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筛选以桑枝屑为原料、适合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最佳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和秀珍菇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对菇棚进行降温刺激,以不同添加比例的桑枝屑(90%、85%、80%)为原料配制成3个栽培配方,以玉米芯添加麸皮的配方作对照,比较各配方栽培秀珍菇的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经济效益及氨基酸含量。【结果】不同桑枝屑添加配比的栽培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均能正常出菇,但对秀珍菇菌丝生长、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以桑枝屑80%、麸皮18%、碳酸钙1%、石灰1%为配方进行秀珍菇夏季栽培的效果最佳,其菌丝长势好,平均每袋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投入产出比和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分别为0.48 kg、111.6%、1∶2.57和4.24%。【结论】利用"移动式菌棒制冷"工艺,以桑枝屑为主料添加麸皮、碳酸钙、石灰的配方在夏季栽培秀珍菇是可行的,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适应桑枝富硒秀珍菇规模化种植,对秀珍菇富硒特性与栽培配方进行了研究,【方法】以当地普遍采用的桑枝配方比例为对照,研究各潮次桑枝秀珍菇硒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硒肥浓度对桑枝秀珍菇菌丝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秀珍菇前三潮随着潮次的增加,对照子实体硒含量由0. 23mg/kg增加至0. 71mg/kg。当平板培养基上添加硒浓度达10μg/mL以上时,对秀珍菇菌丝生长抑制明显;硒肥用量大于10mL/100kg干料时,对栽培种的菌丝生长和鲜菇产量并无影响,但菇体中硒含量出现超标。在本次试验中未检测到重金属镉超标现象。【结论】在栽培种中添加硒元素是获得稳定的富硒秀珍菇有效手段,硒添加的浓度范围应在处理c1~c2范围内,过高过低都易产生硒含量不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3.
桑枝屑栽培秀珍菇高产配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桑枝屑不同添加比例栽培秀珍菇试验,以获得秀珍菇高产栽培配方,为桑枝条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木屑、棉籽壳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添加不同比例桑枝屑(15%、30%、60%、90%)栽培料配方,通过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调查各配方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结果】4个添加桑枝屑的栽培料配方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综合各配方的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表现,则以桑枝屑60%、棉籽壳25%、麸皮12%、石膏1%、石灰2%为秀珍菇高产栽培配方。【结论】利用桑枝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集循环利用、节本增效于一体的好技术,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桑枝屑栽培秀珍菇高产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进行桑枝屑不同添加比例栽培秀珍菇试验,以获得秀珍菇高产栽培配方,为桑枝条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木屑、棉籽壳传统培养料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添加不同比例桑枝屑(15%、30%、60%、90%)栽培料配方,通过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 调查各配方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结果】4个添加桑枝屑的栽培料配方均能正常发菌、出菇,但综合各配方的鲜菇产量及生物转化率表现,则以桑枝屑60%、棉籽壳25%、麸皮12%、石膏1%、石灰2%为秀珍菇高产栽培配方。【结论】利用桑枝为原料进行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集循环利用、节本增效于一体的好技术,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培养基以木屑为主料,采收6~7潮,周期长,用工量大,栽培成本高。工厂化秀珍菇栽培量大,生产周期短,要求产量集中。为探索工厂化秀珍菇单潮爆发性出菇关键技术,本研究比较了秀珍菇不同菌株、培养基配方、发菌期等因素,发现适宜工厂化单潮爆出菇的优良菌株为金秀,最佳配方为棉籽壳15%、玉米芯15%、木屑26.5%、甘蔗渣20%、麸皮20%、豆粕2.5%、石灰1%,适宜开袋出菇的发菌期为70 d。  相似文献   

6.
漳州市秀珍菇发展较快,栽培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秀珍菇周年栽培模式,但菇农对秀珍菇周年栽培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产量和质量均不高。根据秀珍菇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从品种选择、培养料配方、装袋与发菌、出菇管理、采收及转潮管理等方面内容,总结一套适合漳州地区气候特点的周年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不同原料夏季栽培秀珍菇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贵港当地农业废弃资源选取最优培养基质原料用于栽培秀珍菇,进行了不同原料夏季栽培秀珍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芯制菌包,菌丝生长力强、污染低、产量高,最适于做秀珍菇夏季栽培培养基原料,可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评价秀珍菇菌株的农艺性状与遗传多样性,为秀珍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0个秀珍菇菌株进行PCR产物扩增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开展品比试验,观测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秀珍菇菌株遗传相似水平为0.47~0.92,在0.69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依据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为0.496~1.828,变异系数为7.76%~25.21%,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秀珍菇菌株的产量与菌丝生长速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菌盖宽度与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菌盖厚度与菌柄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为84.891%,主成分为菌柄直径、菌盖厚度、产量、菌盖颜色和黄菇病,能较好地解释所有变量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结论】依据菌株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台秀1号、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可作为品种选育的亲本使用,其中秀珍菇12和中农秀珍菇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浙江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9.
