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2008年8月-11月印尼阿拉弗拉海单船探捕调查的浅色黄姑鱼生物学数据,对浅色黄姑鱼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Ⅲ期的占79.8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66.56%;雌雄性比接近1.4∶1;体长范围为11.5~52.0 cm,优势体长组为17.5~21.5 cm和25.5~33.5 cm,在经纬度上体长分布差异明显;在优势体长组中,15.5~17.5 cm、25.5~32.5 cm优势体长组内的雄性个体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雌性,而在其他体长组内,雌性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印尼阿拉弗拉海大西洋带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尼阿拉弗拉海是我国过洋性渔业的主要作业海区之一.根据2008年7-10月在印尼阿拉弗拉海拖网渔船探捕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主要渔获物之一的大西洋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西洋带鱼的性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总样本的81.73%;摄食等级主要为0级和1级,占总数的70.87%;雌雄性比接近1.2∶ 1;肛长范围为123~650 mm,均值为(343±60) mm;优势肛长组为283~403 mm,均值为(339±31) mm,占总数的77.89%;按经纬度分析,渔获物肛长在136.5°N~137.5°N和6°S~6.5°S范围内差异较大;在优势肛长组中,雄性个体出现的频率高于雌性.据分析推断,其资源状况良好,调查海域可能是产卵渔场. 相似文献
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安达曼海域探捕期间,根据随机选取的650尾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样本生物学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色黄姑鱼全长为138~459 mm,平均全长为243 mm,体长为109~381 mm,平均体长为200 mm,体质量为25~868 g,平均体质量为214g;全长(TL)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TL=0.8626BL-8.4845(R2=0.9536),雌、雄个体间全长和体长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B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BW=0.0001BL2.713(R2=0.9159);雌性与雄性之比为1.19∶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9.69%,摄食等级为1~4的个体平均体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安达曼海域探捕期间,根据随机选取的650尾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样本生物学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色黄姑鱼全长为138~459 mm,平均全长为243 mm,体长为109~381 mm,平均体长为200 mm,体质量为25~868 g,平均体质量为214g;全长(TL)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TL=0.8626BL-8.4845(R2=0.9536),雌、雄个体间全长和体长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B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BW=0.0001BL2.713(R2=0.9159);雌性与雄性之比为1.19∶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9.69%,摄食等级为1~4的个体平均体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2009年8~11月,对印度尼西亚阿拉弗拉海域丝鳍鲳和似乌鲳的群体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丝鳍鲳体长范围为13.2~26.1 cm,优势体长组为20.0~24.0 cm,占总数的95.69%。体长小于20.0 cm和体长大于24.0 cm的丝鳍鲳分别占总数的3.31%和0.88%;体重范围为0.525~0.095 kg。丝鳍鲳体长分布比较集中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且基本上是中型群体。丝鳍鲳中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栖息地。似乌鲳体长范围为16.1~45.2 cm,优势体长组为24.0~32.0 cm和36.0~42.0 cm,分别占总数的43.59%和35.94%。体长小于24.0 cm和体长大于42.0 cm的似乌鲳分别占总数的10.50%和3.56%;体重范围为0.145~1.925 kg。似乌鲳体长组成分布比较均匀且大中小型群体可能出现混栖现象。 相似文献
6.
7.
