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鹤健 《土壤》2008,40(2):327-328
龚子同、张甘霖和陈志诚等所著<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625页)是一部土壤发生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2.
林景亮 《土壤》1991,23(6):332-333,318
作者认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一书,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指导,以土壤单元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所制定的土壤系统分类制,既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从完善中国的土壤系统分类制出发,作者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亚类划分依据和标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选择和过渡土类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凤荣  王秀丽  王数  郑重  吴昊 《土壤学报》2013,50(2):419-422
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志着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ST》)[1]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以下简称《WRB》)[2],我国从1984年开始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CST》)[3]成果.这三个分类体系都是以定量化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多阶层土壤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4.
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弄清北方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对辽宁朝阳地区分布的第四纪古红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将古红土看做成土母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的原则和方法,讨论了供试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又从古红土本身的发生学特征出发,讨论了各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还不能给古红土一个合适的位置,要解决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问题,首要任务是建立关于古土壤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山区和山前地带分布的10个普通褐土剖面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分析结果,按照《北京土壤》、《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对研究剖面分别进行了发生分类、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划分与对比,并对其发生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发生分类主要以土壤所处的生物(植被)气候带作为分类标准,在发生学的应用中,过分强调土壤的外在成土条件和推测的成土过程,易造成分类的混淆;系统分类以发生学为指导,通过定量的诊断层、诊断特性进行分类,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闽北地区水耕人为土的发生与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耕人为土是在水耕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人为诊断层的独特土壤类型。对采自福建省北部的13个水耕人为土典型剖面进行了土壤形成条件调查和土壤理化性状鉴定,明确了其发生学特性,并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确定了研究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鉴定出的诊断层主要有水耕表层、水耕氧化还原层、漂白层、黏化层;诊断特性主要有人为滞水土壤水分状况、潜育特征、盐积现象、氧化还原特性。13个剖面可分别归属为弱盐潜育水耕人为土、普通潜育水耕人为土、漂白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5个亚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山地土壤发生学性状随海拔的垂直变化特点,选择位于亚热带常湿润气候区的贵州省雷公山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与采样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的17个土壤剖面的理化性状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公山土壤的众多发生学性状与海拔高度存在显著的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土壤矿物质风化减弱而有机质和养分积累增强的变化趋势。表土层厚度、砾石、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腐殖质的H/F比,土壤粉砂含量、粉黏比、CEC、ba值、氧化铁活化度、黏粒Sa值、黏粒矿物中蛭石和云母相对比例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而土体厚度、表土胡敏酸E4/E6比值、土壤黏粒含量、游离氧化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和黏粒矿物中高岭石相对比例则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研究土壤酸化明显,pH和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认为,雷公山地区土壤发生学性状主要受现代成土环境影响,随海拔变化的温度可能是控制这一地区土壤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区内土壤主要发生学性状随海拔升高呈波动状变化,多数发生学性状具有协同变化的特征;不同地理发生学分类土壤带间发生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区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土和雏形土,二者也不存在海拔上的明显分界,而呈现复合分布。  相似文献   

8.
余星兴  袁大刚 《土壤学报》2020,57(4):1032-1039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Pale-类型是用于归类发育程度高、年龄大的土壤,在比较分析了两版《土壤系统分类》及各版《土壤系统分类检索》后,概括介绍了Pale-类型的设置缘起,及其检索条件和检索顺序的修订历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Pale-类型设置的演变历程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野果林下土壤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研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它们分属均腐土土纲和雏形土土纲及其相应的亚纲、土类和亚类。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区土壤的磁学性质及其发生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大刚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08,45(2):216-221
土壤磁学性质测定简便快捷,且具有特定的土壤发生学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主城区11个道路土壤剖面共63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2个常用磁学性质以及土壤游离铁、活性铁、颗粒组成、有机碳、pH、碳酸钙相当物等土壤发生学特性的测定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市道路土壤磁性矿物来源和成土过程具有多样性;磁性矿物主要来源于燃煤飞灰、汽车尾气中的粗粒磁性矿物,其中可能伴生污染物质的输入;较高的pH和碳酸盐不利于细粒磁性矿物的形成。城市土壤磁学性质与其他发生学特性的系统研究,有利于阐明城市土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民 《土壤》1999,31(4):197-201,223
在对我国多种起源土壤上发育的菜园土壤的调查及对其发生发育,分异特性的初步研究基础上,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为依据,探讨了该类土壤的诊断特征和诊断属性,明确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对其与土壤发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制)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co)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参比。  相似文献   

12.
