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桂西南平果县喀斯特山地灌丛、乔灌过渡林和次生乔木林3个群落的优势木本植物最大高度性状随演替进程的变化,认识环境筛选和物种相互关系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性状差异、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进一步采用性状梯度分析法将优势种最大高度性状值分解为α组分和β组分,分析最大高度在群落内和群落间的变化。【结果】随着群落由灌丛向次生乔木林的演替,植物最大高度增加,3个群落的最大高度差异显著(P 0.05)。灌丛群落的β值为1.59,乔灌过渡林的β值2.64,次生乔木林的β值为3.00,3个群落的β值的极差分别为0.37、0.47和1.13。灌丛群落的a值分布在-0.13~0.16之间,乔灌过渡林在-0.49~0.76之间,次乔木林在-0.72~0.83之间,3个群落a值的极差分别为0.29、1.25和1.55。从整个调查区域来看,β值的极差大于α值,环境变化对群落形成的作用大于群落内种间相互作用,灌丛的变化与整个调查区域一致。乔灌过渡林和次生乔木林α组分的极差大于β组分,这两个群落的种间相互作用大于环境变化。灌丛的bi平均值小于0,该群落最大高度种内变异不能反映物种沿高度梯度的变化趋势。乔灌过渡林和次生乔木林的bi平均值均落在[0,1]区间,这两个群落种内最大高度差异引起的变化小于群落水平的变化。【结论】调查区域灌丛的形成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乔灌过渡林和次生乔木林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群落内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相似文献   

3.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4.
对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研究了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演替过程一般遵循下列演替规律: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稀树灌草丛灌草丛次生裸地;群落生活型以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为主,叶级以小型叶和中型叶占绝对优势,表明保护区植被属于次生群落类型;该保护区3种次生季风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乔灌草,而其他植被类型则均表现为灌乔草;各群落均匀度指数则较无规律,且多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保护区各植被组成种类的均匀性不高;物种间的重要值差值较大,优势种明显。  相似文献   