延迟投饵对浅色黄姑鱼仔鱼摄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延迟投饵0~7d的浅色黄姑鱼Nibea chui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盐度为24.0~24.8、温度20.5~23.0℃时,仔鱼2日龄开口,于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2、3、4d,投饵后2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30%、50%、30%、20%、10%,平均每尾鱼的摄食量分别为0.8、1.4、0.5、0.2、0.1个轮虫,延迟投饵5、6d,摄食率均为0;2)延迟投饵0、1d的8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3)延迟投饵0、1、2d仔鱼的存活率相差不大,但延迟3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4)浅色黄姑鱼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出现在仔鱼开口后第3天,开始投喂的最佳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d之内。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脯氨酸对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生长、体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取450尾浅色黄姑鱼,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分别饲喂添加0、5、10、15、20和25 g/kg 脯氨酸的试验饲粮,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结束后进行生物学指标测定,测定各实验组中浅色黄姑鱼的生长、体常规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脯氨酸对浅色黄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显著影响机体的蛋白质沉积。通过全鱼粗蛋白估算出的最佳饲料脯氨酸添加量为14.73 g/kg 。另外,饲料中添加脯氨酸显著提高了肝脏和血清中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却显著降低了浅色黄姑鱼肝脏和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综上,饲料中添加脯氨酸对浅色黄姑鱼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可以促进蛋白沉积和增强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yp对浅色黄姑鱼鱼鳔胶原蛋白沉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优质鱼胶的生产提供营养调控策略。【方法】将300尾浅色黄姑鱼(体质量(11.621±0.154) g/尾)随机分为Hyp空白组、Hyp添加组、SIS3干扰组、氧化苦参碱干扰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5尾鱼,Hyp空白组饲喂日粮中不添加Hyp,其他3组均饲喂添加9.70 g/kg(前期试验确定的最佳添加量)L-羟脯氨酸的日粮,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SIS3、氧化苦参碱干扰组试验鱼在1月后分别腹腔注射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s通路抑制剂SIS3和氧化苦参碱注射液100 μL/尾(SIS3和氧化苦参碱的计量分别为2和10 mg/kg)进行干扰试验,每周注射1次,直至试验结束。试验结束后,测定各处理组中浅色黄姑鱼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鳔体比、存活率、肥满度)、鱼鳔胶原蛋白含量,以及胶原蛋白代谢相关基因(COL1A1、COL1A2、P4Hα(Ⅰ)、P4Hα(Ⅱ)、P4Hα(Ⅲ))和GF-β/Smads通路关键基因(TGF-β、TGF-βRT、Smad2、Smad3、Smad4、Smad7)的表达,分析鱼鳔中胶原蛋白差异化沉积是否受TGF-β/Smads通路的调控。【结果】Hyp能显著促进浅色黄姑鱼生长及鱼鳔中胶原蛋白沉积,能显著上调COL1A1、COL1A1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4Hα(Ⅲ)的表达;SIS3显著降低了鱼鳔胶原蛋白沉积;SIS3和氧化苦参碱对胶原蛋白代谢相关基因及TGF-β/Smads信号通路关键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TGF-β/Smads信号通路可能不是调控Hyp促进鱼鳔胶原蛋白沉积的主要途径。Hyp作为胶原蛋白分解产物,其促进胶原蛋白沉积可能与其抑制胶原蛋白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以来,在黑龙江省林甸县对柳准球蚧采取了野外定期观察,室内饲养观察及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年发生一代;以2龄若虫在柳树的枝干部越冬,成虫的发生期为5~6月中旬,6月中旬出现初孵若虫。柳准球蚧有三种寄生蜂,其中跳小蜂的控制力最强,一年发生两代,越冬代寄生率为12.1%,第一代寄生率为65%。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属植物生物学特性与生态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时4 a,调查了我国27个县(市)雷公藤属Tripterygium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库,定期观察雷公藤母本及无性系表型性状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雷公藤的萌蘖性、生长势与造林成活率均存在差异,雷公藤T.wilfordii萌蘖性能明显优于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野生植株、种质资源收集库内母本及无性系后代均表现一致;在浙江丽水低海拔地区栽培,雷公藤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势也明显优于昆明山海棠。浙江类似地区雷公藤药材栽培应优先选用雷公藤,良种选育重点在雷公藤分布区内进行,既可提高良种选育效率,又可保证选育的良种适合丽水地区环境条件。表4参5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1;不同海域的样本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南海北部海域的样本以成熟个体为主,占比66.44%,而北部湾海域的个体几乎都处于未成熟阶段;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1.4%,胃含物主要以甲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海棠灰霉病菌茵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在PDA培养基和海棠汁培养基上茵丝生长及产孢速度较快;不同光周期对菌丝生长和产孢影响不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9℃和24℃;最适pH值为6.3;相对湿度100%萌发率最高,小于78%不能萌发;营养液以100g@L-1海棠汁液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仙客来叶斑病是近几年在甘肃兰州等地新发生的叶部病害,经常规分离培养后根据其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鉴定其主要病原菌为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该菌在10~35℃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低于5℃或高于35℃时不生长.在pH4~9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为pH为6.病菌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在10~40℃、相对湿度81%~100%和pH4~9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在25℃、pH 6和相对湿度9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对国审小麦品种济麦22号进行生物学栽培试验,采用顺序排列、2次重复试验设计.结果表明:①播期在越冬以前≥0℃积温为558.4~712.1℃,为最佳播种期;②各叶龄期的出叶速度是倒1~4叶需9.6d,冬前叶为5.6d,越冬期为34.7d;③10月1日前播种的在越冬期前出现分蘖高峰;④早播的穗分化时间早,穗分化的历期长,利于大穗形成;⑤从干物质积累看,10月1日之前播种均高于其他各期,平均为1 556.9kg/667m2;⑥灌浆速度以9月24日至10月8日播种的为高,千粒质量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2号在9月下旬—10月中旬播种,因苗管理,可获得理想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