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诊断一发病率高、死亡快、疑似禽流感或禽I型副粘病毒感染的鹅病例,结果为禽流感阴性;取病鹅肝、脾混合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分离鸡胚尿囊液能凝集鸡红细胞(RBC),HA滴度为6log2,并可被康复鹅血清、抗鸡新城疫(NDV)阳性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H5、H9)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分离病毒人工感染易感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有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人工感染42日龄SPF鸡出现100%的发病和死亡。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情况、免疫胶体金试验以及病毒分离和鉴定,证明该鹅群患禽I型副粘病毒病。说明用禽流感免疫胶体金试验可以实现对禽流感、禽I型副粘病毒病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用鹅胚和鸡胚从山东、安徽两地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中分离到2株病毒,代号分别为SD20和AH20。经电镜观察、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理化特性鉴定等试验表明,2株分离毒符合禽副粘病毒I型特征,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SD20和AH20分离株都能与禽副粘病毒I型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3.
从病死鸽肝、脾及脑组织混合悬液接种SPF鸡胚分离到1毒株,经HA试验和HI试验、动物攻毒试验、RT-PCR检测,确诊为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经胸肌注射途径人工感染40d龄非免疫乳鸽和3月龄非免疫鸡,乳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试验鸡未呈现出临床病症和死亡,但却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4.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病蜂胶佐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Ⅰ)病是鸽的一种严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鸽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了更好地预防本冱的发生,我们用从现场分离鉴定的7株鸽A/PMV-Ⅰ毒株中筛选出3株抗原性良好的毒株作为种毒,研制成蜂胶佐剂混合毒株灭活疫苗,经安全试验、最佳免疫剂量测定、铲力试验,以及田间应用的结果,表明该疫苗抗原性良好、使用安全和免疫保护效果确定。实验室试验,用本疫苗免疫后30、90、180天,其保护脂数分别为100%、77.8%和55.6%,免疫有效期最少达6个月;在4℃-8℃保存,其有效其最少可达180天。  相似文献   

5.
6.
应用免疫胶体金试验,采取病死鸽棉拭子样品30分钟内即完成对一发病鸽群的快速鉴别诊断,排除禽流感病原,通过进一步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该鸽群患的是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现将该病例诊断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Ⅰ型禽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成员,为不分阶段的单股副链RNA病毒,引起鸡、鸭、鹅、鸽、孔雀等多种禽类新城疫(ND),造成严重危害,鸽Ⅰ型禽副粘病毒病又称为鸽瘟或鸽新城疫,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及珠海拱北动检所先后从进口种鸽中发现本病以来,目前已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养鸽地区,不但对养鸽业的发展构成严重损害,一直是各类鸽病中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34-35鸽Ⅰ型副粘病毒病@游洪$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510642 @王林川$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510642 @陈芳艳$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510642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排谱和血清学试验,对近年来分离到的鸡源、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以及经典的鸡新城疫病毒和鸽源禽Ⅰ型副粘病毒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进行了比较,证明近年来流行的病毒株的抗原性较经典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初期拉白色、灰白色稀粪。病情加重后拉暗红色或绿色水样稀粪,部分鹅后期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脾脏、胰腺肿大,其表面和切面有灰白色的坏死灶为共同特征。本病1996年在广东发生^1,其后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山东、吉林等省的鹅群中不断暴发流行,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国内许多杂志对其症状、病理变化等各做了不  相似文献   

11.
鹅的副粘病毒病又叫“鹅的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鹅副粘病毒病又叫“鹅新城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痛原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中的不同毒株。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广东和江苏。而后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并且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感染,此病一旦发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其病变特征为:脾脏和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肠道出血、溃疡,并附有大量纤维素性结痂,不易剥离。扬州大学王永坤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王永坤等首先用S  相似文献   

14.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的禽Ⅰ型副粘病毒特性及其免疫的研究李柠,黄引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广东广州510642)鸽的禽I型副粘病毒(A/PMV-1)感染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我国许多省市目前也暴发流行本病。不少学者对鸽A/PMV-1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实了鸽的A/PM...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病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发生于广西各地鹅的病毒性传染病,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症状、肉眼病理变化,并对从病鹅分离的病毒进行了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测定、RT-PCR试验,F基因序测定等研究。结果证等该病原为禽副粘病毒1型,属于强毒株,基因分型为Ⅶ型。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病又称鹅类新城疫,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是一种禽鸟共患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呼吸困难,肿头,流泪,喜卧,下痢,脾脏和胰腺肿大,散布大小不一坏死灶,肠道粘膜出血、坏死、溃疡、结痂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997年7月在我国江苏、广东等部分市县雏鹅中首次炷生,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0年8月解放军军需大学在吉林省发生的类似“小鹅瘟”病死雏鹅体内发现了典型副粘病毒和典型病变,从而证明吉林省存在本病。2004年夏秋季,某养鹅场暴发传染病,引起鹅大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鹅源禽Ⅰ型副粘病毒(Avian Paramyxovirus-1,APMV—D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代表病毒株有江苏YG97、广东QY97—1、上海SF02、吉林NA-1、云南YNG-1、广西GXG17和辽宁DG01等,给养鹅业造成严重损失。自本病报道以来,许多学者围绕其生物学特性鉴定、  相似文献   

18.
鹅副枯病毒病(GPM)是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本病最早于1997年2月由扬州大学王永坤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在国内首次发现。王永坤等首先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鹅群中分离出GP—MV/YG97、GPMV/JG97等多株病毒,并经病毒形态r、结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等研究,证明本病毒为禽副粘病毒Ⅰ型。此病发病率为40%-100%,病死率为30%~100%。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染,但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其中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随鹅群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下降,部分病鹅可逐渐康复。种鹅感染发病后,除死亡外,产蛋量下降,受精率也很低。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9.
鹅副粘病毒病(有人称鹅新城疫)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鹅副粘病毒引起(禽鸟类共患病)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由于鹅副粘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有的学者称之为鹅的新城疫,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鹅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禽Ⅰ型副粘病毒病快速诊断及广西分离株F基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Ⅰ型副粘病毒 (APMV— 1)共有 9个血清型 ,即APMV 1~APMV 9。APMV 1引起的相关疾病主要有鸡新城疫、鹅副粘病毒病、鸽I型副粘病毒病。这三种疾病的病原既为同一血清型 ,其核苷酸必有较高的同源性。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HN )和融合 (F)蛋白 ,它们在感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 ,强毒株F蛋白在裂解位点附近有两对成双存在的碱性氨基酸赖氨酸 (Lys)或精氨酸 (Arg) ,而弱毒株在相应位置只有两个单个存在的碱性氨基酸。1996年Ballagi—Pordany等运用 3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