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大区条田种植,以垦丰16为材料,研究大豆在大垄垄上行间覆膜配合滴灌技术栽培的增产效果及各生育时期植株形态指标及实测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大垄垄上行间覆膜配合滴灌技术对大豆的营养生长有促进作用.在产量因素构成上,结荚层数较对照高0.6层,株粒数较对照多5.1粒,空瘪率较对照低0.1%,百粒重较对照高1.8 g,亩产较对照增产25.4%.在投入上要比对照高125.3元/亩,在效益上要比对照增加31.1元.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3.
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黑龙江垦区近几年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是针对黑龙江省春旱、低温气候特点所采取的以地膜为载体,以机械化覆膜为核心,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栽培模式。突出特点是具有增温、保墒、集雨、防止霜冻害的作用,是北方寒地干旱、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的又一项创新性综合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豆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以高光效大豆品种黑农40为材料,进行了行间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对行间覆膜栽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并没有改变土壤根际微生物主要的三大类群种类的变化,仍是细菌总量最高,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十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真菌增量高峰期分别出现在R1、R2、R1时期,总数量高峰出现在V2期;覆膜比不覆膜增加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含量,覆膜栽培大豆各生育时期速率N、速效P、速效K的含量高于不覆膜(CK).因此,行间覆膜栽培增产的产量生理基础之一,是提高了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碳的含最,促进了土壤养分转化,促进了大豆牛长发育,提高了大豆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导致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5.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大豆增产效果明显,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因素。通过对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大豆根系以及大豆植株高度的调查,表明大豆行间覆膜以后,地温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大豆植株根瘤数增加、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增加,从而促进了大豆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大豆垄上三行“大垄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大豆110 cm垄上三行"大垄密"栽培技术,该技术是一项垄平结合、宽窄结合、旱涝综防的大豆栽培模式。主要解决阶段性降雨多或是土壤库容小,不能存放多余水的大豆栽培技术。在旱年比70 cm的三垄栽培能增产10%以上,在涝年比其他的大垄密栽培技术增产6%以上,常年其大豆产量能稳定保持在3 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7.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种植266.7hm2,经过一年生产示范,覆膜大豆增产显著,在今年低温、干旱条件下,实现hm2产量2646.3kg,比垄三栽培hm2增产732.6kg,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及其好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红兴隆分局为例,介绍了黑龙江农垦系统机械化、规模化、模式化大豆栽培技术和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红兴隆分局近年推广的大豆种植模式有大垄密、深窄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和原垄卡。组织方式可概括为“五统一”,即统一轮作、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文中还介绍了近期将扩大推广的新技术,如大豆“三五”适期早播技术、大豆精密匀播技术、玉米冬收原垄卡大豆技术、大豆“大、早、匀”等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豆大垄双行穴播覆膜栽培技术试验初报黑龙江省饶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董广林白文丽饶河县位于乌苏里江畔,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除低温寒冷外,五、六月份干旱,七、八月份涝是本地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本试验采用97.5厘米大垄,垄上两行穴播覆膜栽培法。通过选用生...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高油大豆优质高产同步旱作栽培体系,进行了抗(耐)旱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系)筛选,土壤水份对高油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的影响,蓄水保墒耕作技术研究,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产量的影响等单项研究及对高油高产抗旱单项栽培技术组装研究.结果如下: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种植的抗(耐)旱高油大豆品种黑农37、黑农41、黑农44、舍丰40、垦农4、红丰11、黑河27、合丰47;黑农41品种,任何生育时期受到干旱胁迫都会对其产量和油分含量造成负面影响,其干旱胁迫影响程度表现为:结荚-鼓粒期》鼓粒期》结荚期》花期》苗期,以结荚~鼓粒期干旱胁迫影响最大,可使单株产量下降27.1%,油分下降12.6%;秋翻秋起垄整地是较好蓄水保墒耕作技术,较春搅茬起垄有较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4.28%~16.67%;黑农44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垄上穴播为20~25万株hm-2,垄上双条播为25万株hm-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在适应推广区域内是一项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推广价值的栽培技术,其增产幅度为13.55%~25.4%;提出建立高油大豆高产高油同步旱作栽培技术体系的最佳模式:以高油品种黑农44为核心,在蓄水保墒的秋翻秋起垄的耕作基础上,配之穴播 优化施肥(N7 P14 K10) 抗旱种衣剂 抗旱叶面肥 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黑龙江省东部典型白浆土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产环境特点,采用大区对比法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大垄、小垄、平播和正常垄)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和大豆生育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大,其中平播处理土壤容重增加幅度最大;土壤硬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不同处理对大豆生育性状影响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2.
以红丰9、合丰46、黑农38、垦丰5、合丰25和黑农42 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变化过程.从中选取红丰9、垦丰5和黑农42 3份材料,测定籽粒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旨在了解上游物质和能量调配对大豆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规律相似.脂肪积累鼍变化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性强弱变化趋势相同,但脂肪含量变化较酶活性变化延迟一些.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和变化趋势影响着蛋白质合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3.
