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豫南麦区主要包括南阳市、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常年小麦播种面积达2520万亩,在全省小麦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小麦一直单产较低,一般亩产在300~400kg徘徊,与亩产600kg的小麦高产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增产潜力巨大。本文旨在查找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进而探讨制定一套提高豫南麦区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实现豫南小麦产量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2020—2021年度河南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丰德存麦5号)进行评价,针对北部麦区、中南麦区、东部麦区、南部麦区、旱作麦区提出2021—2022年度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针对北部强筋麦区,中南部强筋、中强筋麦区,豫南沿淮弱筋麦区提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适宜种植区域与布局意见,以期为全省小麦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河南省小麦已播种8178万亩,占预计播种面积的99.7%,麦播工作基本结束;已播种小麦出苗顺利,苗情长势较好,全省小麦已出苗7663万亩,缺苗断垄面积比常年明显偏少,基本实现一播全苗。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突破800万亩。据初步统计,豫北、豫中强筋麦区共种植强筋小麦710万亩,豫南沿淮弱筋麦区共种植弱筋小麦130万亩。种植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  相似文献   

5.
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态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金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56-160
摘 要:豫南小麦生产在河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然而,诸多原因导致豫南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为此,研究分析了豫南稻茬麦区光、热、水、土壤等生态条件及其特点,找出了小麦生长发育的自然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主攻方向和对策。主要自然限制因素有:渍害、土壤瘠薄、土质粘重、后期高温高湿逼熟、昼夜温差小等。主攻方向和对策是:(1)前茬收获前起沟晾墒;(2)免耕法播种;(3)深挖沟,“四沟”配套;(4)勤清沟;(5)积肥造肥,合理轮作倒茬,秸杆还田,发展绿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培肥地力;(6)深耕细作;(7)培育和选用早熟、耐湿、抗病、灌浆快且强度大、丰产稳产、适应过渡性生态条件的小麦品种;(8)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长势良好,西南麦区进入灌浆中期,长江中下游麦区进入灌浆初期,黄淮海麦区南部进入开花期、中部进入抽穗期、北部进入挑旗期或抽穗初期,西北麦区进入挑旗期,各麦区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产量形成关键的阶段,切实加强管理,对夺取夏粮丰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川麦44的产量、品质表现、蛋白质亚基的组成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4具有优质强筋、高产、抗病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矮杆,早熟、产量构成因素良好的特点,是适应四川省各生态麦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川麦44的亚基组成为1,7+8,5+10,按Payne 标准评分为10。对四川省优质小麦的育种和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李民栋李惠民杨洁莉李鑫(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712034)小麦品种一般可分为多穗、大穗和中间型3种类型,其各有不同的高产模式。北方麦区以多穗取胜,南方麦区则多属大穗或中间型。虽然不同麦区的高产品种各具特点,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杏麦间作条件下,以杏树为基点至两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将小麦种植带分为3个冠区(冠下区、近冠区、远冠区),对3个冠区的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选用‘新冬20号’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小麦幼穗分化、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单作田小麦幼穗分化快于间作田;在间作田内,距杏树越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强度越低;单作田小麦叶面积指数高于间作田;单作田平均灌浆速率大于间作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为单作田大于间作田,单作田产量最高,间作田平均产量比单作田减产49.72%;在间作田,千粒重与成穗数均表现为远冠区>近冠区>冠下区。结果表明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小麦生长发育不及单作田,造成小麦产量不同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的选育方法雷振生,林作楫,李从军(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提高小麦产量是育种的主要目标,然而品种的推广价值和生产效益却往往取决于品种的适应性与产量稳定性。许多品种高产而不稳产,从而很快被淘汰或种植面积偏窄。