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着手,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以板蓝根灌区为例、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资料为依据,作出适合当地板蓝根的灌溉预报。结果表明,板蓝根的灌溉定额为2 580 m3/hm2,夏灌1次水的灌水时间为6月中旬,灌水定额为1 290m3/hm2;夏灌2次水灌水时间为8月下旬,灌水定额为1 290 m3/hm2;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1 200 m3/hm2,增产值5 755元/hm2,节水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节水栽培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及节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吉粳83和吉粳81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生长速度快、分蘖多、产量高;②与常规栽培方法相比,免耕轻耙节水195m 3/667m 2,节水率21.8%,同时增产3.2%,水生产效率达到1.23kg m/3;③节水灌溉比常规灌溉节约用水100m 3/667m 2,节水率15.0%,同时产量略有增加;④安装IC卡的电机井比普通电机井每667m 2平均节水4.6%;⑤建有“U”型水泥灌水渠道的稻田节水效果明显,每667m 2少用水100m 3以上,平均节水率18.0%。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国审小麦邯麦13号最佳灌溉次数及对应最佳灌溉模式,设计三个主处理:2水(限水栽培)、3水(节水栽培)和4水(高产栽培);三个灌水时期副处理:均设3种水分运筹模式,研究灌溉次数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邯麦13小麦产量受灌水次数影响较大,产量潜力也较大,适宜在中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在保证足墒播种基础上,限水灌溉条件下最佳灌溉时期为拔节水,节水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拔节水+扬花水,高产栽培的最佳灌溉模式为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研究了不同地点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鲁东半岛地区的主要灌溉模式是1(底墒水+拔节水)和3(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6种灌溉模式在2个试验点的水肥高效综合模式试验结果均以节水灌溉处理的产量较高。烟台农科院试验点以灌溉模式1(底墒水+拔节水)籽粒产量最高,其产量三因素构成为667m2穗数42.7万、穗粒数38.9粒、千粒重40.1g。海阳试验点以模式3(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籽粒产量最高,其产量三因素构成为667m2穗数41.4万、穗粒数40.5粒、千粒重40.1g。  相似文献   

5.
隔沟交替灌溉对玉米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益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于 1 997~ 1 998年在甘肃民勤干旱沙漠绿州区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方式 ,研究了 CRAI在大田条件下玉米生长、根系分布和对产量的影响及其节水效应。结果表明 ,隔沟交替灌溉后灌溉用水效率明显增加 ,可由常规灌水的 2 .6~ 2 .7kg/ m3提高到 4kg/ m3以上 ,总用水效率可达2 .98kg/ m3以上 ,两年试验籽粒产量保持 80 0 0 kg/ ha以上高产水平的同时 ,灌溉用水量可由32 50 m3/ ha降至 1 575m3/ ha,节水 33.3%以上而不引起产量下降 ;隔行交替灌水每次干湿交替可刺激根系生长 ,明显提高根密度 ,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部分根区干燥形成根源信号控制气孔开度使蒸腾效率大为提高 ,减少棵间蒸发 ,节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一、低压管道灌水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以下简称管灌)是利用管道输水、配水,而田间则利用软管或田间闸管系统或传统的地面灌水技术实施的灌溉。“低压”,是指田间未级水管出水口工作压力与喷灌、滴灌系统相比较,远低于其灌水器的工作压力,一般控制在3KPa(0.3m水头)以下;在平原提水灌区,管灌系统设计工作压力常小于0.1MPa(10m);在丘陵地区,一般不超过0.2MPa(20m)。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具有节水、节能、节地、节时、省工、适应性强等特点。 但该技术需要较多管件和设备,用多泥沙水灌溉时还存在泥沙淤积等问题。当不考虑水源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一、节水灌溉方式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2.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3.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将灌水加压、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冀北地区白菜生产上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常规滴灌(白菜全生育期滴灌8次)为对照(CK),在白菜主要生育期设置不同的灌水次数,试验设白菜全生育期内灌水4、5、6和7次4个节水灌溉处理,灌水量均为240 m3/(hm2·次),研究了不同节水灌溉条件下白菜地上地下生长质量、产量和耗水量的变化,以筛选与CK地上地下生长质量和产量均基本相当条件下的最省水灌溉方式。结果表明:白菜全生育期滴灌5次(苗期1次,团棵期1次,结球期3次)效果较好。该处理的灌水定额仅为CK的62.5%,但白菜根鲜重、叶球紧实度和产量与CK差异不大,且耗水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河北农业科技》2021,(1):64-65
