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沈南  刘伟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23-17225
首先阐述了碘化银高空成核催化的理论依据,然后应用雷达探测的回波资料就2004年6月18~19日、2008年3月12日2次成功的火箭增雨的个例进行分析,依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多普勒雷达和713数字化雷达PPI/RH的回波演变过程,为碘化银火箭焰弹增雨效果提供了佐证,作业实况演示说明了利用火箭实施人工增雨的有效性;此外,还阐述了利用天气雷达跟踪探测积雨云、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云水资源的重要途径,以及利用雷达探测资料检验增雨作业效果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科学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在人工增雨作业中,天气雷达起着监测天气系统、选择催化云和观测催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天气雷达的配合就成为人工增雨工作中减少盲目作业、增加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宁南山区的“三七”高炮人工防雹和增雨工作最早是于70年代在固原、西吉进行的,其后逐渐发展到整个固原地区,1975年配备了“711”型天气雷达,2004年又配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别是1982年以来,宁夏的人工增雨、防雹工作已普及全区,并且人工增雨与防雹又使用了飞机与火箭,目前我区已有三部天气雷达在进行着对全区天气的预警与监测,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区的三部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雨中,…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判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湖南省夏秋干旱期的天气形势,结合雷达回波资料,得出该时期湖南省人工增雨外场作业有利天气形势,并且对人工增雨有利条件给出了宏观、微观判别指标。针对积云的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分析有关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得出指挥地面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判别指标。研究表明,湖南省夏秋干旱期人工增雨作业对象主要是积状云,尤其是有利天气形势背景下积层混合云中夹杂的对流云。  相似文献   

4.
目前,利用火箭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国内属于较为前沿的一门科学,WR-98型增雨火箭弹中所含有的碘化银催化剂具有成核率高、播撒范围大、发射高度高等特点,本文首先阐述了碘化银高空成核催化的理论依据,然后应用雷达回波资料就2008年3月12日一次成功的人工火箭增雨的个例进行分析演示,依据人工增雨作业前后气象雷达PPI/RH的回波演变过程,为WR-98型火箭焰弹作业效率增强了论证,增雨实况演变图说明了碘化银人工降雨的效果性,阐述了适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增加云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胡振菊  欧阳也能  张东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78-4879,4891
2006年7月7日利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指导桃源县山丘区进行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就其作业条件与作业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依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利用山丘区迎风坡地形对云系的招升作用,适时开展火箭作业进行人工催化,可以取得显著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2009年8月17日~19日吉林省一次降水过程,针对白山地区火箭增雨作业的效果进行分析。利用白山多普勒雷达,结合自动雨量站数据进行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分析,对比作业前后雷达回波特征变化及地面降水变化情况,得出此次火箭增雨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3—2014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增雨作业期间雷达资料,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2种类型云的地面增雨作业,分析了作业云体(或对比云体)催化前后的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雷达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层状云地面增雨作业后各雷达参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上升趋势,第5~7个体扫时达到最大,之后才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可考虑对此类降水云系的重复作业时机应选择在作业后第5~7个体扫,即作业后30~40 min。在对流云增雨过程中,通过对照对比云,增雨作业有助于延长对流单体的生命史,具有较大的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8.
丁岳强  唐林  赵新兵  肖波  张中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98-13899,13959
介绍了基于DMGIS平台的服务端与基于PDA的GPS车载终端共同组成的车载火箭远程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应用智能手机与人影指挥中心进行通信,通过GPRS链路将指挥中心分发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指挥作业参数和实时雷达回波图像截图传输到作业现场,并利用PDA的GPS定位功能,实时传输车载火箭的定位信息到指挥中心,实现动态指挥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基层人影办车载火箭作业系统的现场作业指挥能力。  相似文献   

9.
邢俊江  丁锦琪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45-11646
利用2007年8月7日下午实施的一次人工增雨作业过程,通过雷达回波的效果检验,来说明高炮和火箭作业的明显效果区别。说明选择作业时机和增雨设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人工增雨作业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为防灾减灾的科学手段,其效果和效益越来越受人们关注。采用高炮或火箭向对流云或层状云中播撒碘化银,对云层中的水滴或冰粒子实施人工干预,进行静力催化和动力催化,促进和加速水滴或冰粒增长并下落,达到人工增雨抗旱的目的,其直接效益已得到一致公认。对2012年3月21日聊城市一次人工增雨抗旱作业的直接增雨效果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在初春层状云中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对冰雹云识别效果,对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偏振雷达降水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能够从水平反射率因子识别出冰雹云,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够获取冰雹粒子真实回波信息。偏振雷达的降水类型识别能够正确识别冰雹,同时识别到冰雹落区与实际降雹落区基本一致。在人工防雹作业时,可以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冰雹云,获得科学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观测资料,从环流特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6年7月19—20日豫东地区一次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主要有暖区对流降水造成,范围广,强度大,主要影响系统有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动力条件有低层正涡度增大,辐合加强,有利于上升运动。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暖云层和湿层厚,层结不稳定,降水效率高,雨强大。云图表现为斜压叶状云系,雷达为多单体涡带状回波。  相似文献   

13.
肖杰  黄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16-102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傍晚到夜里出现在太行山脚下河南焦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是这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的天气尺度系统;强降水发生前,焦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能量锋区,且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随着地面冷锋逐渐东南下,焦作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气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3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焦作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达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于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聊城市春季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聊城市2004~2006年春季人工增雨作业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实况资料,运用统计和对比的方法,对13次高炮和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云系、作业时机、作业部位以及催化剂量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聊城市高炮、火箭人工增雨的作业以混合云和层状云为主要目标云系,层状云作业效率最高,可达80.5%。层状云系作业部位应选在0℃层亮带以上。混合云系应选在强回波区附近。选择催化时机,层状云应在云顶高度≥6km,回波强度≥25dBz;混合云云顶高度≥7.5km,回波强度≥35dBz为宜。1次层状云人工增雨过程在有效作业时段内,1个作业点炮弹以30~40发效果较好,火箭弹2—4枚为宜。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甘肃省玛曲县降水的气候背景和天气系统,结果表明,80%的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为此,综述了用卫星云图分析青藏高原MCSs活动的特征及其大尺度环境条件和降水的关系,发现青南高原和玛曲对流云团的低云冰水路径,其中心强度为223~245 g/m2,大于东侧的陇南和陕南,而高云光学厚度则相反,玛曲仅为8,是陇南和陕南的44%,显然与高原海拔高度较高有关。玛曲的大降水多由对流云团产生,降水效率较小约为19%~40%,人工增雨潜力应比冷锋高云带大,但小于古巴热带对流云的增雨率39.7%。  相似文献   

16.
潘志玲  王丹平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17-118,1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20—21日福建省三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属于暖区降水,降雹类型为暖平流强迫型。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水汽、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系统对强对流触发和维持有重要指示作用。对流云团回波特征明显,出现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长钉。此次风暴单体强质心位于0℃与-20℃高度,利于雹胚发展,但对大冰雹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6~9月份廊坊市历史气象资料的普查与统计分析发现,700 hPa天气图上的低涡、切变线、低槽和地面天气图上的冷锋是出现频率较高且可带来对流性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当其中的某个系统出现时,该地区有50%以上的日数会出现雷暴和较明显降水,或出现云量大于4的积雨云,成为人工增雨作业潜力日,因此,正确识别上述系统是指导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环节。笔者对该影响系统的位置、范围等进行了宏观描述,以期抓住适当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高增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