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宾川棉区,黑色石灰性土壤上连作的棉花,均有黄萎病发生;但由于宾川棉区有稻棉输作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萎病的蔓延和为害,一般发病株率在5%以下。 一、稻棉输作防治黄萎病的调查 稻棉输作防治棉花黄萎病,是宾川棉农从长期植棉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根据群众经验,结合我站多年应用结果,1958—1959年分别定田调查棉田栽种一年水稻后,能防治黄萎病发病的年限(详见表1)。 棉田栽种水稻后,由于淹水时间长达5—6月,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黄萎病是世界上各产棉国家里为害最大的两种土传病害、病菌在棉田土壤中定殖后,能够长期存活,不断积累,迅速扩展,并造成棉花死苗缺株,轻者减收,重者绝产。据1982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重病田678万亩,其中绝产面积为31万亩,估计每年损失皮棉150—200万担,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上的一大问题,也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攻关课题之一。一、传播为害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地膜覆盖对棉花枯、黄萎病田间发病的影响,进行了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多雨、气候适宜发病年份,地膜覆盖栽培棉田的枯、黄萎病发病程度明显重于露地直播田。提出了老棉区实行露地直播以控制、减轻棉枯、黄萎病发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几种不同药剂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药效对比试验棉花姑、黄萎病是棉花病害中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几年此病一年比一年严重、面积不断扩大,病区逐年增加,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影响。为了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扩展,我们对此病用了几种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方法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筛选...  相似文献   

5.
36%三氯异氰脲酸WP(棉枯净可湿性粉剂,下同)是1种用于棉花拌种或喷雾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等病害的杀菌剂;甲胺磷是1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应用广泛。然而两种药混合一起加水会立即燃烧和爆炸,甚至引起火灾。1999年曹县农民在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时,为了兼治棉...  相似文献   

6.
关于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寄主范围的研究,早期报导认为棉花枯萎病菌寄主范围很窄,仅限于棉花、锦葵、秋葵等;而棉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则很广。近年来,不少作者的研究认为棉枯萎病菌寄主范围也很广,其中不少植物(包括杂草)是不显症状的带病者,本文作者研究认为棉枯、黄萎病菌,二者均不侵染小麦、玉米,与国内有些单位研究结果不一致。此一研究涉及轮作效果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报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姜生林  马骏 《植物保护》2007,33(3):138-140
随着敦煌棉花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连作的年限加长,棉花黄萎病在普遍应用抗枯萎病棉花品种后,发生危害加剧,已成为威胁敦煌棉区的主要病害。通过引进和选育抗病品种、轻病田改造等措施的落实,基本解决了黄萎病危害的问题。试验研究证明,应用抗(耐)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异地繁种、病区种植是保证品种抗(耐)性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拟定检疫规程?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综合防治,我区了搞了近十年,虽然重病田有所减轻,但轻病田和另星病田却逐年增加。从全区来看,1964年引进光叶棉后就传入了枯萎病,当时只有一个县另星发生,到80年,全区12个县市在17年的时间内,已蔓延扩大到八个县、  相似文献   

9.
吴传德 《植物保护》1980,6(5):21-22
胶东棉区有用棉株整修打下的枝叶沤制绿肥的习惯,沤肥时加水加土,如果沤肥枝叶采自枯、黄萎病田,则有利于棉花拈萎病菌、黄萎病菌繁殖孽生。1973年,在高密县田家庄大队无病地试验,施用枯萎病病株枝叶沤制的绿肥,病株率92.8%,死苗率88.7%,不施用这种肥料的则不发病。调查研究证明,利用病株枝叶沤肥,是昌潍棉区枯、黄萎病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为了寻找既能防止病害传播,又不影响病株枝叶处理的方法,自197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高温堆肥的试验。 一、棉花枯、黄萎病菌致死温度测定 枯萎病菌种:第一次试验用1973年从高密县田家庄大队病株上分离,石蜡封存于冰箱中的LF_2菌种(全省统一编号);第二次试验用该菌种回接棉株发病后又重新分离的菌种。两者均有菌丝和较多的大、小分生孢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为了贯彻《通知》精神,农牧渔业部于5月14—21日在山东泰安召开了全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技术讨论会。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10万亩以上的重点产棉县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邀请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棉花所,山东农学院,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和教授作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与防治,种子处理,土壤铲除和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结合报告的内容,汇报了各地枯、黄萎病发生为害近况,  相似文献   

11.
荆州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1995年,在湖北荆州市农科所棉花黄萎病重病田,定点定株调查黄萎病情,并与当年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7、8月份气温高低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病轻重的关键因子。旬平均气温高于28℃连续出现2~3旬,黄萎病受到明显控制。28℃以上的旬平均气温出现次数越多,黄萎病越轻。1993年为低温重病年,1995年为高温轻病年  相似文献   

12.
990A棉宝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效果好汉川县植保站(432300)邓祥生我县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县,常年植棉面积在2万hm2以上。近年来,随着棉花枯、黄萎病的逐渐扩展蔓延,我县农药市场上先后上市了治萎灵、增效黄腐酸盐、特效枯黄萎灵和滴萎净等防治棉花“两萎病...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 ,重病田病株率高达 95 %以上。目前生产上缺少抗病品种 ,防治方法不健全 ,田间防治效果不理想 ,生产上急需新的防治措施。随着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 ,诱导抗病性研究日益被人们重视。本研究从诱导抗病性原理出发 ,旨在探索能够有效激发、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的因子 ,并取得一些结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材料 棉种为中棉 1 6 ;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由本室分离鉴定。1 .2 激发子的制备 将棉花黄萎病菌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 ,5℃下恒温振荡培养两周后 ,滤纸过滤 ,滤…  相似文献   

14.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简称枯、黄萎病)均是棉花主要病害,且均属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上有很大难度,目前主要采取选育选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然而由于迄今尚缺乏理想的高抗丰产品种和有效药剂,且化学药剂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关于拮抗菌对棉花枯、黄萎病菌的生防作用已有一些研究,但同时针对棉花枯、黄萎病开展的研究则鲜有报道。鉴于安徽棉区两病混发,且以枯萎病为主,作者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菌株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开发兼治两病的生防制剂提供必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克黄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试验曾洪梅孙文姬徐容林德●张克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黄克朋(湖北省荆门市植保植检站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目前主要防治措施为种植抗病品种和药剂防治。“克黄枯”是我国近年新开发...  相似文献   

16.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17.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为了探讨抗病品种的抗病机制和有关的生化指标,1985年试验表明,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不同的棉种和品种的幼苗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显著,抗病性强弱与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棉花中、后期的7~9月份一般雨水较多,有利棉田的棉铃虫、棉盲蝽、枯黄萎病、生理性红叶茎枯病及后期烂桃、铃病等病虫发生与为害,一旦疏于防治或防治失误,将会给棉花生产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大厂县棉田,自1967年发现零星棉枯、黄萎病后,很快蔓延扩展,病情逐年严重。1979年开展普查,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现在基本上控制了病害,皮棉单产有所回升。 (一) 为了找出这两种病在我县发生的原因和蔓延扩散的途径。我们从调查着手,研究我县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原因: 一、重茬棉田多,耕作粗放,使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基 《植物保护》1994,20(3):40-41
对防治棉黄萎病根本措施的几点看法李庆基(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00094)1982年农业部根据国务院颁发“关于做好棉花枯、黄萎病检疫和防治工作的通知”后全国第二次普查,当时发病棉田为2223万亩(1973年第一次普查为550万亩)。占调查面积的3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