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速生杨紫花苜蓿立体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根系发达,水肥竞争力明显优于速生杨。在自然条件下,速生杨和紫花苜蓿立体栽植效益并不理想:5 a生速生杨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速生杨纯林的76%、66%;特别是春栽杨秋种草间作模式的速生杨死亡率高达80%~90%。既使搞立体栽培,也应在杨树林栽植1~2 a生长稳定后再种植紫花苜蓿。  相似文献   

2.
渤海泥质海岸速生杨丰产造林技术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滦南县南部沿海稻区为研究区,进行抬高植树台面、施用ABT生根粉、断根抚育等造林技术试验,观测速生杨在以上造林技术措施下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抬高植树台面、施用ABT生根粉、断根抚育能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生长量,是泥质海岸速生杨丰产营林技术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旱砂田幼龄枣树间作籽瓜的生产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找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旱砂田幼龄枣树的最佳栽培模式,给生产力低下的老旱砂田探寻较好的出路,在甘肃省靖远县高湾乡旱砂田幼龄枣树林采用3种模式进行籽瓜间作生产试验,并对枣树生长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旱砂田中枣树与籽瓜间作生产情况良好,枣树生长到第6年,枣果的平均收入就达到了2.835万元·hm-2,与没有实施间作的旱砂田的枣果收入相比,每年平均提高了11.3%,每年多收入3185元·hm-2,经济效益明显。间作前6年以文中的模式Ⅰ为最佳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枣农间作的优化模式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是安阳市的主要经济树种,仅枣农间作面积就达2.3万hm2,年产枣果6 000万kg,产值1.3亿元,每667m3枣农间作农田效益是纯农业的2~3倍.实践证明,发展枣农间作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加快枣树发展步伐,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人,现将安阳市枣农间作优化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楸树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楸树速生丰产技术研究的10年总结。阐明了楸树速生丰产的宏观作用、速生丰产的限制因素、丰产栽培模式及其数量化管理;提出10项幼林速生丰产技术措施:选好林地,科学栽植,良种壮苗,适宜密度,合理施肥,精耕细作,综合防治,及时排涝,修枝接干,楸农间作  相似文献   

6.
小口枣丰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及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培育优质壮苗、科学选择园地、合理确定苗木栽植时间及密度、注重栽植技术、强化土肥水管理、重视保花保果措施、合理整形修剪培育丰产树形、加强病虫害防治等8项小口枣丰产栽培综合管理技术;提出了抓好现有低产枣园改造、大力开展丰产示范园建设、扩大枣粮间作规模、开展基地建设实行规模经营的4条加快小口枣生产的路子,为今后大面积发展小口枣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7.
通辽地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造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解决半干旱地区杨树速生丰产的关键。充分利用农田渠、道路等地营造农田防护林,不但可以有效的保护农田,使之增产15%~20%以上,而且可以使其生长超过正常杨树丰产林生长速度的15%以上。其主要措施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地势平坦、土壤适宜,有水浇条件的土地列为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的营造范围,确定半地下畦田整地、造林时间、造林密度、林带配置、造林树种、苗木规格和造林方法,严格执行浇水、间作等管理措施,搞好林木管护,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丰产型杨树农田防护林是西辽河流域等平原地区的一个较好的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8.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华北农区发展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栽培技术,进行了优良品种沙兰杨和山海关杨的造林密度试验、间作对比试验、生长量和经济效益分析、栽植方法比较试验等,并提出了适于当地条件的八项主要丰产技术措施。本试验林已成为该区的示范林,产量超过了全国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标准,林分平均蓄积达到135m~3/ha,年均生长22.5m~3/ha,其丰产技术措施也迅速得到了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辽宁速生杨具有品质优良、生长迅速和抗寒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木质较轻、容易加工、善于管理等特点,是在我国淮河以北建设速生丰产林的极佳树种。大面积栽植速生杨对绿化及相关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生长特性辽宁速生杨生长极快,当年苗高5米~6米,胸径3厘米,二年生8米~9米,三年生干高10米以上,胸径可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软儿梨种植模式的多元化,有效增加农民在软儿梨栽培期间的短期收益,笔者在西北干旱区采用软儿梨间作甜菜(Beta vulgaris L.)的栽植模式,使软儿梨的成活率达到了80%,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河北平原速生杨根蘖林培育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针对河北平原速生杨采伐更新手段单一、成本高、采伐后复耕趋势增加的现状,选择河北省平原地区速生杨主栽品种107杨、中林46杨、廊坊杨进行根蘖林培育技术试验研究,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可能影响根蘖苗生长的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确定了速生杨根蘖林留单株苗、苗高30~50cm时定苗、前2年进行农作物间作,第3年开始施肥、培土,冬季采伐覆土厚度5~10cm。填补了河北省平原地区利用速生杨伐根进行更新技术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2.