5.
运用α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热带地区海南中部山区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间的物种多样性大小差异;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反映物种分布变化。从草地到原始林阶段,群落α物种多样性呈连续增大趋势。Jac-card和Srenson相异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更替,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灌丛与次生林过渡阶段最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典型样方法,分别计算各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对湖南沅陵3种天然次生林群落(檫木+锥栗群落、枫香+檫木群落、杉木+檫木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檫木+锥栗群落乔木层出现植物20种,隶属于11科19属,枫香+檫木群落出现1...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森林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森林群落的稳定、发展、演替及碳汇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样方调查方法,通过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广东省不同气候带灌木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广东省中亚热带灌木层物种分属68科156属302种,南亚热带分属58科140属225种,北热带分属20科27属29种;灌木层植株密度和平均高度由北向南递减;桃金娘是广东省灌木群落的主要物种;中、南亚热带内,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灌木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人工林灌木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随纬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均匀度指数随纬度降低表现出缓慢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Google卫星影像,对重庆市广阳岛的植被组成特征进行调查,详细探究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类型、物种多样性以及植被类型。结果表明,广阳岛现有植物89科236属314种,其中乔木68种,灌木43种,竹类12种,草本植物181种,藤本植物10种。乔木层的优势种为构树、楝树、桑树和刺桐;灌木层的优势种为马桑、白背枫、盐肤木;草本层以重庆常见禾本科植物优势种为主,其中蜈蚣草、香丝草、野莴苣在群落中极具优势。群落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关系。植被类型主要分为消落区、坡地两类。消落区自然植被主要由灌丛和草丛组成;坡地自然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和灌丛。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8年对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5种典型植物群落物种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描述植被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型植被监测样地共记录野生维管植物210种,分属于81科158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0科10属11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种。优势物种主要包括马尾松、木荷、黄樟、密花树等。通过群落聚类分析和群落乔木层主要优势种重要值排序分析,可将16个样地聚为3种森林植被类型、5种群落类型,包括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木荷针阔混交林、黄樟+华润楠+青冈常绿阔叶林、华润楠-密花树常绿阔叶林、密花树山顶矮林。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藤本4个层次,乔木上层的建群种主要是黄樟、马尾松,乔木中层常见的优势种有罗浮柿、密花树和木荷,乔木下层高1~5 m,优势种主要有密花树、豺皮樟等。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结构差异明显,季风常绿和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矮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广东省典型低效生态公益林林分类型——马尾松纯林、杉木纯林及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样方调查,分别对其物种组成、区系成分、植被结构特征、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调查样方中,共记录到维管束植物58科 92属149种,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明显;几种典型低效生态公益林群落垂直结构都相对简单,均尚处于植被演替的较早期阶段;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2~66,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值为0.61~3.15,Simpson优势度指数值为0.26~0.89,以及均匀度指数值为0.15~0.89。文章初步探讨了影响生态公益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不同类型低效生态公益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红壤低丘马尾松低效林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J)、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比较了低效马尾松林试验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且各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小,说明该区各类型群落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人工引进阔叶树加速了群落的演替,增加了各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在低丘红壤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及植被恢复中,应大力引进阔叶树种,以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贵州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选取贵州野核桃分布最集中的雷公山、宽阔水和佛顶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进行典型群落研究。结果表明,3个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367种,隶属于111科231属。其中,雷公山群落物种最丰富,有90科160属211种,其次为宽阔水群落,有62科99属129种,最低为佛顶山群落,有59科94属124种;3个群落物种生活型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3个群落乔木层均以野核桃占明显优势;灌木层中,雷公山、佛顶山群落均以狭叶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占绝对优势,宽阔水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均不明显。3个群落各层次间与群落内各层次间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总体差异不大,仅有Simpson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个别层次间具有一定差异。群落稳定性表现为宽阔水群落>佛顶山群落>雷公山群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贵州凯里喀斯特区最难恢复的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研究区6个样地共计2 400m2植被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木本植物有21科37属49种,草本植物有6科10属15种,植物组成以落叶灌木树种+多年生草本为主;白云质砂石山天然次生灌木林群落各层次的优势种都比较明显,灌木层以金佛山荚蒾Viburnum chins-hanense、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占优,草本层以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荩草Arthraxon hispidus处于优势地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特征指数都小,生境资源匮乏是导致白云质砂石山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茂名森林公园人工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茂名森林公园人工林群落进行典型样地调查,结果表明:公园内人工林群落共有植物64种34科55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种7科8属、裸子植物1种1科1属、双子叶植物48种24科41属、单子叶植物5种2科5属.园内人工林灌木层物种组成以桃金娘、九节、银柴、大青、白背叶、鬼灯笼、酸藤果、土密树为主;草本层植物主要有芒萁、蔓生莠竹、飞机草、弓果黍等10种.不同人工林群落林下物种在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但均匀度表现不一.3个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Shannon-Wienner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而两者与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成熟季风常绿阔叶林构成的演替系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比较、分析不同演替系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探讨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针阔混交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2属22种,次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4科25属25种,成熟林中草本植物共有13科21属22种;随着演替的进行,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随着演替的进行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不同的演替阶段中,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检验中,针阔混交林与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草本物种Sorensen相似性系数高达0.511,物种相似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平潭岛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灌草丛、针叶林、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变化,探讨平潭岛与邻近海岛和大陆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4种群落类型共有53科89属104种植物,群落类型间及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从灌草丛到针阔混交林阶段呈上升趋势,阔叶林阶段呈下降趋势。群落各层次的丰富度、多样性变化,乔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灌木层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灌草丛;草本层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单因素方差分析,乔木层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在针阔混交林与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呈显著性差异(P<0.05)。平潭岛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普陀山岛和大陆。  相似文献   

17.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筲箕窝工区内不同群落(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闽楠Phoebe bournei群落、山乌桕-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群落)中闽楠的生长情况以及物种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2a的闽楠在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中生长最好,重要值最高,平均树高达6.42 m,平均胸径达5.67 cm。对于各群落物种组成分析:山乌桕-闽楠群落有48科81属97种;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有46科75属85种;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有29科38属40种,物种组成表现出山乌桕-闽楠群落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P均匀度指数在3个群落类型中均表现出灌草层乔木层,表明灌草层的物种数较多,并且较为复杂,更具有生态优势度,且在群落分布中更均匀;乔木层中的物种数较少,复杂程度较低,分布最不均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磷矿废弃采石场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46种,隶属于20科37属,以菊科(12种)、禾本科(9种)最多。废弃地的初期演替状态可以总结为:裸地→草丛→草灌丛→灌丛,在演替早期(10 a),植被主要物种多为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体的先锋植物群落,演替中期(10 a~20 a)的植物群落构成则较为稳定的草本灌木优势群落,而到了演替后期(20 a~30 a),植物群落则形成了大量的灌丛。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多样性总体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相对稳定,而木本植物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发现磷矿废弃地自然演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变化与其他矿种废弃地的植被演替是类似的,说明不同矿种废弃地的初期植被演替过程是大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银瓶山森林公园润楠属植物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海拔因子的关系,对森林公园内不同海拔的12块样地进行调查研究,计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银瓶山润楠属群落中共有70种植物,隶属于41科58属.各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整体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E)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群落的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模式,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规律;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未呈现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0.
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对门头沟区采石场废弃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并结合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该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将42个样方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结合采石场自然恢复年限,将不同群落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演替阶段,分别为草丛群落阶段、草丛群落向灌丛群落过渡阶段、灌丛群落阶段.在废弃地植物群落形成与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但其分布的均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自我修复在实践上是可行的,但要对规划和布局等提供更多依据,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