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在环境的选择压力下,一方面植物为了逃避各类草食动物的采食而形成防御性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另一方面,动物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食物和满足营养需求,通过优化采食以提高其适合度。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实际上也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军备竞赛",因而对物种进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草食动物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协同进化的原因,并探讨其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草食动物与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利  王岭 《草地学报》2011,19(4):699-704
动物-植物互作关系一直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草地放牧系统中的动植物界面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突出而敏感,因此,对动物与植物多样性的互作关系探讨,有益于深刻阐释放牧系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机制。本文综述了有关草食动物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结果、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植物多样性对草食动物生产性能、多度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扩展动物多样性及不同动物组合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有关植物多样性变化对草食动物、特别是大型草食性动物的反馈作用过程研究;加强对动物采食行为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动物采食对植物多样性响应机制的认识;加强草食动物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动态互作关系研究,以及这种互作关系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3.
利用链烷烃技术测定了植物春季返青期、夏季旺盛期、冬季枯黄期放牧绒山羊的采食量及采食植物组成,春季、夏季天然草场的植物种类相同共有26种植物,而冬季只有15种植物.不同放牧时期,内蒙古白绒山羊采食植物学组成变化明显,春季主要采食分布广泛的禾本科(寸苔草和段花针茅)、菊科(小白篙)、鸢尾科(彭氏鸢尾)及蒺藜科(骆驼蓬)牧草,夏季主要采食蒺藜科(骆驼蓬和蒺藜)、禾本科(早熟禾和狐尾草)及百合科(沙葱)和牤牛儿苗科(牤牛儿苗)牧草,冬季主要采食菊科(黄篙和黄花篙)及禾本科(寸苔草).在3个放牧期,绒山羊采食的牧草主要为未本科(贯穿3个放牧期)、蒺黎科和菊科,其他科牧草采食比例较小.绒山羊不同放牧期采食量分别为0.779、0.845和1.632kg.其中春季幼嫩期与夏季旺盛期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枯黄期采食量最高,与幼嫩期和旺盛期测定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旨在研究限时采食对猪生长性能和肝转录谱及代谢谱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56.29±1.93) kg)、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限时采食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自由采食;限时采食组(TRF)每天饲喂3次(分别在7:00、12:00、17:00),每次饲喂足量饲料,每次采食时间为1 h。试验共计21 d,每天记录采食量,每周称重,计算料重比。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液生化指标,采集肝用于代谢组和转录组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限时采食组猪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限时采食组猪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有下降趋势(P<0.1),而丙氨酸转氨酶和肌酸激酶的浓度有上升趋势(P<0.1)。限时采食显著增加抑制蛋白质分解基因的表达(P<0.05),减少肝总蛋白质的分解,使肝中氨基酸水平下降。此外,限时采食还显著上调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增加肝脂肪的合成,减少肝脂肪酸含量。综上所述,限时采食可以影响肝中的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改变脂肪酸和蛋白质在肝中的代谢,进而调控生长猪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并影响猪的生长性能,这提示可以通过饲喂模式改善动物生长和代谢。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为10或20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LPS诱导的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28 d断奶、平均体重(6.8±0.55)kg的荣昌小公猪,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日粮类型(n-6/n-3PUFA比值为10和20)和免疫应激(注射LPS和生理盐水),试验期21 d。第21天,每日粮处理组一半的仔猪腹膜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或生理盐水,3 h后屠宰仔猪采集肠道样品。结果表明:在试验的0~7 d和0~21 d,采食n-6/n-3 PUFA比值为10日粮的仔猪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采食n-6/n-3 PUFA比值为20日粮的仔猪(P<0.05);注射LPS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率(P=0.01),但两种n-6/n-3 PUFA比值的日粮对LPS诱导的仔猪肠道形态损害没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用3只健康并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种羯羊,平均体重为24 kg,采用3×3无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用3种不同日粮(全混合颗粒料日粮、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日粮和未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日粮)来研究对绵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食未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日粮绵羊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采食全混合颗粒料日粮绵羊(P<0.05),采食未粉碎精料+铡短粗料及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日粮的绵羊瘤胃丙酸摩尔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采食全混合颗粒料日粮绵羊(P<0.05,P<0.01),而(戊酸+异戊酸)摩尔比极显著低于全混合颗粒料日粮绵羊(P<0.01),乙酸/丙酸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采食全混合颗粒料日粮绵羊(P<0.05,P<0.01)。因此,用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或未粉碎精料+铡短粗料日粮饲喂绵羊能改善绵羊瘤胃发酵类型。  相似文献   

7.