皖南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也萍  刘付程 《土壤学报》2007,44(5):776-783
对皖南不同时期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的8个土壤剖面,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进行鉴别、检索、分类定名。阐述发生分类紫色土的2个亚类级土壤类型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为3个土纲,即均腐土、雏形土和新成土;3个亚纲,即湿润均腐土、湿润雏形土和正常新成土;4个土类和6个亚类。提出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紫色土分类系统;并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进行了参比。讨论了皖南紫红色砂石岩上发育为均腐土的成土环境条件,同时对发生分类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类别检索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沿淮地区几种主要土壤诊断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恩  高明  于群英 《土壤通报》2005,36(1):19-22
本文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的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和石灰土等六种主要土壤的典型剖面进行系统研究,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确定了各土壤剖面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了分类检索,得出了这六种典型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所属的分类单元,并与现有发生学分类进行了参比。典型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土壤分别被划归铁质湿润淋溶土土类、粘磐湿润淋溶土土类、简育水耕人为土土类、淡色潮湿雏形土土类、简育潮湿变性土土类、钙质湿润淋溶土土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持,35个单位协作,由龚子同、雷文进、高以信、曹升赓、陈志诚等组成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所著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于1995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后,在中外引起热烈反响。日文版由日本农林水产省国际农林水产研究中心于1997在东京出版。英文版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总结性专著《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已于今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以下是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创建者之一,资深土壤学家———R.W.Arnold对《修订方案》(英文版)作所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及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的成土特点和系统分类归属,在研究区内挖掘5个典型土壤剖面,经过剖面形态观测和分层取样分析,发现灌淤土主要的成土过程是人为耕作引起的土壤熟化过程、灌溉水和地下水共同作用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以及灌溉水泥沙沉降引起的地表物理堆垫过程,有些地方还有盐渍化过程。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进行检索、鉴定,发现5个典型剖面的诊断依据有灌淤表层、肥熟表层、雏形层等诊断层和冷性土壤温度状况、石灰性和氧化还原特征等诊断特性以及钙积现象,5个典型剖面分别属于人为土土纲,旱耕人为土亚纲,灌淤旱耕人为土和肥熟旱耕人为土2个土类,斑纹灌淤旱耕人为土、灌淤肥熟旱耕人为土和普通灌淤旱耕人为土3个亚类。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标准》将5个剖面按照控制层段土壤颗粒大小、矿物学类型的不同,初步建立5个土族和5个土系。将典型剖面在不同分类系统中的位置进行参比研究,表明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虽然并非简单一对一的关系,但却具有优势的对应关系;5个典型剖面在发生分类中归属为灌淤土土类,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归属中为灌淤旱耕人为土和肥熟旱耕人为土2个土类,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归属为Inceptisols土纲,Ustepts亚纲和Haplustepts土类;相比之下,发生分类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较为稳定,定量化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异性较大,使分类更加全面、细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今出露于中国北方地表的红色土壤是在红色古土壤和红色古风化壳上发育的,而且大多经历了不连续的成土过程。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在分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土壤分类经历了由土壤发生学分类向土壤系统分类的重大转变,对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也进行了多次修订。虽然每次修订都有所改进,但直到目前关于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位置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今后需要对中国北方红色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性态特征和理化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北方红色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以明确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亚热带湿润区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丁瑞兴  刘友兆  孙玉华 《土壤》1999,31(2):97-103,109
本文研究了我国亚热带的富铁山,淋溶土和雏形土共8个剖面的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归属。参比供试土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FAO-Unesco《世界土壤图图例》中的分类位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发生分类淋溶土与系统分类参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最新建立的中国 1∶10 0万土壤数据库 ,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参比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为10 5 975 7.8km2 ,分布规律明显 ;与系统分类参比 ,发生分类淋溶土分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4个土纲 ,即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和灰土 ,它们分别占发生分类淋溶土总面积的 72 .8%、2 6 .1%、1.0 %、0 .1% ,其中包含系统分类的 2 5个土类和 4 7个亚类 ,参比关系复杂 ,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分析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 ,结果表明土壤参比的单元级别越低 ,越易于参比和把握。为了使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更实用、更易于普及 ,深入开展土壤基层分类研究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与发展 ,具有很好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皖南山地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选取皖南四座山地土壤垂直带中 1 9个土壤剖面 ,研究了土壤成土环境和形成特点。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修订方案 )》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 ,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确定供试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自山下到山上依次为湿润淋溶土 (伴有湿润雏形土 )———常湿淋溶土 (伴有常湿雏形土 )———正常新成土亚纲。与不同分类系统中土壤类别归属作了参比 ,同时也与福建、江西山地土壤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地区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化和成土特点,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0个代表性山地草甸土剖面,详细观察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酸度、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等指标,并从诊断分类的角度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山地草甸土表层有机质积累均非常明显,颜色普遍呈黑色和深褐色,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氧化铁游离度多在40%以下,土壤CEC较高。但研究也发现,不同样点之间土壤的土体厚度、剖面构型、黏化状况、有机质垂直分布、氧化铁含量、矿物类型及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均有较大的差异。土体构型大致有Ah-C、Ah-Bw-C、Ah-Bt-C和Ah-G-C等4类。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标准,可把研究的20个剖面归并为均腐土、潜育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5个土纲,下续分为6个亚纲、10个土类和15个亚类。研究认为,在地理发生分类中笼统地把这些土壤归为一个土类存在边界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