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22份蓝粒糯小麦和22份紫粒糯小麦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糯小麦的单株穗数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5.76%和18.52%;穗下节间长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4.55%和15.68%。通过对蓝、紫、白粒糯小麦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与其他3种类型小麦在千粒质量和主穗粒质量方面差异显著。对8种参数标准化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成各自聚类趋势,表明蓝、紫粒糯小麦为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考察6个农艺性状和测定19个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为高产优质品质选育筛选农艺和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淀粉、支链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仅与极少数品质性状相关显著。因此,在育种中宜以有效穗数、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作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他品质水平上,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水平上,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的一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供试材料农艺、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导育种实践,以105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11个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沉淀值、容重、延展性、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拉伸面积)进行变异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有效分蘖数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23.11%),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8.81%);品质性状中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28.24%),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1.2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品质性状间无显著相关性;株高与稳定时间(-0.346)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形成时间(0.393)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沉淀值(0.299)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硬度指数(-0.278)呈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被分为7个类群,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小,仅个别类群之间在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沉淀值、硬度指数、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性状中的少数性状上表现显著性差异。从第Ⅴ类群中筛选出在4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山农2...  相似文献   

4.
以 2 0 0 0~ 2 0 0 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为材料 ,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与若干农艺性状的关系 ,以及农艺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有效穗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蛋白质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 ,湿面筋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蛋白质、湿面筋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 ,蛋白质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 ,株高与蛋白质呈弱正相关 ,生育期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据此提出旱地小麦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提高穗粒数、有效穗 ,降低千粒重 ,培育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5.
旱地小麦籽粒品质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0-2001年度国家黄淮旱地小麦区试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品质与若干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及农艺性状之间,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湿面筋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湿面筋与沉降值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蛋白质呈弱正相关,生育期与容重呈显著负相产,千粒重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据此提出旱地小麦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提高穗粒数,有效穗,降低千粒重,培育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6.
小麦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麦品种(系)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穗节茎粗与穗粒数,穗长,穗粒重、剑叶面积呈正相关;剑叶面积与穗粒数、穗长、穗粒重呈正相关;穗长、穗粒数、穗粒重之间呈正相关,穗节茎粗和剑叶面积与株高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并对性状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植株总体偏高,有效穗数多数在10个以下,小穗数平均为20.4,部分品种穗粒数较多、大于70粒,但千粒重和单株产量较低,平均值分别为27.5和11.2 g。筛选出一些单一或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材料。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都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多元回归方程:Y=-21.96 1.54X2 0.18X3 0.42X5解释了单株产量变异的97.09%。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华北地区先后审定的16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研究材料,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类型多,遗传变异丰富,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7.96%~26.51%)表现为千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主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各农艺性状在4省市的差异较大,北京地区小麦品种具有株高高、主茎穗长长、千粒重高的特点;河南小麦品种具有穗粒数多、单穗重高的特点;山东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率高;河北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协调。各小麦品种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85)、平均穗粒数(0.39)、单穗重量(0.37)、主茎穗粒数(0.27)、主茎穗长(0.20)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显著正相关(0.19),与千粒重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紫粒小麦有关品质性状及穗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紫小麦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效应值差异较大。高原115x陇春23、高原115x宁春4号等6个组合的SCA在5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正向效应,可作为选择优质紫小麦的优势组合。②紫小麦同一穗部性状不同亲本间的GCA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陇春432x宁春4号是选择紫粒品种穗部性状的理想组合。黑小麦76x陇春23组合是增加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单穗粒重的最好组合。