《农村实用科技》2005,(6):F002-F002
出菇温度10℃-36℃,菇体白色,夏季菌袋15天左右菌丝满袋,出菇期棚温35℃以内菌袋单层排放地面或竹木杆架空部能产菇6潮-7潮,菌袋不霉.且菇形美,盖厚中等.叶片平展不上卷,菇体生长期菇棚保持通风绝不发生黄菇.死菇等细菌性病害,转潮5天-7天,适应广普原料。2004年全国菇农引种栽培后称赞高平88无论菇体质量.韧性、抗杂、抗病以及总产量都优于传统中高温品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的优化、利用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以4组不同配方(全麦草、麦草混合稻草、麦草混合玉米秸秆和麦草混合菇渣)培养料为试材,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在温度、湿度、通风等可控的菇房进行双孢蘑菇栽培,并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菇房管理,栽培菌种为Sylven A15。在堆肥和蘑菇栽培的不同时期对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含水量、p H、电导率、含碳量、灰分含量、含氮量、C/N比等7项理化指标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各指标与产量间的相关性,同时参照UPOV测定并分析各潮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单菇重量、硬度等农艺性状。【结果】从发酵期至出菇期,4个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p H均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4个配方的培养料含水量都达到70%,全麦草配方培养料在二次发酵结束时p H为9.02,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在二次发酵结束后电导率均为上升趋势,麦草混合菇渣配方培养料的电导率值在建堆期显著高于其他配方,而一次发酵结束时其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配方。灰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配方。含碳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二次发酵结束时,全麦草配方的含碳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配方,而且出菇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二次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含氮量是提高一潮菇产量的重要指标,达到1.97%—2.25%。进入出菇期后,随着菌丝体对培养料营养的消耗与利用,各配方的含氮量逐渐降低,麦草混合菇渣配方的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出菇期全麦草配方培养料的含水量最高,双孢蘑菇的农艺性状最为稳定,总产量也最高。全麦草配方、麦草混合稻草配方、麦草混合玉米秸配方二潮菇的产量最高,分别为3061.41、2 534.47和2 534.47 kg,分别占其总产量的43.81%、39.89%、49.71%;麦草混合菇渣配方一潮菇的产量最高,达到3 064.19 kg,占其总产量的47.39%。多元回归分析得到3个回归模型,分别为Y_1=-5926.766+3770.091X_6,Y_2=6285.502+4920.672X_1-1061.418X_2-245.782X_3+949.998X_5+26081.326X_6,Y_3=3073.013+7030.476X_1-114.728X_5-910.576X_6。结果表明,培养料的含水量与一、二、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氮量与一潮菇和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含碳量与二潮菇的产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含碳量和含氮量与三潮菇的产量形成呈负相关。【结论】出菇期培养料的含水量是提高蘑菇产量及改善农艺性状的重要指标,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有利于一、二潮菇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合理搔菌可以、(1)明显提高金针菇第1,2潮菇的产量和质量。生物利用率比对照提高约9.0%.(2)出菇整齐,采菇期集中。第1潮菇的采收期多数为3~5 d,比对照缩短6 d.(3)转潮快。第2潮菇的采收期比对照提前约15d.(4)搔菌有效地抑制病害的蔓延。搔菌的发病率为0,而对照为17.0%.  相似文献   

12.
以发菌期,出菇期、转潮期、菌盖与菌柄的重量比及生物转化率5个指标,对玉米芯栽培的23个平菇菌株进行了模糊类分析,结果将其归为12类,其中,第1类的莱平1号和第2类的莱平4号、PL-802三个菌株,发菌快、出菇早、转潮快、产量高、子实体性状优,是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平菇菌株。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8,(6):67-68
为了解香菇辽抚4号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栽培表现,在黔西南州笃山镇开展夏季栽培香菇工作,本研究比较香菇辽抚4号在笃山镇3个栽培地点不同接种时间的菌丝生长情况、转色时间,脱袋与袋内转色后第一、二潮菇产量及鲜菇分级差异。总结该地区夏季栽培香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经验不足且计划开展菌类栽培的同类地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Calocybe indica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印度丽蘑在我国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田土(对照)、田土+牛粪(体积比为3∶1)、菌渣、田土+沙子(体积比为3∶1)为覆土材料,研究印度丽蘑子实体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测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以田土+牛粪为覆土材料时,产量最高为2 078.50 g、出菇密度最高,现蕾所需时间最短,约为7.67 d;以菌渣为覆土材料时,产量、出菇密度次之,但现蕾所需时间最长,为22.67 d;田土+沙子处理与对照相比,印度丽蘑的产量、单菇质量和出菇密度等方面表现较差。在印度丽蘑不同生长期,各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第2潮菇升高幅度更大(菌渣处理除外)。整个生长期,以田土+牛粪为覆土材料时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且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最有利于菌体生长。【结论】结合印度丽蘑生长情况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建议以田土+牛粪为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15.
