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择伏牛山局部低山丘陵区为对象,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8种类型景观在高程、坡度、坡向带上的分布特征、分布指数与显著性。结果表明,高程因子与林地景观呈显著正相关,与工矿用地景观、自然保留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坡度因子与基本农田景观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耕地景观、自然保留用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坡向因子与牧草地景观、林地景观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保留地景观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根据地形因子进行景观布局,低海拔与平缓坡区宜发展生产、生活型景观,中高海拔与陡、急、陡峭坡区域宜丰富生态型景观。协调(半)阴坡、(半)阳坡的景观类型,宜增加阳坡区生态型景观。本研究为区域景观合理化建设提供了定量化依据,也为低山丘陵区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广东农业科学》2015,(2)
在GIS、Sim-DTA以及SPSS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綦江区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水稻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提取坡位、高程、坡度以及地形湿度指数4种地形因子,并分别与水稻产量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地形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坡区域对水稻总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是目前研究区内水稻种植的优选区域,所占比例达到57.49%;在高程250~500 m范围内,水稻种植效果最佳,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10 000kg/hm2范围内;在坡度10°~15°范围内水稻产量分布最为集中,主要为6 000~9 000kg/hm2;在地形湿度指数5.75~6.50范围内,水稻产量集中分布在6 000~9 000kg/hm2;高程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坡度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21,而地形湿度指数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 相似文献
3.
4.
5.
黄土低山丘陵区土壤渗透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人工模拟降雨技术,对黄土低山丘陵区的渗透过程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各国对渗透量的正规方程解,可预测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渗透量。找出了影响渗透量的主导因素,衣次是降雨时间,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强度和土壤自然含水量;通过分析揭示了各因素对渗透量的影响程度,土壤渗透理与降雨时间和降雨强度呈正相关,而与土壤自然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渗透量也不一样,农田的渗透一最大,其次是杨树林地和油松林地,而裸 相似文献
6.
7.
8.
9.
针对太行山花岗片麻岩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通过对草木樨,紫花芷蓿,挲相旺与刺槐的不同搭配与种植方式的研究,发现刺槐与草木樨混种结构,尽管在造林初期林木的存活率及年生长量稍低,但在造林后4a的累计经济效益最高,可大大缩短造林成本的回收期,为一良好的林草立体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分析了18个树种的主要光合生理与水分生理指标,测定并比较了这些树种的叶片显微抗旱结构特征;选用相关抗旱生理指标及叶片显微抗旱结构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这些树种进行了抗旱性分析,结合生产实际调查比较了这些树种的田间适应性表现,筛选出10个树种作为黑龙江省西部低山丘陵区抗旱造林主栽树种,依次为樟子松、红皮云杉、长白落叶松、小黑杨、山新杨、银中杨、青竹柳、紫丁香、山杏、小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6年在安徽省杂交中籼稻主产区利用地理与分期播种法得到的试验数据和相关气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气象要素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移栽-始穗期,平均日照时间对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在始穗-齐穗期,平均气温对结实率和千粒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对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在齐穗-成熟期,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照时间和平均相对湿度分别对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影响最大.而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在始穗-齐穗时期的平均最低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2.
黄振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2):137-140
以湖南省株洲市区为例,利用2008年8月19日SPOT5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并借助地面样方监测数据,在实现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基础上,准确提取出株洲市区的水稻种植面积6 379.4 hm2。精度验证分析表明,研究精度达到95.70%。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寒地水田区最佳的育秧模式,以优质粳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超级大棚、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等3种棚式,分析不同棚式育秧对寒地水田区秧苗素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大棚的增温、控温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小棚,适宜春季水稻幼苗生长;超级大棚所育秧苗的株高、根长、穗长和根重等秧苗素质数据均优于其他2种育秧棚式,传统小棚的弱苗率最高达24%,超级大棚的弱苗率最低为8%;2种大棚所育秧苗的生育期较传统小棚缩短1周时间;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有效穗数较传统小棚分别提高15.83%和4.80%;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全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3.52和1.47粒/穗;超级大棚、标准大棚秧苗每穗实粒数分别较传统小棚高出2.10和2.16粒/穗;标准大棚水稻结实率较传统小棚提高0.18%;超级大棚的产量较标准大棚和传统小棚分别提高3.21%和7.75%。 相似文献
14.