③从配置的16个组合分析,黑小麦76x陇春23这一组合无论是品质性状还是产量性状都有较高的SCA效应,应作为重点组合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近年小麦高产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对近6年(2014—2019年)山东省小麦高产区试459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山东省高产区试参试品种产量达到较高水平,产量的变化主要呈现为年际间波动,产量与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两负相关。每公顷穗数和最高总茎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总体呈降低趋势,生育期和容重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小麦品种更适合山东省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每公顷穗数700万~80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 g、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四川小麦新品种(系)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9份四川小麦新品种(系)的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普遍表现优良。蛋白质含量中等偏低,平均为12.97%。沉降值属中、低水平,平均为22.23 mL。面筋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平均为33.68%。粉质指标普遍较差,其中形成时间平均为2.01 min,稳定时间平均为3.22 min,粉质质量指数平均为35.66。大多数材料筋力为中到弱筋。从主要品质指标来看,W7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另有4份材料达到专用中筋小麦标准,2份材料达到专用弱筋小麦标准。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沉降值、面筋含量、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沉降值与其它品质性状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可作为品质育种早代选择指标;面筋指数与粉质参数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千粒重与面筋指数、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反,其它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大多不显著,这表明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并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5个冬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与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r值为0.6964;其次是株高、基本苗、穗长、千粒重,r值分别为0.6839、0.6820、0.6818、0.6759。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与经济性状的关系。以及经济性状之间、加工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有效穗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沉降值与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 ,吸水率与湿面筋呈极显著正相关 ,形成时间与湿面筋、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 ,稳定时间与沉降值、形成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千粒重与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据此提出 ,旱地小麦优质与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降低千粒重 ,协调好有效穗和穗粒数 ,经济性状与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201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冬水I组15个参试小麦品种的植株生育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选取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性状是选育高产小麦的有效途径,此与实践经验相吻合。根据植株生育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关性,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选取生育期偏短、植株偏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性状,可分别通过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及千粒重,选育出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蓝、紫粒小麦资源用于提取植物天然色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粒小麦晋太170为对照,研究7个蓝、紫粒小麦品种(系)灌浆期籽粒色素的形成情况及遮光对其的影响,测定籽粒中花青苷、黑色素的含量,并用岛津120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530 nm和400~550 nm波长处的吸收值。[结果]不同色系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不相同,遮光明显地影响了紫色、蓝紫色小麦籽粒中花青苷的产生。蓝紫色黑粒小麦756的花青苷含量最高,紫色黑粒小麦3019的最低,分别是对照的12.62和4.83倍。蓝、紫粒小麦的黑色素含量不同,但均高于对照。[结论]蓝、紫粒小麦籽粒色素的形成过程和花青苷含量不同,与籽粒颜色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麦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75、1976、1979和1984年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并对1984、1985年小麦中抗—抗赤霉病品种(系)进行了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析。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每穗粒数、穗中部最大小穗粒数表现正相关;与穗长关系不密切;与每穗小穗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没有相关;与小穗密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复杂,表现为正相关或负相关。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系)的丰产性状已有改进,植株高度明显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和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和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株系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对转基因株系00T89与非转基因对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00T89转基因株系与对照同步发育,生育期相近。单株籽粒数和单株产量平均比对照提高了35.3%和39.5%;在单株成穗数和千粒重方面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平均株高增加了3.8 cm。在穗部性状上表现为穗长增加13.37%,但总小穗数变化不大,单穗结实小穗数平均增加1.7个;单穗粒数和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4.2%和26.77%。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麦区小麦品质改良限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晏本菊  任正隆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14-1421
 为研究西南地区自然条件下的小麦优质育种问题,利用SDS-PAGE分析了四川几个主要育种单位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系(种)的HMW-GS组成,测定了它们的蛋白质组分和主要品质性状。在46个供试的新品系(种)中,1和2*,7 + 8,5 + 10等亚基的频率分别为41.3%、58.7%和50.0%。供试材料在Glu-1基因座的品质评分平均为7.37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有8个品系(种)得分为10分,占17.4%。结果表明,近年来育成的小麦品种(系)群体中,优质谷蛋白亚基基因频率显著提高;粗蛋白(平均14.09%)和湿面筋(平均36.5%)含量得到了较大的改良,年份间表现较为稳定;然而它们的稳定时间、沉淀值和降落值普遍较低而且在年份间极不稳定,是西南麦区品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但这些性状显示了品种间的巨大差异,变异系数较高,因此可以通过育种加以改良。相关分析结果指出:品质评分与各品质特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粗蛋白与湿面筋含量彼此显著正相关;谷蛋白含量与沉淀值和稳定时间,稳定时间与沉淀值、降落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指出谷蛋白含量比粗蛋白含量对面包烘烤品质更重要。本研究指出,针对我国西南麦区的气候条件,在小麦的优质育种中,除注意优质谷蛋白亚基的引入、粗蛋白和面筋含量的提高外,还必须同时注意谷蛋白含量的改良、以及稳定时间、沉淀值和降落值的深入研究和直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