草本和灌木的养分含量及其与海南坡鹿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采集海南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水分(Water)、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钙(Ca)、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水分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灌木,粗蛋白质、钙和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灌木,二者的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草本植物含水量较高,采食时感觉幼嫩可口,是海南坡鹿对其喜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的粗纤维含量是导致海南坡鹿喜食幼嫩植物或植物幼嫩部位的关键原因,坡鹿对粗纤维含量超过25%的植物部位不喜食;在面积相对有限、旱季长达半年的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围栏内,草本植物是坡鹿的主要能量来源,灌木是坡鹿维持生态营养平衡供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瘤胃内丁酸钠灌注对山羊瘤胃发酵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青年山羊进行瘤胃丁酸钠灌注研究其对瘤胃发酵类型的影响。6只安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分为试验组(n=3)和对照组(n=3),每天饲喂精料2次,并自由采食羊草。试验组每日早晨喂食1 h后开始每天按体重灌注丁酸钠(0.3 g/kg),对照组灌注等量蒸馏水,持续14 d。于灌注期的第1,5,10和14天分别于灌注前1.5 h,灌注后2 h、4 h采集瘤胃液,以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结果显示:灌注前、后,试验组瘤胃内乙酸、丙酸摩尔百分比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变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试验组丁酸摩尔百分比在灌注2 h后显著上升(P<0.01),4 h后呈下降趋势,次日采食前恢复至正常生理范围。对照组与试验组pH在各采样时间点间基本无显著差异。试验表明青年山羊瘤胃灌注该剂量丁酸钠不引起瘤胃发酵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天然草地放牧牦牛采食行为及食性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南地区玉树县境内2牧场的草地植被及成年母牦牛的采食行为和选择性采食习性及其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B牧场禁牧区的生物量显著高于A牧场的禁牧区及A,B牧场的放牧区(P<0.05),B牧场的可食植物量显著高于A牧场(P<0.05),A牧场的可食植物量只占地上生物量的一半以下;B牧场分别以小嵩草,矮嵩草,披碱草,针茅,蒲公英等优良牧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而A牧场以线叶嵩草为优势种,凤毛菊,狼毒,黄帚橐吾等毒杂草及早熟禾等为次优势种;B牧场以小嵩草、矮嵩草等莎草科和为主要采食植物,而在A牧场除以莎草科植物为主要采食植物外,由于可食牧草量的不足,还采食一些本不喜食的植物.矮嵩草和小嵩草是牦牛最喜食,选择性最高的植物;斑块内采食口数A牧场为50.6 bite/patch显著少于B牧场的81.1 bite/patch (P<0.01);斑块内采食站数A牧场为8.4 FS/patch显著多于B牧场的5.2 FS/patch(P<0.001);采食站内采食口数A牧场为6.6 bite/FS显著少于B牧场的17.4 bite/FS(P<0.001);采食速度A牧场为1.32 bites/sec 显著慢于B牧场的1.46 bites/sec(P<0.01).放牧草地的食物资源的匮乏,使放牧牦牛的食物选择性降低,采食行为的内容变劣,A牧场草地处于严重退化状态;牦牛处于缺营养状态,草地的退化对牦牛的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放牧方式(单一放牧、混合放牧和不放牧),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在混合放牧处理中,放牧牛对短花针茅的采食导致短花针茅高度降低,可减弱针茅果实对羊皮的伤害。(2)混合放牧下由于不同牲畜食性选择不同,可以很好的利用草地资源。牛羊的采食习惯不同,羊喜爱采食植株较低,鲜嫩多汁的牧草,而牛会采食植株较高的植物。(3)在较短的放牧时间里,由于不同牲畜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不同,植物的多样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总计84头母猪(PIC,Line1050)和它们所生仔猪被用于本实验,以确定泌乳料和教槽料采食对母猪和仔猪性能的影响。母猪按照分娩日期和胎次被分为3组,并按照2×2因子实验:母猪采食(自由采食与限饲)和仔猪采食(不喂仔猪料与喂仔猪料)共4个处理。仔猪被交叉寄养于每个实验组,以均衡窝重和窝仔猪数(>11头仔猪)。实验采用的是一种普通泌乳母猪料(ME 14.65MJ/kg,TID 0.97%lys),产仔后3d自由采食组母猪开始自由采食,限饲组母猪饲喂比自由采食组少25%的泌乳母猪料。饲喂仔猪料组仔猪采用的是加有1%氧化铬标记物的颗粒料(ME 14.64MJ/kg,TID 1.56%Lys),从3日龄喂到21日龄断奶。