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的研究是一种从官方到民间视角的结合。国内对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应综合考虑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对补偿标准的要求,政府政策的长效性和综合性等。基于农民的视角来研究失地农民征地意愿,将会在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上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董娜  聂英 《当代生态农业》2012,(Z2):101-105
随着净月开发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日渐凸显。本文通过对净月开发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和安置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安置过程中会产生过渡安置条件差、周期长,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符合净月开发区实际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其他相似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我国土地上千百年来未曾动摇过的生产方式,也剥离出了一时间手足无措的被改变了生产方式的农民。从而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也随之迅速扩大,即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目前也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必须抓紧解决的事情。该文在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介绍了当前政府征地后对失地农民的主要安置方式,并提出了实行就业安置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市民化中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从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到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国的城镇化率2016年达到57.36%,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如果转变为城市居民的问题。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城市经济发展使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受阻,二元社会的影响造成失地农民市民化不彻底,政府未能形成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体系,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影响其市民化的能力"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季钦 《南方农业》2013,(8):75-80
当今中国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伴随着城市化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大量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为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而专门建设的安置型社区作为演替性边缘社区既具有现代城市社区的相关特征,又具有传统农村社区的典型特点。对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研究不仅扩展了社区研究的外延,也是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以实地调研的江苏省Y市幸福花苑社区为例,探讨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失地农民安置社区发展水平上,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主体社区治理并没有实现,社区治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农业发展关乎经济民生,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之间的问题,实现城乡间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妥善地解决失地农民的身份问题,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理念为郑州市航空港区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转型与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安置社区改善了失地农民的居住状况,但社区治理也面临着观念落后、主体单一、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指导,扩大参与主体,健全治理机制,构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区治理新局面。以郑州市航空港区郑港办事处为例,分析失地农民安置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被征用数量越来越大,被征地农民日益增多。“失地农民”问题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一方面征用农民土地补偿标准相对偏低,补偿安置费分配管理较为混乱,大多数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而土地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资料,它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命根子”。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笔者以为,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汶川为例探寻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法,得到如下研究成果:给出了地震受损农用地的定义,依据地震受损农地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农用地受损特点、农用地受损原因,提出了适合于汶川地震灾区农用地的整理方案,并对地震受损农用地整理方案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灾害干扰受损区自然恢复初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洪涝诱发灾害干扰受损区的次生阔叶林、杉木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林型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等11项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先增大后减小,毛竹林逐渐减小;次生阔叶林和杉木林总孔隙度、含水率、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先减小后增大,毛竹林逐渐减小;3种林型土壤质地先变粗后变细。(2)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含水率、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可作为评价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恢复能力的主要指标。(3)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3种林型土壤抗蚀性在未受损—刚受损—受损恢复过程中先减小后增大,受损自然恢复状态土壤抗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次生阔叶林、毛竹林。