秀珍菇是近年来深受市场欢迎的食用菌品种,筛选出产量高、价格低廉的培养基配方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金针菇渣是金针菇生产后的废弃物,菇渣中含有大量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研究尝试利用工厂化生产的金针菇渣栽培秀珍菇,通过试验发现,培养基质中增加金针菇渣的含量秀珍菇菌丝的生长速率变慢,原基形成时间推迟。出菇结果显示,随着金针菇渣含量的升高,秀珍菇的子实发育形态正常,但重量下降,生物转化率相比对照棉籽壳培养基下降。随着转潮次数的增多,金针菇渣含量高的配方产量逐步降低。金针菇渣含量为40%时净利润最高,可部分代替棉籽壳作为培养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桑枝屑不同添加配比对金福菇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以筛选出金福菇最适桑枝屑栽培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利用和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的甘蔗渣、棉籽壳、麸皮培养基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以桑枝屑为主料、麸皮为辅料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制作菌袋、脱袋覆土、出菇管理与采收等环节,比较各配方金福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结果】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各配方均能正常出菇,但金福菇的产量与桑枝屑、麸皮的配比有关;配方③(桑枝屑80%, 麸皮17%,糖、石膏、磷肥各1%)的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均最高,其余配方金福菇的生物学效率虽不及对照,但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对照。【结论】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但生产上需注意培养料的碳氮比,以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桑枝屑不同添加配比对金福菇产量、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以筛选出金福菇最适桑枝屑栽培配方,为实现桑枝条资源化利用和食用菌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传统的甘蔗渣、棉籽壳、麸皮培养基配方为对照,设计4个以桑枝屑为主料、麸皮为辅料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制作菌袋、脱袋覆土、出菇管理与采收等环节,比较各配方金福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结果】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各配方均能正常出菇,但金福菇的产量与桑枝屑、麸皮的配比有关;配方③(桑枝屑80%,麸皮17%,糖、石膏、磷肥各1%)的鲜菇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投入产出比均最高,其余配方金福菇的生物学效率虽不及对照,但投入产出比均高于对照。【结论】利用桑枝屑为主料栽培金福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适宜在广西桑蚕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但生产上需注意培养料的碳氮比,以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3株茶树菇菌株栽培过程中7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了解茶树菇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利用营养物质的规律。【方法】以茶树菇菌株ZK08、JX09、Ag16为材料,将其接种于组分为棉籽壳39%、木屑30%、麸皮20%、玉米粉8%、蔗糖1.5%、石膏1.5%(均为质量分数),含水量62%的栽培袋中。25℃条件下遮光培养50~60d,分别在菌丝生长半袋、满袋、现蕾、出一潮菇、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出二潮菇、二潮菇子实体成熟和二潮菇采收1周后,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析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3株茶树菇菌株在栽培过程中的7种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其中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一潮菇子实体成熟前;而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栽培时间延长一直呈下降趋势。【结论】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高峰值比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来得早;淀粉酶的高峰出现在一潮幼菇期到子实体成熟期。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淀粉类物质可促进茶树菇的生殖发育。  相似文献   

19.
吕美芳 《河北农业》2014,(12):14-15
一、白金针菇特性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型品种,菌丝生长适温18—20℃,菇蕾形成适温10℃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比黄色金针菇低。产量低于黄色金针菇。发菌不充分不易出菇。转潮时间比黄色金针菇略长。在较强光线下白色金针菇亦为白色。我省一般在10—11月下旬至翌年2月出菇。  相似文献   

20.
利用香菇菌渣栽培大球盖菇,比较不同配方对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个数和鲜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30%、谷壳70%的配方前3潮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0.178 4 kg),生物转化率为44.6%,菌丝生长状况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良好,综合效果最好,是香菇废菌渣栽培大球盖菇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