只有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小麦生产能力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实现小麦生产水平年际间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以西平县为例,通过对15年气象因子和小麦生产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多年定位丰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气象因子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布局优化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半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的产量潜力高399.6 kg/hm2(增幅5.48%);0~10 cm土壤水分含量覆盖比不覆盖和常规翻耕处理均高2.75个百分点,比旋耕3.2个百分点;通过防治蚜虫、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措施,产量分别提高7.7%、10.2%、5.2%和6.6%。因此,提出以合理品种布局和优化播期播量为基础,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技术的豫南雨养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模糊聚类在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筛、穗粒数、千粒重 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时,交小麦气候生态聚为四个类区,即豫南、豫北、豫中北、豫中南;并对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赫章县小麦玉米分带套作麦区最佳的耕作方式,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产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产值均是牛翻﹥微耕机﹥免耕。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高产优化施肥措施及数学模型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过回归旋转设计,对豫南砂姜黑土区影响小麦高产的氮、磷、有机肥的用量进行两年定位试验,建立了小麦产量函数模型,通过模型解析选优,确定了每公顷产量≥6000kg,≥6750kg,≥7500kg及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组合方案,明确了模型因素效应顺序(氮>有机肥>磷肥)和高产与施肥的关系,以及各肥料产量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吴清芳 《种子科技》2023,(16):27-29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 296.2万hm2,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0.2%。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人们重点关注。西农109作为一种冬小麦新品种,具有饱满度好、产量高的优势。通过试验对比可知,与济麦22相比,西农109产量可以提高3.81%左右,是我国淮河以北及沿淮半冬性麦区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之一。文章以此为背景,主要分析了西农109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伴生麦与普通小麦在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以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和3个伴生麦品种W14、W15、W18为供试材料进行研究。设置水分处理(主区)和施氮量(副区)的裂区试验,其中水分处理设正常水分和渍水2个水平,施氮量设置不施氮(N_0)、正常施氮(225 kg/hm~2,即N_(225))和过量施氮(300 kg/hm~2,即N_(300))3个水平,结果表明,正常水肥管理下,伴生麦的分蘖数较多且茎粗较小,其株高是普通小麦的1.5~2.4倍,而产量却不足普通小麦的1/2,此外,伴生麦品种W14、W15、W18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量等品质指标均高于普通小麦。施氮可提高普通小麦及伴生麦的穗粒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出粉率、拉伸能量、恒定变形拉伸阻力、延伸度和最大拉伸阻力,正常施氮(225 kg/hm~2)使普通小麦和伴生麦千粒质量、产量、容重和硬度达到最高。水分对普通小麦和伴生麦的形态及产量影响较小,但对籽粒品质影响显著。综上所述,水分、品种及氮素对普通小麦和伴生麦的籽粒品质具有显著影响,是决定普通小麦及伴生麦籽粒品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麦套春棉的小麦产量,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减小而降低,带宽180cm(小麦播幅70cm),只要栽培方法得当,肥水运筹合理,能够达到单作小麦产量的70%左右。麦套春棉应从麦棉综合效益出发,确定适宜带宽和小麦播幅,并选用高产、株高较矮的中早熟小麦品种,使之既有利于棉花的苗期生长和中、后期发育,又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田除草剂品种大梳理及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属于禾本科小麦属。小麦按照播种期分为春小麦、冬小麦。小麦按照立地条件分为旱作小麦、稻茬小麦。我国小麦生产分为10个大区:东北春麦区、北部冬春麦区、西北春麦区、新疆冬春麦区、青藏春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在我国,小麦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小麦生产,以小麦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2—2021年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中下游组212份参试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区试结果,分析其近10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域小麦产量和穗粒数先减后增、有效穗数明显减少、千粒重和株高不断增加、生育期基本保持平稳。今后,长江中下游麦区产量应当在保持现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注意提高千粒重,适当降低穗粒数,培育早熟品种为主,更有利于该麦区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臧鑫 《中国种业》2016,(11):45-46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淮麦33为研究材料,采取播期、播量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A3B5产量最高,淮麦33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22.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