仔猪分别于3、7、14、21日龄称个体重,并每天计量仔猪采食量。在7、14、21日龄采集所有喂仔猪料的仔猪的粪便样本,同时通过仔猪粪便颜色区分采食仔猪料的仔猪和未采食仔猪料的仔猪。母猪在分娩后和断奶时称重,并测量P2点(距背中线6.5cm,最后肋骨)背膘。泌乳料采食和仔猪料采食没有相互作用,自由采食组母猪减少了体重损失(-15kg与-24kg;P<0.01),提高了仔猪窝重(P<0.04)和日增重(P<0.04),并比限饲组提高了断奶后14d内发情率(90%与71%;P<0.03)。饲喂仔猪料对母猪体重、背膘损失无影响(P>0.30),但会拖后母猪断奶后14d内发情间隔(5.4d与4.9d;P<0.09)。饲喂仔猪料有改善断奶窝重(61.2与56.7kg/d;P<0.09)和减少交叉寄养后仔猪死亡率(3.9%与7.3%;P<0.06)的倾向。自由采食母猪组和限饲母猪组仔猪采食仔猪料量差异不明显(2.24与2.28;P<0.93)。喂仔猪料组大约60%仔猪被确定采食了仔猪料,在被确定采食仔猪料的仔猪中有23%、20%和57%开始采食分别从3~7日龄、7~14日龄、14~21日龄。从断奶后0~28d,饲喂仔猪料与不喂仔猪料组在断奶后28d重(P<0.95)、日增重(P<0.86)、日采食量(P<0.93)和料重比(P<0.95)差异不显著。采食仔猪料的仔猪在断奶后28d重(P<0.16)和日增重(P<0.06)方面好于不吃仔猪料和不喂仔猪料仔猪。结论:喂仔猪料可以改善仔猪成活率但不能改进仔猪断奶前增重和母猪性能表现。泌乳母猪采食量低会对母猪性能和仔猪性能产生负面影响。让更多的仔猪采食仔猪料对改善仔猪断奶后性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牛栎树叶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栎属植物引起动物中毒的报导(国外)已有300多年。1662年Mascal著的《牛的管理》一书中记载了各种草食动物采食栎树的芽、叶、嫩枝和橡子后发生中毒。1893年Corneven著的《有毒植物》一书亦有详细记载。本世纪以来,美国、苏联、英国、日本、西德、瑞典、南斯拉夫等国均有报导。受害动物有黄牛、乳牛、绵羊、山羊、马、  相似文献   

13.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采食方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研究将绵羊对禾本科植物的采食方式主要分为摘叶、拔芯和去顶3种类型.研究发现采食方式受植物种类、季节和放牧压的影响.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摘叶为主, 对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拔芯为主.具体表现为,羊草的去顶率,8月以前随放牧强度减小、季节推移而降低,8月后则相反;摘叶率随放牧压增加和时间推移大致是先增加后减少;拔芯率随放牧压的增加而增大,6月最高,9月最低;总体上,未被采食的羊草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大,在生长季后期相应增加.芦苇去顶率随时间推移先降低后增加;拔芯率在6月随放牧压减小而降低,其它月份里主要随放牧压减小而升高,从整个生长季看,芦苇拔芯率在6月初最大;芦苇摘叶率的变化受前2种采食方式制约;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加,但在7月后中牧要比轻牧和重牧低,在放牧干扰下,生长季里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在8月达最大.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运用了3种不同的日粮,即对照组(低纤维日粮组,C)、麦麸纤维组(高不可溶性纤维日粮组,W)和甜菜纤维组(高可溶性纤维日粮组,S),以及6头装有胃瘘管的怀孕母猪,采用了两种相同的3×3拉丁方设计,研究了日粮对猪采食后不同时间(0h(即饲喂前)、1/2h、1h、2h、3h和5h)胃内pH值、大肠杆菌、乳酸菌、乳杆菌、肠球菌以及酵母菌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猪胃内pH值于采食后1/2h时达最高值,而与采食日粮类型无关;猪采食1/2h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胃内pH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尤其于采食后1/2~2h期间,这种变化趋势表现的更为明显;猪胃内大肠杆菌总数、乳酸菌总数、乳杆菌总数、肠球菌总数以及酵母菌总数均于采食后1/2h时达最高值;所有细菌在胃内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趋势相一致;采食后1h时的猪胃内大肠杆菌总数,甜菜纤维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麦麸纤维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怀孕母猪胃内pH值是在不断变化的,于采食后1/2h胃内酸度水平最低,此时胃内大肠杆菌、乳酸菌、乳杆菌、肠球菌以及酵母菌亦最活跃.此后,随着胃内酸度水平的升高,胃内细菌活性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草食动物的相互关系研究是当今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阐述食草性啮齿动物对植物次生代谢物所采取的回避、膳食调控和食物混合等行为策略。