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搞好坝系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格尔旗境内沟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经济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 ,而 90 %的农耕地为坡耕地 ,生产水平极低。1986年以来 ,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坝系建设 ,发展坝地 10 40hm2 、灌溉农田 780hm2 ,并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涌现出川掌沟等成功的坝系建设典型。实践表明 ,在准格尔旗加强治沟骨干工程建设 ,是实现林草上山、粮田下川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研究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九五”期间开展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提出了新的坝系相对稳定概念和形成条件 ,建立了坝系相对稳定网络规划模型 ,采用非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仿真模型对韭园沟流域坝系进行实体规划 ,对坝系防洪标准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淤地坝减蚀量计算方法等 ,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均取得了新的进展。建议加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基础研究 ,为建立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环境,决定了该区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措施。在水土保持众多治理措施中,沟道坝系生态工程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项目建设时只有用系统平衡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才能保证它与整个生态系统相互协调,持续发展。本文就其坝系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内涵、作用和地位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宁夏建设和利用淤地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区共建成淤地坝1.60万余座,已发展坝地11820hm2,固原市共有3.39万人依靠坝地增产走上了致富之路。全区现有的近1400座小型以上的淤地坝,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438km2,拦蓄泥沙10875万m3,年减少入黄河泥沙4000万t,对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淤地坝建设现状、取得的主要效益和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5.
列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呼斯太河,流域面积406km^2,从1994年开始,以建设沟道工程为重点,促进了流域综合治理。截至1999年,建成各类沟道工程53座,控制流域面积123km^2,拦蓄总库容1009万m^3,已拦泥207万t,淤地31.9hm^2,发展灌溉面积1202hm^2。介绍了沟道工程建设规划布局、施工、检查验收及管护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由天然形成到人工修筑,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建设大体经过了试办、示范、发展、巩固提高和全面发展五个阶段,本文综述了其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流域坝系规划必须解决好现状分析、建设目标、建设规模、淤地坝总量及配置比例、防洪安全等几方面的问题 ,形成布局合理的沟道坝系 ,达到理想的整体效能。探讨了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坝系建设中已广泛采用机械施工,大大加快了坝系建设的步伐,提高了坝系建设的质量。但在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及管护等各个方面,与坝系建设机械化还不十分适应。应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为坝系建设重要措施的认识,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坝系建设机械化的试验研究,尽快制定出相应技术规范,以保证坝系建设高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工程的水保作用与防洪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地区以骨干坝、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工程、小流域坝系,在拦泥淤地、防洪保收、水资源利用、灌溉、养殖、人畜饮水、改善交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水土保持重要措施。沟道工程的防洪实践证明,只要形成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以小多成群的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坝系,完全可以保证沟道工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岚县属汾河水库上游四县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157 km2,占县域总面积的76.7%,年输沙总量635.5万t.为了拦沙保库,治穷致富,十多年来建成中型以上库坝54座,坝控面积428 km2,占到境内汾河流域面积近50%,拦泥库容2 812万m3,形成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坝系工程的特点是坝址多选在沟口,控制性骨干工程较多,综合效益显著.在坝系建设上,其基本经验是强化组织领导责任,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专业队施工,实行资金报账制;配套治理坡面,延长库坝工程使用年限;加强后续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信息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中尺度流域单元,根据生态环境建设决策管理中关注的规划、监测、效益评价、区域发展评价等各类问题,总结分析黄土高原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决策与管理中的主要信息需求,为该区流域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对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今后淤地坝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方法]利用学术论文数据库和文献计量分析法分析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近16a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从淤地坝研究区域、研究方法、淤积机理等方面论述了淤地坝研究的重要进展。[结果]16a来,黄土高原淤地坝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同时存在着在拦沙功能效益客观评判方法、坝体加高修复等方面的难点或争议性问题。[结论]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主要举措,多年实践证明其已经取得明显的水土保持成果。今后国内学者还需继续拓展淤地坝的研究深度,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区域对比研究,不断提高淤地坝的科学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陕西延安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规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延安地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在对全区已建淤地坝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侵蚀控制和拦泥减沙需要的两个方面对淤地坝建设规模进行了分析,依此确定延安地区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建设规模,淤地坝建坝总数27705座。其中骨干坝2847座,中型坝6804座,小型坝18054座,为延安地区的淤地坝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植被建造的潜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综合考察,以20万年以来为时间尺度,在黄土高原不同纬度和生物气候带内选择武功、洛川和安塞三个典型黄土剖面,以土壤微形态方法为主,结合理化、矿物和孢粉分析,依据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发生学特征、孢粉组合及理化、矿物特性,探讨黄土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育、发展和退化的演替规律,分析黄土剖面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孔(空)隙分布等要素,探讨黄土剖面的水文地质特性。结果表明,黄土区具有森林植被发育的地质水文条件,曾多次出现过茂密的森林景观和草原景观,森林植被的发育与黄土层的厚度无关。黄土高原植被建造应以现有次生林区为中心,向四周渗入扩散,逐步恢复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的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实践 ,存在很大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现在水利、林业、计委、民政等部门都在搞退耕还林还草 ,其结果是重复投资、重复统计成绩 ,上报数字为虚玄数字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国务院成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统一领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辩证关系 ,应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淤地坝工程是黄土高原区非常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淤地坝的效益与一般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效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以陕西延安地区为例,对淤地坝的效益计算从生态安全、防洪减沙、淤积造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计算,为延安地区淤地的效益分析与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淤地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淤地坝是防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现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措施。而黄土高原在淤地坝建设中已获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建坝过程中仍有不少教训需要总结,除了工程建设缓慢、标准低和现有工程老化失修等存在问题外,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地质地貌条件是建坝的基础,要根据其条件布设;(2)根据沟谷系统发育的地貌实体及演变规律,构建完整的淤地坝体系;(3)必须了解淤地坝所在地区的地貌发育阶段;(4)区分建坝区的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研究科学成熟的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方法,为精确获取淤地坝拦沙量,实现淤地坝安全运行和拦沙效益发挥提供实践支撑。 [方法] 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总结分析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并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拦沙淤积遥感监测方法。 [结果] 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获取淤地坝拦沙淤积量的原理和关键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无人机正射测量、无人机倾斜摄影、无人机载LiDAR等遥感方法的精度、工作量和可行性及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的不同应用场景。 [结论] 相较传统人工调查方式,遥感监测技术在淤地坝拦沙淤积监测中具有较大优势,可满足不同的拦沙淤积监测需求,是未来淤地坝拦沙淤积测量监测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出发,综述了该地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现状,展示了稳定群落参照标准的选择、物种配置、生态恢复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因素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认为研究应通过建立大尺度的生态水文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型、利用成熟的物种配置结果开展生态恢复的方案措施、将点上或地块尺度上的研究成果扩展到大流域土地、科学地进行资源利用和生态管理等来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这一地区自我维持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安全体系,以此来指导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