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壁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产品出口多次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部分农产品出口量锐减或完全丧失出口市场,严苛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测项目和程序以及绿色认证制度是中国农产品遭受的主要冲击,文章通过对绿色壁垒不利影响的分析,总结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受制于绿色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中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指出在进行标准和认证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其落实实施,希望有助于促进中国农产品破除绿色壁垒扩大出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快速,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出口创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但在金融危机以及以技术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下,拓展海外农产品市场严重受挫.在分析我国遭遇的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贸易保护措施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特征,并以中国对日本干木耳贸易为例,从长期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食用菌出口额及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检验其是否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强度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以及出口竞争力是同向变动,这说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了中国食用菌技术进步和提高出口竞争力.据此,提出有效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东植物类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类中药材是我国传统出口的大宗商品,有着悠久的出口历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3亿美元.近年来,由于进口国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对进口植物类中药材安全卫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频繁设置各种技术贸易壁垒,植物类中药材出口趋势严峻.广东作为全国主要出口植物类中药材口岸之一,分析广东植物类中药材出口现状,并就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典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鳗鱼出口日本市场为例,通过对比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中规定的标准和我国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技术-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鳗鱼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我国企业跨越技术-环境贸易壁垒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现在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修订技术法规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进口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限制水平,设置贸易壁垒,我省有些农产品出口已受到限制!最近在我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现场会上,省植保专家呼吁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突破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  相似文献   

6.
突破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出口农产品在商品结构、经营主体、出口模式和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加入世贸组织4年多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国外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规模受到制约,造成很大损失.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需要政府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和农产品企业协调一致,继续强化若干带有根本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天然产物分离》2006,4(5):23-24
在中药国际化遭遇种种壁垒的时候,植物提取物能够异军突起、冲出重围,使我国中药出口再现曙光,确实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然而,居安思危,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反思植物提取物行业繁荣背后所蕴涵的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农产品出口对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特别是美国市场.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贸易伙伴,是中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但美国对中国农产品设置严格的贸易壁垒,包括高额关税与出口配额、通关环节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救济措施等.为应对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需要调整农产品结构,完善四联动机制,并积极利用WTO相关规则解决贸易争端.  相似文献   

9.
植物提取物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是一个产品多样化、应用多元化、技术现代 化、市场国际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外向型产业。植物提取物具有用途广泛、绿色环保、经济价值高等 特点。探索出口植物提取物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研究解决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检验检疫监 管工作,对于促进出口贸易和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药资源丰富亟待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植物药大国,却不是植物药强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足10%。植物药出口主要以植物提取物为主。我国植物提取物总体上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专业生产企业有200家以上,不少中成药、精细化工等生产企业也生产提取物,出口到88个国家和地区,主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陕西省辣椒生产面临的主栽品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辣椒产业比较效益下降,面积减少,病虫害有加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陕西省秦椒育种应把高产、优质专用、多抗、广适辣椒新品种选育作为主攻方向,培育高产专用型品种,并就杂种优势利用、种植比例、连作障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植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4个方面:具有抑制TMV活性物质的植物种类;抑制TMV的可能机制;具有抑制TMV作用的活性物质成分;植物源活性物质抑制TMV的作用特点。另外,还阐述了这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设施种植业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它具有高投入、高产量、高效益等特点,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试图分析天津市设施种植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天津设施种植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植物提取物是通过物理化学等方式从植物中提取的一类单一或混合的化合物,具有促生长、抗氧 化、抗菌、抗病毒和增强免疫等生物学功能。植物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维持肠道健康等。植物提取物的提取工艺、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和试验条件等 因素影响植物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总结了植物提取物的生物学功能、影响因素及其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为植 物提取物更广泛应用在肉鸡生产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林舒晔  刘文英 《北京农业》2012,(24):170-171
中药产业一直是我国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政府对发展中医药态度鲜明,“中药复兴”再次成为“十一五”期间的国家战略,已经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三明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发展药材种植业具有优越的条件,针对三明“十一五”期间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 ,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中 ,牧草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成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大力种植牧草 ,能够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针对牧草业发展中的问题 ,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崇明芦笋产业经过30a的发展,已形成种植面积近667hm^2,年产值超亿元的规模,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栽品种。该文从崇明芦笋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芦笋市场需求,通过调研,分析了崇明芦笋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崇明芦笋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实现芦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稳定生猪产量,保障猪肉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SCP范式,深入剖析了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并提出了发展规模养殖、打造猪肉品牌、提高行业壁垒和加强政府引导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感染引起患病动物发热、脑脊髓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瘫痪等症状为主 的热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为包膜 DNA 病毒,猪是其唯一的天然储存库,其对宿主具有极强的抵御能力,且能 攻击宿主的神经系统。伪狂犬病的流行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因此被列入我国优先控制、需净化疾病之列。目 前针对猪伪狂犬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之一是疫苗接种,但病毒易发生变异产生新毒株导致疫苗免疫效果下降,难 以提供完全保护,因此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防治伪狂犬病至关重要。植物提取物中含有许多天然活性成分,如 多酚、多糖、生物碱等,这些成分不仅具有抗菌活性、抗氧化特性以及抗毒素等性质,对动物疾病也具有一定 的治疗效果,这些活性成分具备多功能、副作用小等优点,能有效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安全。介绍了植物提取 物活性成分,重点综述了植物提取物不同活性成分对伪狂犬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并探讨了应用前景,以期对未 来天然抗病植物性新型药物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e adoption of Precision Farming (PF) in Germany has been studied by several mail surveys, telephone interviews and personal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advisors, teacher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F industry. The intention was to monitor how PF techniques have entered the German market over the year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The farmers we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with PF technology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barriers towards it. Those farmers who had not yet used PF technologies were asked for the reason and on which condition they would probably start with PF.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F users slightly increased between 2001 and 2006, the results of all the survey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barriers regarding PF. Those farmers who had already used some PF technologies struggled with many problems at the beginning, but after overcoming these problems, they were generally cont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F technologies. However, 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viewed farmers hesitated to introduce PF techniques mainly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s of the technology. Most of the interviewed teachers a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stated that PF was not yet a subject in courses.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advisors show that most of them do not offer any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field of PF. Finally,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the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dustry confirm the statements of the other surve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