营造农田防护林,欲达到成活成林、速生丰产的目的,以期发挥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除采取一系列营林配套技术外,林木保护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在防护林整个生长管理周期内,能否正确地实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及时地防止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对林木生长和发育招致的危害,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营林的成败,影响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的发挥和提高。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就强调了包括林木保护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正>平山县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县。在工程实施中,充分利用滹沱河、冶河、南甸河三大河流域两岸滩涂及沙化耕地,下大力栽植速生杨、柳树,规模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截止2006年,全县共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2000hm2。几年来,通过生产实践摸索出一套速生丰产用材林抚育间伐技术,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根据徐州市丘陵山地立地条件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设计了山地林业开发的8种营林模式和8种林下间作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其结果表明,以石榴为主导的3种营林模式最佳;山芋、小麦+花生及棉花为最佳林下间作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刘静  杨斌  赵克昌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30-32,41
在靖远县普遍采用枣树与小麦、豆类、胡麻等粮食作物间作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当地又将枣树与籽瓜、枸杞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枣粮间作生产中也存在着重栽轻管、土壤管理粗放、间作物的选择配植不当、栽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进行枣粮间作生产中要合理修剪、土壤精细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好株行距等技术措施的建议,以达到枣树和粮食作物之间互惠互利,实现枣粮双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江苏仪征低丘岗地营林开发模式优化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总结江苏省仪征低丘岗地开发的经济林、用材林等7种营林模式和5种纯板栗与农作物间作模式,评估其生产和经济效益,优化选择出了板栗与茶复合林模式、纯梨园、纯茶园、纯桃园等4种开发营林模式;板栗与山芋 雪菜、板栗与芝麻 胡罗卜、板栗与花生 苕子等3种板栗与农作物间模式。其中板栗与茶,并期板栗与山芋 雪菜等间作模式,可形成高效复合经营开发模式。文内还提出了该市低丘岗地综合治理与开发试点试区的建设原则,发展模式及应实施的集约组装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农林产业结构调整,速生杨栽植面积越来越大,发挥了其优势作用,但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随之而出现的速生杨生长季节落叶现象越来越普遍。该文从生产实践入手,综合分析了速生杨不正常落叶的环境因素,引发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邱县林地面积已突破1.67万公顷,树木存量达到1700万株。在2008年,对造林绿化的主打树种—速生杨进行了"贴膜"栽植试验,为解决农林间作、农田林网、迹地更新的树木与农作物之间争水、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枣粮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山西林业》2008,(4):27-28
枣粮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日光和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的先进农作制度,是立体农业的典范,在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称之为“地上是粮仓,树上是银行”的黄金纽合。本文介绍的枣粮间作模式技术实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农桐间作是科学的发展农、林业生产的措施之一。农田中间种桐树,具有防风、固沙、抗旱、御霜即减免自然灾害,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同时,各种农事活动(耕作、施肥、灌水等)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桐树的生长。因此,农桐间作能互相促进,达到农、林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