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中国大麦耐酸铝的研究 ,包括大麦酸铝毒害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耐酸铝性鉴定 ;在红黄壤土田间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指标 ;大麦耐酸铝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麦耐酸铝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中国大麦耐酸铝的研究,包括大麦酸铝害发生与外界环境条件;中国大麦种质资源耐酸铝性鉴定;在红黄壤土田间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指标;大麦耐酸铝性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大麦遗传育种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发展概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大麦单倍体育种主要途径的发展概况和单倍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并对大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利用、遗传转化、分子标记等在大麦遗传育种中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麦种质资源耐酸铝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
我们进行的试验,以及苏联和外国育种家的试验都指出,以高赖氨酸(?)供体为基础的大麦高赖氨酸育种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诸如高赖氨酸大麦的籽粒固有品质低,病虫害感染率高,抗倒伏力弱,抗旱性低等.我们利用赖氨酸、蛋白质含量高的供体、化学诱变体以及正常大麦品种样本为基础,对大麦分阶段改良籽粒品质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起源与进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植物育种工作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大麦品种资源曾经和正在为大麦育种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种内的遗传变异毕竟有限,有时为实现某一育种目标所需要的基因资源在种内已不敷应用,育种家们就自然要考虑到如何从亲缘种属中去挖掘和转移这些基因。基因工程和原生质体融合等生物技术的兴起固然为基因在不同生物类型间的转移。开辟了新的可能途径,然而这一技术在高等植物,尤其是禾谷类作物中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分子标记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种质资源鉴定、重要性状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图位克隆及起源与进化关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大麦是世界上栽培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饲料和酿酒原料。分子标记技术不受环境和季节限制,具有多态性高、信息量大、稳定性好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麦遗传育种。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主要类型、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并介绍了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在大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研究、种质资源鉴定、目标基因定位、起源与进化关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汪丽泉,女,1919年生于武汉市,原籍安徽休宁县。1942年于浙江大学农艺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浙江省作物学会理事和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家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物》和《大麦科学》杂志编委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汪丽泉教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培养的研究生质量高,曾被评为浙江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在科研方面,汪教授一直从事大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40—50年代从事大麦资源和遗传的研究,60—70年代先后选育成大麦良种“浙农光芒…  相似文献   

11.
突变是遗传变异性的根本来源,对遗传、育种和进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植物良种中,利用理化因素诱发遗传变异,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用的突变体,既可育成优良品种直接在生产应用,也可作为种质间接地用来改  相似文献   

12.
大麦突变育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934年美国人Johanson首先发现大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当时自发和诱发单倍体频率太低,不能用于育种。自1970年加拿大Kasha和Kao等人第一个报道大麦单倍体人工生产方法以后,近十多年来大麦单倍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有十几个国家在从事这一研究,已经发现四种生产单倍体方法,其中以球茎大麦法的效果最好,研究得也最多。单倍体技术已从实验阶段进到了育种应用阶段。本文主要介绍近期国内外应用球茎大麦法生产大麦单倍体的技术及其遗传育种的研究成果,供从事大麦育种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个人麦品种(Hovdoum vulgare L.elnend lam)的杂交,我们研究了两个数量性状和两个质量性状在F_3和F_4代的表现。结果表明:糊粉粒的颜色和游离态β-淀粉酶的水平这两个质量性状分别由两个独立的单个基因控制。两个数量性状氮的含量及β-淀粉酶的活力具有明显相关的很高遗传力。进一步地研究表明:氮的含量和β-淀粉酶活力与游离态β-淀粉酶水平呈负相关。在F_3代中进行选择是可以得到这些性状的。基因的实变体也将被保存在这些选出的株系中。在任何作物的育种中,由于受到所选拔的个体、株系数量上的限制,因此在早期选择优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最初的选择通常是单遗传性状,对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性知道的越多,越有利于进行与早期世代的选择。目前对大麦的质量性状在早期世代中的遗传性研究是很少的。Rutger.al(7·8)在随机的F_4代株系中研究了农艺性状和质最性状的遗传力,其结论是:麦芽质量性状的遗传力一般高于农艺性状,特别是产量性状。 Rasmussgn和Glass(5)认为在F_3代中宜选择β-淀粉酶的活力,对籽粒饱满度和大麦浸出物的选择不全有效;由于氮的含量的遗传力在不同组合中差别较大,所以,对含氮最的选拔是无效的。除了对大麦早期特性的遗传性,人们对通过掌握性状的内在联系来选择相对性状的研究也不够。Don Hatog and lainbert(3)发现氮含量与β-淀粉酶活力呈正相关,而大麦浸出物与氮含量,β-淀粉酶活性均呈负相关。他们认为:这些关系不利于同时改进这三种性状。这篇报告主要是针对大麦杂交育种中F_3、F_4世代的糊粉粒的颜色、游离β-淀粉酶水平,氮含量及β-淀粉酶的总活力的遗传性问题,以及他们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介绍了笔者从事株型性状研究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多芒和气孔率这2个性状提高产量的可能、性甚微,而矮秆、粒数、粒重和叶片角度这4个性状对提高产量则显示了光明的前景。为便于选择特定的表现型,提出了大麦理想株型的14个性状:粗秆、大叶、大穗、形态对称、竞争力强等,这与Donald(1968)提出的小麦理想株型模式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3):F0003-F0003
张凤英,女,汉族,1959年12月出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大麦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大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理事。该同志198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先后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研所、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中心从事小麦、玉米、甜菜、向日葵、瓜类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工作,其间获得省级“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两项,盟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为提升当地农业科技水平、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主持制定、发布地方农业行业标准12项,编写印刷各种农业先进适…  相似文献   

18.
19.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1):F0004-F0004
潘永东,男,汉族,1962年出生,甘肃武威人,副研究员,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被分配到甘南州农林局工作。1986年11月调到甘南州农科所从事青稞(裸大麦)育种工作。1997年11月调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啤酒大麦育种工作。200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辐射诱变有提高基因突变率、打破性状连锁和促进基因重组、克服植物自交不亲和性、促进远缘杂交实现基因转移等优点。近 4 0年来 ,国内外大麦辐射育种己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成就。实践证明 ,辐射诱变在诱发大麦产量、株高、熟期、抗性、品质、雄性不育等突变 ,创造新种质和选育新品种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我国大麦辐射育种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今后必须一方面改变诱变源因子利用和辐照处理方法单一的局面 ,加强先进辐射诱变技术运用 ;另一方面注重在矮秆资源创新、突变体间接利用、啤酒品质突变、大麦辐照介导遗传转化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