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不同轮作年限土壤上种植三七,于三七开花期采集新鲜叶片进行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轮作年限的缩短,三七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不同轮作年限对2年生三七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显著;对3年生三七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显著.说明三七连作障碍的机理之一是连作干扰了三七植株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降低了三七叶片保护酶活性,进而阻碍了三七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两种不同抗蚜玉米(Zea mays L.)品种郑单958(抗蚜)、蠡玉16(感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三叶期受到不同密度(0、10、20、40、80头·株-1)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刺吸胁迫后,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叶绿素(Chl)、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蚜虫刺吸胁迫过程中,郑单958和蠡玉16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且郑单958的增长幅度小于蠡玉16;两个品种幼苗Chl含量则是随着蚜虫密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蠡玉16下降变化率明显大于郑单958;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则与MDA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郑单958的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百分率均低于蠡玉16。因此,叶绿素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蚜虫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变化率可以作为抗蚜性的一个指标,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与玉米抗蚜性呈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酶活性都是增加的;而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随蚜虫密度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抗感蚜玉米品种苗期的酶活性与蚜虫的密度相关,且PPO、PAL起着主要保护作用;而SOD、POD、CAT只有在蚜虫密度较低的状态下才能发挥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温对花生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娜  褚衍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54-9156
在实验室模拟低温条件下,对花生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增加,花生真叶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以10℃胁迫组增加最为明显;可溶性蛋白和子叶中可溶性糖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趋势,3种酶在低温胁迫中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弄清桑树冬芽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掌握桑树休眠规律及其发育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桑园正常生长的农桑14号、湖桑32号及处理后可以提早发芽的湖桑32号枝条为材料,封梢后每隔1周取材1次,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桑树发芽与休眠过程其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可溶性蛋白及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在两个过程中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但发芽过程下降程度明显高于休眠过程;SOD活性降低对桑树冬芽萌发有促进作用,而POD和CAT活性在整个发芽过程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结论]桑树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POD、CAT活性均与桑树冬芽萌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七开花期间几种生理指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三七开花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以及开花影响因素,为今后三七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对三七开花过程的观察,初步将三七的开花过程分为始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3个时期;测定各时期花和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POD,CAT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都于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后,又在末花期逐渐下降;同时,可溶性蛋白也在末花期达到最大值,这几种指标都随三七开花而呈大致相同的变化,推测三七开花与这几种生理物质代谢有关,可初步将其作为三七开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英团  万福绪  娄晓瑞  冷慧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1-4883,4939
[目的]为墨西哥柏在我国成功引进和扩大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模拟盐分胁迫条件,探讨10个不同种源墨西哥柏种子萌发苗的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整个胁迫过程中,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10个种源墨西哥柏可溶性糖含量和氧化物酶活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下降和上升的过程中都有波动;另外,在低盐分(T1、T2、T3)梯度下,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且变化不大,但在低盐分(T4、T5)梯度下出现了差异。[结论]盐胁迫对不同种源墨西哥柏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感染内生真菌的新疆和田一牧场小花棘豆为试验材料,通过建立内生真菌感染(E+)和未感染(E-)的小花棘豆植株,并对其进行氯化钠盐胁迫试验。在室内盆栽的条件下,比较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的小花棘豆在相同环境下不同NaCl浓度(0、100、200、300 mmol/L)条件下脯氨酸、丙二醛、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指标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感染内生真菌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随盐胁迫浓度升高而升高,但感染内生真菌植株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未感染植株;内生真菌感染的小花棘豆叶内脯氨酸含量在100、200 mmol/L,高于未感染植株;感染植株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均低于非感染处理;但丙二醛的含量一直是感染植株低于未感染植株,且随盐分胁迫浓度增加,感染植株丙二醛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总体来看,内生真菌感染提高了宿主的抗盐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丹参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真菌对丹参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都表现出接种混合AM真菌(G4)处理相应的酶活性都较对照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分别较对照高出14.46%和13.91%。