选取5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冬小麦节水品种,设置不春灌、春灌1水(拔节水)、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春灌3水(拔节水+扬花水+灌浆水),共4个处理,探究唐山市冬小麦春季优化灌溉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方面,不春灌处理亩穗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处理;不春灌及春灌1水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明显低于春灌2水及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和春灌3水处理间各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单位面积产量方面,不春灌、春灌1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低于春灌3水处理,春灌2水处理与春灌3水处理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大。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冬小麦节水品种建议采取春灌2水(拔节水+扬花水)的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洪水河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田间水管理系统中的几个指标。[方法]根据民乐县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最近连续10年的有关资料和部分试验成果,以及在推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田间水管理系统中秋灌储水指标、产量与灌水量、需水强度、需水模系数、根系分布与各阶段土壤水分控制标准几个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洪水河灌区春小麦在4月上旬播种为宜:三叶期由储水供给水分.不必灌水;可在分蘖后期灌水,灌水时间为5月18—22日;头水应根据可供水量的多少来灵活掌握,在一般水文年份灌水定额应控制在980—1050m^2/hm^2;在抽穗期需灌2水,灌水时间一般为6月18—22日,定额为1050-1120m^2/hm^2。抽穗一成熟阶段若水资源紧张,可以不再灌水。[结论]确定出了适宜于洪水河灌区的春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永昌县春小麦喷灌节水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永昌县独特的地质、水文、气象条件,采用喷灌和地面常规灌溉对比的方法,对喷灌的节水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出了适宜该区的喷灌制度,结果表明:喷灌比地面灌节水1 161.5 m3/hm2,节水率达37.7 %,比地面灌每公顷增产小麦1 095 kg,单方水效益增加了1.39 kg,水产值增加1.81元/m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_0)、灌1次水(W_1)和灌2次水(W_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_1处理产量与W_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_2、W_1和W_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试验方式,以西北地区高原夏季主要栽培蔬菜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的水分(75%、65%、55%灌水下限)和施肥量(当地施肥量、节肥20%施肥量、节肥30%施肥量)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灌水下限的灌溉量(1 960 m3/hm2)和节肥20%施肥量(N 304kg/hm2、P2O5204kg/hm2和K2O 72kg/hm2)组合更有利于结球甘蓝干物质量的累积,各时期根冠比较小;叶球中N、P、K吸收量最高,达到153.26、33.9、130.94kg/hm2.N、P、K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当地传统灌溉和施肥组合,高肥促进了植株对N、P、K的吸收,低水的影响则相反;产量(91 172kg/hm2)虽然与当地传统灌溉和施肥组合的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有节水节肥、保护环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定水、肥两种处理因素,2个水分处理(节水灌溉、CK)和5个氮肥处理(N0、N1、N2、N3、N4),分析水肥耦合对水稻产量及穗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较CK促进水稻产量的形成,在N1、N2、N3时增产均超过10%,在N0、N4时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节水灌溉与CK处理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节水灌溉N3施肥模式产量最高,其次是节水灌溉N2和对照灌溉N3。N2、N3条件下,节水灌溉较CK增产的主要是二次枝梗产量的增加,其中N2、N3处理分别增产30.69%、30.70%;节水灌溉N3较N2产量增加,主要是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N3条件下节水灌溉与CK比较,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但节水灌溉促进了水稻各项产量性状均值的增加;对穗部结构分析,节水灌溉较CK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在1 500、2 250 、3 000 m3/hm2灌水量水平下,春小麦交替隔沟灌溉折合产量均高于逐沟灌溉;在灌溉定额为2 250 m3/hm2和3 000 m3/hm2的水平下,隔沟交替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逐沟灌溉;同等产量交替隔沟灌溉较逐沟灌溉节水1/3~1/2.  相似文献   

16.
