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哈萨克母羊繁殖力是养羊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利用活性免疫技术提高哈萨克羊双羔率是一种新兴的繁殖技术。为探讨双羔素在哈萨克母羊应用的效果,本试验对哈萨克母羊接种了孕马血清和促排A3,以研究对哈萨克母羊繁殖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双羔素在绵羊繁殖上的应用效果徐长江,谢春苹,陈贵林(富锦市种畜场,富锦市畜牧局)双羔素能提高绵羊的繁殖力和增强绵羊的免疫功能。双羔素的应用是增加养羊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新措施。富锦市种畜场于1994年8月使用双羔素对配种母羊进行了免疫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羔素提高绵羊繁殖力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羔素提高绵羊繁殖力的试验甘肃省酒泉地区畜牧站岳斌双羔素利用活性免疫技术提高绵羊繁殖力,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繁殖新技术,它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无副作用的优点。1992—1993年,我站在酒泉市下河清乡2户养羊户中应用XIC-双羔素进行了提高绵羊繁殖...  相似文献   

4.
四川副势带地区饲养细毛羊已初具规模,但产羔率、断奶成活率及周岁羊育成率均不高,致使绵羊业发展速度较缓慢,经济效益低。本文就我们在实施“提高新区细毛羊繁殖育成率的技术研究”过程中影响绵羊繁殖力的因素及提高其繁殖力的技术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影响绵羊繁殖力的因素 1.1 品种 不同绵羊品种之间,繁殖力差异很大。如我国江浙一带的湖羊,产羔率可达242%;小尾寒羊产羔率平均为245%;藏系绵羊几乎无双羔或三羔,产羔率仅85%左右;而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多胎品种——芬兰半细毛羊(亦名芬兰兰德瑞斯羊),其产羔率超过其它任何一个绵羊品种。 1.2 母羊间的差异。 1.2.1 年龄。由于绵羊在3.5~7.5岁时的蛋白质代谢过程最旺盛,所以,一般到4岁前后,才能达到排卵的最高峰。双胎性能与年龄有正相关系(r=0.993~6岁时最高,7岁以后逐渐下降。3~8胎的双胎率显著高于1、2胎)。  相似文献   

5.
<正> 活性免疫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物繁殖新技术。利用活性免疫方法来提高绵羊的繁殖力,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无副作用等优点。1986至1990年间,新疆紫泥泉绵羊研究所应用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所研制的活性免疫制剂——XIC——双羔素进行了提高绵羊繁殖力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条件的探索、制剂的改进等,于1989——1990年度取得了成功。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产羔率18.57%。与澳大利亚双羔素(Fecundin)在我所试验结果(提高产羔率19.22%)相近,效果显著,为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现将该阶段试验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TIT-双胎素提高绵羊繁殖力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IT-双胎素提高绵羊繁殖力的试验贾世明,刘炫,(执笔)管永平,卓娅(新疆巴州畜科所841000)谭正斌,买买提(新疆库尔勒市普惠农场)前言利用活性免疫技术提高绵羊双羔率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物繁殖技术。TIT-双胎素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近年在国内率...  相似文献   

7.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 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 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 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 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 ).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 Weinberg 平衡 (P>0.05 ).  相似文献   

8.
提高母羊繁殖率是养羊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笔者对双羔素的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正确使用双羔素,达到使绵羊多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 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1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eX1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②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X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绵羊繁殖效率,研究绵羊同期发情和两年三羔生产技术,试验一采用两次肌肉注射PG法和CIDR+PMSG法分别对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进行了同期发情处理。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两次PG法对蒙古羊的发情率为85.71%,对小尾寒羊的发情率为93.75%,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IDR+PMSG法对蒙古羊的发情率以PMSG剂量200 IU最佳,发情率为92.00%;对小尾寒羊的发情率以PMSG剂量250 IU最佳,发情率为93.75%。在非繁殖季节,两次PG法对蒙古羊的发情率为57.14%,对小尾寒羊的发情率为65.6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IDR+PMSG法对蒙古羊的发情率以PMSG剂量250 IU最佳,发情率为89.29%,对小尾寒羊的发情率以PMSG剂量300 IU最佳,发情率为93.33%,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极显著高于两次PG法(P<0.01)。试验二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和羔羊早期断奶技术分别对蒙古羊和小尾寒羊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实施两年三羔繁殖技术,蒙古羊和小尾寒羊的受胎率分别为88.4...  相似文献   

11.
提高母羊的繁殖力是迅速增加绵、山羊的数量和养羊业产品的保证,也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双羔素主动免疫法为提高母羊的繁殖能力开创了一条新的希望之路.双羔素的剂型有两种,一种是油剂,另一种是水剂.由于水剂成本高,90年代后基本不再使用,后来大量使用的是油剂双羔素.  相似文献   

