叶的固碳能力、存活能力和实用价值,可为叶片白化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转型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在复绿过程中,叶片内总糖及各糖分的含量第6-18日一直明显下降,第24日开始增加,第36日含量基本稳定;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与2177s的含量相当,叶面喷施0.84mmol/L苏氨酸溶液明显促进复绿并提高叶 办氨酸含量,且叶片内游离苏氨酸的水平与叶色深浅呈显相关,返白复绿过程中叶绿全超微结构的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3.
地肤(扫帚苗)Kochia scoparia var.culta Farwell(Broom Cypress)Peronospora kochiae Gaum.(霜霉病) 症状:为害新叶及嫩梢,因此多发生在枝梢的顶端。受侵的枝梢生长停滞,矮化,幼梢和叶片褪绿,叶片肥厚变小,且自叶缘向内卷曲,多呈筒状畸形。叶背表面满布灰紫色密致地霉状物。病梢常提前衰竭死亡。本病在5月以后,多雨潮湿的季节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幼胚形成后叶、旗叶和茎秆含糖量的变化对小麦幼胚退化率的影响,以穗粒数显著差异的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幼胚形成至籽粒发育至乳熟期过程中,茎秆、叶片和旗叶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结果表明,幼胚形成至乳熟期,茎秆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的变化量以及旗叶的蔗糖和果糖的变化量,与幼胚退化率有关系,幼胚退化率低的...  相似文献   

15.
<正> 1 缺氮症状与矫治 症状:草莓植株缺氮的外部症状由轻微至明显取决于叶龄和缺氮程度。一般刚开始缺氮时,特别是在生长盛期,叶子逐渐由绿向淡绿色转变。随着缺氮的加重,叶片变为黄色,局部枯焦而且比正常叶略小。幼叶随着缺氮程度的加剧,叶片反而更绿。老叶的叶柄和花萼呈微红色,叶色  相似文献   

16.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不同叶龄蔗苗体内抗坏血酸氧化酶(Ascorbicacid oxid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过氧化氢酶(Catalase)的活性与蔗苗移栽后一段时间内的生长恢复状况有关。不同叶龄蔗苗之间酶的活性及生长反应差异显著:酶活性与蔗苗移栽后的回青时间,地下部茎径及株高增长量有密切相关;叶龄较小的蔗苗体内酶活性较强;移栽后蔗苗回青较快、滞长期较短;两个月内的株高增长量以及地下部茎径也较大。讨论了甘蔗育苗移栽中移栽叶龄选择的意义。评价了选用2至3叶龄蔗苗移栽所具有的优越性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在返白复绿过程中,叶片内总糖及各糖分的含量第6~18日一直明显下降,第24日开始增加,第36日含量基本稳定;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与2177s的含量相当.叶面喷施0.84mmol/L苏氨酸溶液明显促进复绿,并提高叶片内游离苏氨酸含量,且叶片内游离苏氨酸的水平与叶色深浅呈显著正相关.返白复绿过程中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8.
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以Li- 6 40 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发现 ,抗虫棉 33B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日变化皆呈双峰曲线 ,可见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但“午休”出现早晚、持续时间因叶龄而异。光照、温度和CO2 浓度皆对棉花的光合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棉叶的光补偿点与叶龄有关 ,老叶 (>45天 )较低 ,幼叶 (<15天 )较高 ,功能叶 (15~ 30天 )界于二者之间 ,无论老叶还是幼叶 ,其光饱和点皆高于 2 10 0 μmol·m-2 ·s-1;棉花光合中CO2 补偿点约为 80 μmol/mol,饱和点约为 110 0 μmol/mol;光合的最适温度为 2 5~ 30℃ ,且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无关 ;叶龄 15~ 30天的净光合速率 (Pn)最大 ,老叶和幼叶的Pn较小。同一光强下以倒 5叶的Pn最高 ,并见Pn随叶位上升急剧降低而随叶位下降缓慢下降的现象 ,叶位间的光合差异不完全是由叶龄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9.
红花檵木叶色变化过程中叶形态特征和色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红花檵木是一种在园林绿化上广泛应用的彩叶植物,夏季叶片会出现"返青"现象,导致观赏价值降低。本文对红花檵木红叶和绿叶、红花檵木回复突变的绿叶以及檵木叶片的叶形态特征和色素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檵木的叶鲜重、干重、含水量和叶面积都比不同类型的红花檵木叶片下降,但是单位面积的鲜重、干重和含水量增加,质体色素含量和花青苷含量及其各类色素间比值与红花檵木转绿和复绿的叶片相近;②回复突变的红花檵木叶鲜重、含水量、比叶重、叶面积和色素特征等特征均与转绿叶片相似;③红叶转绿后,叶鲜重和叶含水量显著下降,但是叶干重显著增加,各种质体色素含量上升,花青苷含量急剧下降,说明红花檵木转绿过程中逐渐失水,并伴随新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大麦幼穗分化进程与植株外部形态关系密切,1997年对5个大麦品种(品系)、不同播期的幼穗分化与叶龄、叶龄余数和叶枕距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幼穗分化各阶段的叶龄基本一致,不同品种同一播期幼穗分化各阶段的叶龄有明显差异,弱春性品种主茎总叶数较多,幼穗分化起步迟,进程慢,春性品种主茎叶数较少,幼穗分化起步早,进程快。应用叶龄、叶龄余数和叶枕距等指标来判断幼穗分化各阶段,对于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促进小穗分化和小花发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