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杨桦次生林不同林窗大小对林下物种更新特征的影响,为人为近自然模拟林窗干扰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海拔梯度将6hm~2大样地分为坡上、坡中及坡下,每个坡位划分为4个林窗面积等级,每个等级内选择3个不同面积林窗,作为3个重复,每个坡位选择林窗36个,在每个林窗内设置更新苗调查样方5个。同时设置相同面积的对照样方(CK)36个。共调查林窗更新苗样方180个,林内对照更新苗样方180个。结果表明,林窗具有使原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林窗内蒙古栎均为主要更新物种,从坡下到坡上,蒙古栎更新苗密度分别占总更新密度的61.19%,50%,39.86%;林窗中更新苗都以低矮植株(60cm)为主,更新苗在不同坡位、不同林窗面积中均表现为随高度级的增加,更新苗数量降低。不同坡位不同高度级内更新苗数量基本呈现出大林窗多于小林窗;坡位及林窗面积均对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影响显著(P0.05);林窗能够显著促进蒙古栎更新苗粗生长,在林窗面积为80~100m~2达到最大;林窗内坡上及坡下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均大于林内,坡中没有如此表现。总的来看,林窗能够显著促进林下物种更新与生长,并且具有使原有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柞蚕场蒙古栎在平茬后经不同时间(9年、12年、57年)封育保护而形成的蒙古栎次生林及对照柞蚕场蒙古栎林(3年生)为研究对象,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不同恢复阶段的种群结构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封育林龄的增长,乔木层蒙古栎种群所占的重要值比例在降低,蒙古栎林在恢复演替进程中不断向阔叶混交林的方向发展;灌木物种间的重要值差距在减小;草本层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蒙古栎林优势种群径阶分布宽度增加,径阶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在封育不同恢复阶段,羊胡苔草重要值均表现为最大,是草本群落最主要的物种。不同恢复阶段林分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增大,草本层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的栎林种类主要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槲栎林、栓皮栎林和槲树。其中,蒙古栎林又包括杜鹃蒙古栎林、胡枝子蒙古栎林和榛子蒙古栎林。它们的分布情况、群落结构、生态习性等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北京百花山在海拔高度为1039m、1300m、1439m的三处蒙古栎林,为天然次生灌丛群落,其中,在海拔1439m处的蒙古栎林中,主要乔灌木物种蒙古栎、土庄绣线菊、胡枝子、钩齿溲疏和雀儿舌头,其空间分布都呈现聚集状态,其中胡枝子和钩齿溲疏的聚集程度较为显著,t-检验在95%以上,这种空间格局与物种生物学特性及所处环境如光照有关.不同海拔高度,同一物种的空间聚集程度不同,随着海拔升高,蒙古栎的聚集程度先降低后升高,土庄绣线菊的聚集程度越来越低.这样的结果与调查方法和实地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地区,选择处于不同退化阶段的蒙古栎林、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进行土壤和植物叶片C、N、P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N、全P浓度随植被退化逐渐下降,而土壤全C浓度在灌丛达到最高。随着植被退化,各退化阶段植物群落的叶片C、N、P浓度逐渐降低,而N/P比值则逐渐增加。蒙古栎林、灌丛、灌草丛和草丛植物群落的叶片N/P比值分别为:7.35、8.04、9.36和13.61,均小于14。各退化阶段9个共有物种的叶片N/P比值,在蒙古栎林和灌丛群落中均小于14;在灌草丛群落中小于14的共有物种8个,在14~16之间的共有物种1个;在草丛群落中小于14的共有物种7个,大于16的共有物种2个。根据以往对N/P临界值的确定,可以认为该区各退化阶段的植物生长主要受N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长白山区野生刺五加种群资源现状、群落特征及种群数量进行研究,分析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主要灌木物种的重要值及种群个体数量估算,结果表明:野生刺五加种群主要分布在阔叶红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和云冷杉林群落内,阔叶红松林内种群区域分布频度最大,部分区域已形成优势群落。云冷杉林内乔、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R)均为最高,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S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W)最高,而丰富度指数D2和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低。杂木林内丰富度指数(D1、D2)最高,蒙古栎林内Hurlbert种间机遇指数(H)最高,说明云冷杉林内刺五加群落相对较为稳定,而其他林内由于人为采挖严重,群落相对不稳定。刺五加在阔叶红松林的灌木层占有较高重要性,重要值最大,其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杂木林云冷杉林蒙古栎林。  相似文献   

7.
蒙古栎地理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蒙古栎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内蒙古和河北省北部,为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蒙古栎林在大兴安岭占其林总面积的13%,达153万hm^2;在河北省栎林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5%,而蒙古栎林在栎林中面积最大。东北三省的蒙古栎林面积至少可占次生林总面积的35%以上,如黑龙江省森工系统的蒙古栎林270hm^2,占次生林总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蒙古栎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北京地区蒙古栎林主要分布区的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在完备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应用性原则指导下,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整合蒙古栎林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北京地区自然条件和森林植被的具体情况,以生物多样性指标为主,结合活力,恢复力和土壤指标,建立了评价蒙古栎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区域的蒙古栎林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蒙古栎林的合理健康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沙日温都栎林自然保护区蒙古栎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13科、14属、16种草本植物;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林分密度为750株/hm2时,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达到最大值;林分密度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树高、胸径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郁闭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枝下高不相关。综上所述,最合理的蒙古栎林密度为750株/hm2,该密度下最有利于蒙古栎林及林下草本植物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物质基础。以冀北山地油松林、蒙古栎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林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1.30g/cm~3)、蒙古栎林(1.14g/cm~3)、油松蒙古栎混交林(1.10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8.04%)、油松蒙古栎混交林(42.58%)、油松林(33.58%);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蒙古栎林(40.32%)、油松蒙古栎混交林(38.81%)、油松林(33.58%);地表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松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蒙古栎林,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