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抗旱性不同小麦材料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抗旱型品种‘靖麦12号’与干旱敏感型品系‘皮麦’为材料,以正常水分管理作为对照,待小麦长至三叶期,采用干旱胁迫-复水法,取幼苗叶片测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脯氨酸、脱落酸、总抗氧化能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旱型品种‘靖麦12号’与干旱敏感型品系‘皮麦’的保护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及极显著差异;干旱胁迫下,保护酶活性、脯氨酸、丙二醛、脱落酸、总抗氧化能力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却明显降低;复水以后,保护酶活性、脯氨酸、总抗氧化能力、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叶绿素、脱落酸、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两品种/系的处理与对照间脱落酸、丙二醛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异。在干旱胁迫和复水情况下,‘靖麦12号’表现出较高的酶活性和较高渗透调节物质且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因此‘靖麦12号’具有较高的抵御干旱胁迫以及复水后的恢复能力,可作为云南地区重要的抗旱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3种苗木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与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1 a生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元宝枫(Acer truncatum)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苗木为材料,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对3种苗木叶片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生理指标与其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胁迫强度增大,3种苗木的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呈递增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干旱强度增大,开始增加,而在重度胁迫时,酶活性下降,但水分胁迫时的酶活性始终高于正常水分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酯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条件下研究邻苯二甲酸酯对小麦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WSS)、叶绿素、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邻苯二甲酸酯胁迫下,不同生理指标所表现出的抗性能力不同。当邻苯二甲酸酯浓度为96μg/kg时,POD、CAT活性及Pro、MDA含量都开始表现出显著抗性反应,抵抗环境胁迫;当邻苯二甲酸酯浓度为384μg/kg时,WSS含量略有下降,虽然不显著,但小麦幼苗细胞可能受到了严重伤害,并且影响到了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邻苯二甲酸酯对小麦幼苗危害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为降低土壤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及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研究棉花的生长机理。[方法]检测百棉1号在正常生长条件下2个时期(苗期和花期)3个时间点(苗期的六真叶时、八真叶时和花期)不同部位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OD和α-淀粉酶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POD和CAT活性在根中均随苗期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叶的活性与之相反;在不同器官中,叶POD活性和蛋白含量最高,根CAT活性最高,POD和α-淀粉酶同工酶谱显示器官差异较明显,不同时期仅存在强弱差异。[结论]百棉1号生长期不同部位不同时期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也存在器官和时间差异性。并首次报道了根部的POD和CAT的活性变化随苗期的生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智能人工气候培养柜中,耐热性不同的大白菜幼苗在36℃/29℃和40℃/29℃(昼/夜)下分别进行高温胁迫处理10d,定期测定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高温处理下,大白菜的SOD和POD活性均呈升高趋势;CAT活性在36℃处理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在40℃处理时呈下降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热稳定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恢复处理后没有明显的回升,并且不同品种的含量差异不明显。耐热品种的SOD、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高于热敏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板栗成分在液膜贮藏保鲜期间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板栗在液膜贮藏保鲜期间,总糖含量明显减少,但减少速率较小;还原糖含量显著波动,在一定的水平上呈动态平衡;可溶性蛋白含量有一定变化,在狭小的范围内处在动态平衡;维生素C的损失较少;不同液膜处理的板栗,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趋势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外源过氧化物酶对黄瓜果实抗氧化酶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萝卜过氧化物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粗提萝卜过氧化物酶(RsPOD)对黄瓜叶面喷施,测定黄瓜果实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维生素C、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施RsPOD对黄瓜果实POD、SOD、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增加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对叶绿素含量几乎没有影响。POD的同工酶谱带数目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由此推测,外源RsPOD可以提高黄瓜果实的抗氧化能力而对光合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新选育成的不结球白菜不育新种质及其保持系为试材,对不同时期的保持系和不育系的叶片、花蕾和花朵进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O_2~-·、丙二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的测定。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不育系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其保持系相近,而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在盛花期,不育系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其保持系。不育系花蕾和花朵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低于其保持系,而O_2·和丙二醛含量高于其保持系。  相似文献   

17.
为初步探讨降温对刺参免疫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采用2种降温模式,对刺参进行室内水温缓降实验和骤降实验。结果表明:(1)2种降温模式下刺参体壁可溶性蛋白有显著的差异(P<0.05);骤降过程中,不同的降温幅度(9.5、5.5、3.5℃)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显著的影响(P<0.05);缓降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在2℃点上变化较明显。(2)2种降温模式下刺参体腔液中CAT和SOD活性有显著的差异(P<0.05);骤降过程中,不同的降温幅度对CAT、SOD和AKP活性有显著的影响(P<0.05);缓降过程中,几种免疫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温度低于2~4℃以及降温幅度为9.5℃都会对刺参的免疫和生理指标产生显著的影响;缓降对刺参免疫指标的影响比骤降要小。  相似文献   

18.
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对婆婆纳的化感作用进行的研究表明,婆婆纳水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加强,其对小麦根长的抑制作用比对苗高的抑制作用强。受体小麦的一些生理测定指标表明,婆婆纳水提液刺激供试小麦的根系活力增强,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稍有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活性明显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