12.
以控制Belclare和 Cambridge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BMP15基因在中国部分绵羊品种 (蒙古羊、内蒙古细毛羊、呼伦贝尔羊、中国美利奴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突变位点对绵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绵羊品种中均检测到BMP15的突变,检测到的BMP15突变在4个绵羊品种中均呈现3种基因型.这表明BMP15基因外显子Ⅰ中虽然存在突变位点,但这一突变位点对绵羊繁殖力高低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全世界现有的453个绵羊品种中,除少数品种具有产羔率高、性成熟早和常年发情的特点外,绝大多数品种属季节性发情,一般一年产一胎、一胎产一羔。在当前井喷式发展的养羊生产中,不论是大型的养殖企业,还是小型个体养殖户,都把产羔数作为衡量绵羊繁殖力高低的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国产绵羊双羔素的研究概况及推广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母羊繁殖力是养羊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自80年代初期,国内先后开展了多项绵羊双羔素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试验效果平均可提高母羊产羔率20~40个百分点,较大程度地挖掘了母羊的繁殖潜力,使养羊生产在原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15.
为解析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产羔数差异形成的遗传学机制,以5个不同繁殖力的中国地方绵羊品种(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和多浪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FecB基因的多态性,比较不同繁殖力群体间FecB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湖羊群体中存在BB、B+、++三种基因型,藏羊、蒙古羊及阿勒泰羊群体中仅存在B+和++两种基因型,多浪羊群体中仅存在++基因型。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及多浪羊群体中BB、B+及++基因型频率依次是0.69、0.28、0.03,0.00、0.13、0.88,0.00、0.08、0.92,0.00、0.08、0.92和0.00、0.00、1.00;B等位基因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湖羊>藏羊>蒙古羊=阿勒泰羊>多浪羊。湖羊、藏羊、蒙古羊和阿勒泰羊中该位点He和PIC分别为0.29、0.25,0.12、0.11,0.08、0.07和0.08、0.07,且在以上4个品种中BB和B+基因型个体产羔数比++基因型个体高(P<0.01),BB基因型个体和B+基因型个体之间无差异(P>0.05)。由此可推断,FecB或许是决定绵羊产羔数的主效基因,亦或是与其存在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可助力绵羊产羔数性状MAS技术和为多胎绵羊新品种(系)培育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16.
绵羊繁殖力是指绵羊繁殖后代的能力。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羊的数量发展和生产性能的提高。绵羊的繁殖力受遗传、营养、年龄及其他外界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所影响,因此提高绵羊的繁殖力不仅要通过选种选配、杂交改良和改变遗传特性来进行探讨,而且还要对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改变外界环境条件给予应有的重视。1影响因素1.1遗传因不同的绵羊品种繁殖力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北方牧区的绵羊一年产1羔,而湖羊、小尾寒羊能一  相似文献   

17.
在绵羊杂交和肥羔生产中,应用绵羊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可人为控制基础母羊发情时间、延长配种期、扩大配种数量,从而达到集中发情配种、集中产羔育肥、集中出栏上市的目的。科技工作者在利用不同药品、不同方法对配种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时发现,选用阴道海棉栓+血促性素法对蒙古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不仅同期发情率高,而且母羊双羔率显著提高,应用效果最为理想。此项技术在乌兰察布市的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肉羊业的发展和高效繁殖,达到了两年三产,实现了肉羊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畜牧杂志》2002,38(5):58-58
这是一种高超的肉羊技术 ,即双胎免疫技术 ,也称双胎苗。它无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不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 ,不受场地空间的限制 ,饲养人员自行皮下免疫注射就能提高产羔率。对绵山羊提高产羔率幅度因其品种和营养水平不同而异。饲养条件好 ,提高幅度大 ;本身产羔率高的品种提高的幅度亦高。对于单胎母羊 ,它能有控制地挖掘母羊自身怀双胎、产双羔及哺育双羔的潜力 ,提高母羊的双羔率 ,而不出现三羔、四羔。免疫的效果是在羊群本身自然产羔率的基础上提高双羔率 2 0~ 5 0个百分点。饲养条件优越 ,效果越佳。以绵羊为例 ,配种时体重 4 0公斤以…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羊的繁殖率,增加养羊的经济效益,在绒山羊生产中推广应用“双羔素”疫苗免疫,是大力发展肉羊产业.提高羊只产羔率的一项实用新技术。结合“优质毛绒绵(山)羊品种推广”项目的实施,笔者在河西绒山羊生产上,进行了“双羔素”技术试验,现就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提高母羊繁殖力是养羊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我国饲养的藏羊有3000万只,仅甘肃甘南州饲养的藏羊就有210万只,但这类羊的排卵率和产羔率不高,提高藏羊繁殖率乃是提高牧区养羊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对母羊采用某种性激素进行注射后,可使羊群中的双羔增加。笔者用两种甾体激素抗原(睾酮抗原和雄烯二酮抗原)进行试验,分析其对产羔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