研究结果可为灾害干扰受损区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及土壤恢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这一人群的社会保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路工程建设对地面的扰动面积很大,施工期间将进行大量的路基开挖和土方取弃活动,对沿线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尤其在取、弃土场等受损生态敏感区域影响更为严重。从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针对公路建设中取、弃土场特定的受损生态区域特点,并结合"黄祁高速公路工程"典型取、弃土场受损生态区域防治措施设计案例,探讨了目前公路建设中常用的相关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西南山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及受损水田复垦途径,通过野外试验与室内测定方法分析了水田受损前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0~40 cm受损水田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含水率、孔隙度(0~20 cm旱地1、2除外)显著下降;0~60 cm土壤垂直剖面除含水量干化趋同外,构型及演替规律未发生变化;2)水田受损后黏粒含量与成土母质密切相关:0~20 cm土层中0.005 mm黏粒含量高低呈现旱地3(泥页岩风化物)旱地1(泥页岩+灰岩风化物)旱地2(泥页岩+灰岩+砂岩风化物)变化,水耕历史较长、受损漏失严重的水田土壤黏粒(0.005 mm)质量分数均值分布自上而下累积增加;3)试验点土壤剖面构型、成土母质是造成渗透流量和渗透速度随累计时间增加呈减小趋势和波动与趋稳现象的主要原因,采煤塌陷并未对土壤包气带层渗水性产生严重影响;4)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区受损水田复垦可优先选择泥页岩、灰岩风化物沉积区、水耕历史较长、渗透系数小于3 m/d的沟谷区进行。该研究可为研究区采煤塌陷对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提供系统诊断依据,并为受损水田复垦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林冠受损实验,对23次降水过程的林外降雨、穿透雨和树干流水化学进行测定,分析林冠受损对南岭常绿阔叶林生长季节的树干流和穿透雨水质及其冠层淋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域的生长季节,雨水pH平均为6.521,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浓度分别为22.000,1.045,0.684,0.456,1.256,7.908,0.113,0.419,2.329mg/L。(2)林冠受损之后,与对照林地相比,穿透雨中绝大多数的离子浓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冠层化学淋溶作用显著减弱;受损林分穿透雨的含盐量、NO-3、NH+4、Cl-、Na+、Ca2+、Mg2+、K+、SO2-4的含量分别是未受损穿透雨各离子含量的0.947,2.587,1.022,1.388,0.501,0.925,0.796,0.528,0.754倍;受损林分穿透雨中各离子浓度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NO-3Cl-SO2-4Ca2+Na+Mg2+NH+4,而对照林地为K+SO2-4Na+Ca2+Mg2+Cl-NH+4NO-3。表明林冠受损之后,穿透雨中除K+之外,其余离子增幅顺序均有所变化。(3)林冠受损后,树干流中各阳离子浓度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说明林冠受损增强了雨水对树干的冲刷和阳离子淋洗能力,有利于林木对此类养分的吸收;与未受损林分相比,受损林分树干流中各离子浓度的增幅按大小排列为:K+Ca2+Na+SO2-4Mg2+NH+4NO-3Cl-。(4)从养分的冠层淋溶系数来看,无论是受损林分还是未受损林分,K+、Mg2+是最易淋溶的离子,而NO-3在未受损林分中出现负淋溶,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论;而林冠受损对及其冠层淋溶的长期影响尚需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进行研究,为国家制定新的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从价值的哲学概念入手,构建农用地综合价值体系,运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四平市农地综合价值进行量化和评估。[结果](1)农地综合价值为1.33×106元/hm2。其中,经济价值为4.56×105元/hm2,生态价值为3.74×105元/hm2,社会价值为2.87×105元/hm2,农地发展权价值为2.18×105元/hm2;(2)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为4.50×105元/hm2;(3)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为8.84×105元/hm2,损益价值占农地综合价值的66.3%。[结论]2012年四平市的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仅占农地综合价值的33.7%,证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认为对农地价值认识的局限、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制度不完善、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造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2月下旬,江西上犹县分别组织县、乡、村三级500多名水保科技人员,分成30多个水保救灾工作指导组,分赴受灾乡镇全而核实水保项目灾情,开展水保救灾科技培训,指导农户进行受损水保项目的修复和维护,依靠自身力量战胜灾害。对灾情严重的受损项目县财政将酌情给予补助。  相似文献   

18.
模拟矿区复垦接种丛枝菌根缓解伤根对玉米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表塌陷造成植物根系损伤问题,通过人为伤根模拟煤炭开采造成植物根系受损的盆栽试验,以玉米为宿主植物,矿区退化土壤为供试基质,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根系受损玉米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受损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缓解了伤根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接菌组玉米干质量平均每株要比对照组高出9.74 g。强化接种菌根真菌提高了玉米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受损玉米根际土壤中球囊霉素和有机质含量,接菌组玉米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出48.1%和24.5%。接种菌根改善了玉米根际微环境,有利于矿区退化土壤改良和培肥。通过研究菌根真菌对根系受损植物生长效应,为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云南省楚雄市14条主要道路的绿化现状、树种结构、绿化树树高、行道树受损及老化状况等,结果表明目前楚雄市城区主要道路的绿化已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但道路绿化程度不高、绿化层次不丰富、树种结构单一、树木受损及老化现象突出,最后提出了加强道路绿化程度、合理搭配绿化树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平朔矿区开采受损及治理区土壤养分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土壤养分分布的空间规律,为以后施肥决策提供依据,加速改善矿区土壤状况。[方法]以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开采未损区、开采受损区、受损治理区3个区域的土壤样本各30组,再通过试验测得土壤的养分含量并用R和Sufer等进行分析处理获取不同区域的养分变化情况,最后根据样本各养分因子的隶属度值和权重系数对土壤养分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级与丰缺度标准相对比,结果表明平朔矿区的养分丰缺度为急缺或缺状态,除pH值外其他养分指标变异系数及含量波动大,尤其开采未损区。土地复垦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矿区的受损土壤,但是受损治理区土壤要想恢复到开采前状态,还需要很长时间。[结论]平朔矿区的采矿和土地复垦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