赵俊晔  赵亮  张峭 《农业展望》2014,(11):52-56
西甜瓜节水是北京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组成。通过定点监测和问卷调研发现,北京市西甜瓜种植一半以上采用漫灌或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而按户计约5.04%、按面积计约10.8%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方式;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水量存在差异,采用漫灌和沟灌、膜上灌、膜下灌、滴灌和微喷的平均灌水量依次为2 967 m3/hm2、2 178 m3/hm2、2 070 m3/hm2和1 589 m3/hm2。北京市西甜瓜年总灌水量估计为1 521.4万m3,如全部采用滴灌或微灌,总灌水量可降至985万m3。同时,北京市西甜瓜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技术储备方面已有较好基础,但生产者节水意识普遍缺乏,节水技术和设备在田间应用环节还有待改进,建议从设施、农艺、管理等方面推进节水灌溉方式改进,挖掘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及生产中浪费严重的状况,以当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向日葵为对象,以节水和高产为目标,研究不同灌溉时期及灌溉量对小麦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向日葵模式下,随着灌水量增加,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明显下降。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总产量、经济效益均以全生育期浇3水以上处理较高,且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耗水量为5 000~6 000m3/hm2,全生育期灌3水是小麦套种向日葵实现高产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即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向日葵开花期灌水3次,每次灌水定额900 m3/hm2,可实现套种小麦经济产量7 000kg/hm2、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2 800kg/hm2以上,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1.0kg/m3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攀西地区石榴进行灌溉试验,探讨适宜的石榴节水灌溉制度。[方法]通过3种不同灌溉方式和3个水平灌水量的对比试验,测定各处理下石榴的果实品质性状及产量,确定石榴的最佳灌水量。[结果]适宜石榴滴灌的最佳灌水量为225 m~3/hm~2,微喷灌的最佳灌水量为300 m~3/hm~2,滴灌和微喷灌试验处理的产量相近,均高于对照人工浇灌的收获产量。[结论]攀西地区石榴节水灌溉持续时间为48~77 d,适宜的灌水次数为3~4次,平均灌水周期为15~30 d,滴灌适宜的灌溉定额为675~900 m~3/hm~2,微喷灌适宜的灌溉定额为900~1 2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针对垄膜沟灌南瓜种植特点,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南瓜生长、耗水、产量、水分利用及种植效益等方面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宜的垄膜沟灌灌水定额(T3、T4处理)可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南瓜生长及产量形成。T3、T4处理灌溉定额较T5处理分别降低480和240 m3/hm2;生育期耗水分别降低264和194 m3/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1%和12.3%;净收入较T1处理分别提高7 387.6和3 966.8元/hm2。在民勤绿洲及类似区域垄膜沟灌南瓜推荐灌溉制度为种植前灌坐塘水1次,灌水时间5月中旬,灌水定额420~480 m3/hm2;生育期灌水3次,灌水时间6月中旬、7月上旬、7月下旬,灌溉定额1 680~1 920 m3/hm2。研究成果可为垄膜沟灌技术在南瓜种植和推广应用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与产量的影响,为南疆地区膜下滴灌棉田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6个不同灌溉定额水平:5 400 m3/hm2、5 100 m3/hm2、4 800 m3/hm2、4 500 m3/hm2、4 200 m3/hm2、3 900 m3/hm2(记为W1、W2、W3、W4、W5、W6),对比分析不同灌溉定额下配施液体肥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棉花株高呈单峰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均为W1>W2>W3>W4>W5>W6;棉花主茎叶片数、果枝数随着灌溉定额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W2灌溉水平下出现最大值;棉花产量在W2灌溉水平下出现最大值,在W1灌溉水平下产量最低,且W2处理比W1处理增产30.72%。本试验得出结论,在总灌水量为5 100 m3/hm2条件下配施液体肥,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最优。南疆地区膜下滴灌为棉田最佳灌溉模式,有利于棉花产量增加及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实现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