籼型杂交稻产量和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4个优质籼型水稻三系不育系和5个主推籼型强恢复系按4×5 NCII交配设计配组,对F1产量性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米质性状(垩白粒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配合力及遗传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千粒重外,其余性状特殊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显著大于特殊配合力占遗传总方差的比重;除胶稠度外,不育系对杂种各性状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遗传率估算结果,所有性状的遗传率均达60%以上,部份性状的遗传率高达90%以上,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的表现基本一致.综合评价,不育系泸香618A、宜香1A,恢复系明恢1259、辐819和蜀恢527对优质高产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配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芒果花枝短截后剪口芽在当年还能再次进行花芽分化并开花结果的现象,研究花芽再次分化过程中ABA、GA3、IAA、ZR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芽分化期间,芒果山庄、华侨农场、元江农场剪口芽内IAA 一直保持较低水平;ABA含量分别下降到225.50、397.43、610.31 ng·g-1FW,然后上升到13 016.4 ng·g-1FW; GA3 、ZR含量分别上升到9 375.20、6 022.51、8 924.24 ng·g-1FW; 9 761.68、10 764.91、9 176.39 ng·g-1FW.随着花芽分化的完成,芒果山庄、华侨农场、元江农场剪口芽内 ABA、GA3、IAA、ZR含量分别下降到840.49、309.19、309.19 ng·g-1FW;183.41、167.63、187.13 ng·g-1FW; 540.11、573.49、1 166.48 ng·g-1FW;308.51、330.86、567.79 ng·g-1FW.ABA/IAA、ZR/IAA、ABA/GA3及ZR/GA3在2月25日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表明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在芒果花芽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由此推测,增加植物体内ABA、ZR的含量或者降低GA3、IAA的含量都可以促进花芽分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2012年金华市气象站的日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同期晚稻产量等资料,对金华地区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间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气象要素变化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并籍此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金华地区近30年晚稻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增速较快,自20世纪90年代起增速放缓;同期晚稻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中,2003—2009年上升幅度较大;但近30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7月中旬、8月中旬的平均温度以及8月中旬—9月上旬的积温呈负相关,与7月中旬降水量、9月上旬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基于近30年数据资料建立产量预报方程,经检验,其历史拟合误差率为4.31%。用该方程预测2010—2012年晚稻产量,误差率为2.6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常年稻田中设置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研究不同种类杂草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本科杂草区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主,密度为102.8茎/m2,产量损失为65.09%;莎草科杂草区以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为主,杂草密度为240.2茎/m2,产量损失为56.82%;阔叶类杂草区以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杂草密度为183.6茎/m2,产量损失为31.84%;混合杂草区杂草群落主要以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节节菜(Rotala indica)为主,总密度为253.2茎/m2,产量损失达70.51%。禾本科杂草区、莎草科杂草区、阔叶类杂草区水稻产量差异显著;以杂草单茎危害率衡量不同类型杂草对水稻产量损失的影响依次为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阔叶类杂草。 相似文献
17.
施肥量与灌溉量对黑龙江省黑土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的水稻施肥量和灌水量是充分利用养分和水分、提高水稻产量的基础。研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由草甸黑土发育的水稻土的水稻田上进行的、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法的氮、磷、钾施肥与灌水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求得哈尔滨地区水稻的综合推荐施肥量为:水稻的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为:167.4 kg·hm-(2N)、27.9 kg·hm-(2P2O5)和52.8 kg·hm-(2K2O);分蘖中期-成熟期的较为合理的灌水方式为薄层浅灌。氮肥在85%饱和含水量与100%饱和灌水量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交互作用,证明氮肥可以增加低水平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在广东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新选育的5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亲本所配系列组合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中亲优势的表现,并对中亲优势间的关系、中亲值与中亲优势间的关系,以及中亲优势与组合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选育的广恢998所配系列组合和天A所配系列组合的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强。对亲本(恢复系和保持系)的选择应选每穗粒数多、结实率相对较低的材料,而对测交后代的选择则重点放在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中亲优势上,这样才能选育出杂种优势强且产量高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9种水稻产量和铅、镉的差异,并研究了9种调理剂在水稻不同生长其施用对晚稻产量及稻米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1)泰优398中铅和镉的含量均较低,且均未超标;最优的水稻品种为早丰优华占,其次是泰优398和桃湖优莉晶;(2)调理剂A和钝化剂A作基肥处理后稻谷中铅超标,分别超出了20%和15%;仅有石灰处理的稻谷中铅的含量降低了20%;稻谷中镉均未超标;微肥作基肥施加后稻谷中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后稻谷产量均有增加,其中调理剂B施加后稻谷产量增加最多,增加了22.42%;石灰施加后理增加3.38%;(3)石灰和硒肥作追肥施加后稻谷中铅的含量均降低88.24%;硅肥、硒肥和铁肥作追肥施加后稻谷中镉分别降低了62.92%、52.81%和44.94%;石灰、铁肥和硒肥施加后稻谷产量降低0.04%、0.14%和5.25%;锌肥和硅肥施加后稻谷产量增加10.08%和0.16%;硅肥和石灰作追肥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分蘖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再者是前期用氮量与其他因子的互作;与此同时,对分蘖状况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效蘖率>蘖穗率>最高蘖数>有效蘖率与群体成穗率互作>最高茎数与群体成穗率互作.因此,根据生产实际,尤其在低温地凉年份,适当加大前期氮肥用量并配合适当的密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