回避行为是啮齿动物通过条件反射性学习(由食入植物次生代谢物后的不适感而引起的条件反射性拒食)和摄食前食物的加工而避免或减少植物次生代谢物对其的伤害作用;膳食调控通过单次采食量的调整而避免一次性采食过多次生代谢物而导致生理中毒,从而使啮齿动物能在复杂多样化的环境中生存,膳食调控包括单次进食量调控和两餐之间的间隔控制两方面的内容;食物混合意味着摄入植物化学物质的多样化,而化学物质的多样化有可能导致不同毒素的中和或毒性的降低,进而减轻动物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3×3拉丁方设计,3头安装永久性大口径瘤胃瘘管的青年母牛饲喂3种不同精饲料的日粮,3种精饲料分别为豆粕+玉米(日粮1),猪血粉+玉米(日粮2)和豆粕+小麦(日粮3)。精料日喂量按活牛体重的1%喂给,干玉米秸等量组成的日粮配给。试验为3个试验周期,每一周期为37d,其中适应期26d,在早晨采食后2、4、8、16和24h,分别5次实施瘤胃掏空,全量测定瘤胃物存留量。结果表明:日粮1在采食后2~8h瘤胃干物质、液体和NDF的存留量最低,与其他两种日粮相比差异显著(P<0.05);日粮1和日粮3瘤胃液氨氮存留量在采食后2~8h始终高于日粮2(P<0.05),但日粮3在采食4h后瘤胃液氨氮开始下降,而日粮1至采食后16h开始下降,日粮1瘤胃液氨氮数量采食后2~8h处于高峰状态,说明瘤胃微生物在瘤胃环境长时间一直保持稳定的降解能力;日粮1和日粮3在采食2~4h后处于较高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瘤胃存留量,日粮1在采食后8~16h瘤胃存留量降低,与日粮2和日粮3相比差异显著(P<0.05),日粮1对瘤胃VFA的快速移除,意味着瘤胃液的快速流出以及可能解释瘤胃固体物的快速移除。因此,日粮1和日粮3在牛瘤胃洗涤纤维降解和瘤胃液产物代谢模式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典型草原群落及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对放牧因素分解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模拟采食、践踏、粪尿返还3个实验处理,通过连续3年(2017~2019年)动态监测,分析放牧因素和年际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功能群(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物种多样性受年际降水量和放牧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3个放牧因素中,模拟采食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主要通过影响群落中的一年生植物功能群,提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在模拟践踏作用下,一年生植物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有所提高;物种丰富度指数年际间的稳定性趋势为整体群落多年生植物功能群一年生植物功能群,由于放牧因素影响下一年生植物的种间补偿作用,群落物种多样性在年际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三种自由放牧家畜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采集新疆地区新疆牦牛、焉耆马和巴音布鲁克羊的粪样各100份,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通过粪便显微组织分析三种家畜的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巴音布鲁克羊采食6科11属11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8.89%)、豆科(15.84%)和莎草科(12.46%).新疆牦牛采食7科13属13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3.47%)、莎草科(17.25%)和豆科(11.51%).焉耆马采食6科10属10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4.23%)、莎草科(19.37%)和豆科(11.74%).在食物多样性及生态住宽度方面,新疆牦牛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与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焉耆马最低,而皮洛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三者较相似.三种家畜间食性的主要差别在于采食种类和数量,与生境及采食行为关系密切.新疆天山同域分布的3种家畜之间食物重叠度较高,对食物资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蜂业》2019,(8):45-47
<正>蜜源植物是蜜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采食某些有毒蜜粉后会引起蜜蜂麻痹、颤抖、痉挛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是蜜蜂有毒蜜源中毒。有毒蜜源植物,是指蜜蜂能够采集,但其花粉或花蜜对蜜蜂或人有毒的蜜粉源植物。造成成年蜂、幼虫或蜂王等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型蜂(蜂王、雄蜂和工蜂)发病、致残或死亡;或者其对蜜蜂本身无毒,但人误食蜜蜂所采集的这些  相似文献   

20.
<正>蜜蜂自然中毒是指蜜蜂采食了某种天然植物的花粉或花蜜,以及甘露蜜(蚜虫、介壳虫等昆虫分泌的甜汁并经蜜蜂采集酿成)而出现的中毒现象。在养蜂生产中,多见于有毒植物中毒、枣花中毒、茶花中毒、油茶中毒和甘露蜜中毒。1有毒植物中毒1.1病因有毒植物,如乌头(俗名:草乌、老乌)、羊踯躅(俗名:闹羊花、黄杜鹃、老虎花)、苦皮藤(俗名:苦树皮、棱枝南蛇藤、马断肠)、喜树(俗名:旱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