张茂明 《大豆科技》2009,(4):48-49,57
通过10个优质大豆品种在桦川县的试种试验,从产量和生育期综合来看,结果表明合丰50为该县生产应用首推高油大豆品种,其次为黑农44、合丰45、绥农14-3、垦丰9等宜桦川县生产应用的高油品种。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不同类型大豆叶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密植品种垦丰16和普通品种绥农14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小区试验,研究密度对不同耐密性大豆叶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垦丰16产量高于普通品种绥农14,特别是在高密度条件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垦丰16随着密度增加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速度较绥农14慢;在栽培密度变化时叶柄长度变化没有绥农14明显,在高密度条件下冠层更加疏朗,有利于群体通风透光;绥农14随着密度增大,叶色值的峰值提前,而垦丰16的叶色值出现时期没有明显变化,且生育后期耐密品种的叶色值高于普通品种,可见叶色值峰值变化小,后期叶片持绿性强是耐密植品种的一个重要特性;垦丰16的叶形指数在3种密度条件下都高于绥农14,更有利于通风透光。从3种密度条件下产量、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色值、叶形指数和叶柄长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垦丰16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两种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昼夜同化物生理代谢的影响,以两个大豆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于始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在鼓粒期的一昼夜内依次选取9∶30、17∶30、21∶30和5∶30(次日)4个时间点,测定功能叶片中蔗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转化率、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并于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S3307和DTA-6处理均能促进两品种叶片蔗糖和淀粉在白天的积累和夜间的降解,且S3307对两品种叶片蔗糖的调控效果优于DTA-6,DTA-6调控两品种叶片淀粉的作用效果优于S3307。在不同时间点S3307和DTA-6处理均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夜间蔗糖和淀粉转运率。S3307和DTA-6处理能够提高两品种叶片蔗糖合酶和蔗糖磷酸合酶活性,且均在17∶30达最大值;S3307和DTA-6在整个昼夜变化中提高两品种蔗糖转化酶的活性。S3307和DTA-6能够有效调控两品种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提高产量,S3307和DTA-6处理后合丰50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7.76%和37.67%,垦丰16产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1.34%和32.49%。综上所述,S3307和DTA-6处理均能通过促进叶片昼夜同化物代谢,提高合丰50和垦丰16大豆品种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吲哚丁酸钾(IBA-K)在减轻干旱对大豆根系的伤害中的作用,以垦丰16(干旱敏感型)和合丰50(耐旱型)为材料,采用盆栽法研究IBA-K拌种对两个品种大豆在正常供水、干旱和复水条件下根系形态建成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抑制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而IBA-K处理后,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形态建成、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均高于其干旱对照,膜受损程度减轻。IBA-K处理下,大豆根系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干旱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干旱对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其干旱对照。IBA-K处理下的两个品种大豆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POD活性和CAT活性在复水条件下分别高于其干旱对照,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复水后,IBA-K处理下的垦丰16根干重和总根长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了3.13%和24.51%,合丰50根干重和总根长较其干旱对照未达到显著性差异。IBA-K处理下的合丰50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降低11.80%和15.09%,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14.90%和3.94%,垦丰16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其干旱对照未达到显著性差异。IBA-K处理下的两个品种大豆根系脯氨酸含量分别较其干旱对照显著增加了10.62%和10.70%。IBA-K处理和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两个品种大豆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二者间的交互作用无明显调控作用。综上,IBA-K通过提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干旱胁迫对苗期大豆根系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林丽宏  张君涛 《北方水稻》2010,40(4):35-36,39
水稻苗床地种植大豆,品种选择是关键。试验通过对1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鉴定筛选出适宜佳木斯地区水稻苗床地不同播期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6月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安01-1233、安02-348、丰收25、垦丰11等;6月6~10日苗床复种可种植:丰收27、北豆10、北03-96等;6月11~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合丰42、合丰37等。  相似文献   

18.
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比较带状复合种植和清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差异,2015年和2016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及清种种植对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清种玉米相比,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带状复合种植提高了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2015年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略小于清种玉米,但水分利用效率和胞间CO2浓度均大于清种玉米,有利于玉米籽粒内含物质的积累,而2016年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大于清种玉米;(2)对于高秆品种(垦丰41),除叶绿素含量略小外,清种大豆的各光合生理指标均大于带状复合种植;对于矮秆品种(垦丰40),带状复合种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均大于清种大豆,且净光合速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3)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穗粒数、穗重、籽粒重,虽产量较清种略有降低,但总经济效益高于清种;(4)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较清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有所降低,且产量明显下降,但总体经济效益高于清种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了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且对于增加玉米和大豆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田间与盆栽试验结合的方法探讨在未施肥条件下大豆生育过程中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大豆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收获期大豆根区土壤全氮基本保持平衡,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速效氮的消耗,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垦丰14、垦丰15、垦丰19和黑农48为亲本,构建了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our-way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FW-RIL)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对大豆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旨在为大豆生育期性状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分子水平探索与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遗传机理。通过区间作图法等分析方法,应用275个SSR分子标记对2013、2014与2015年在克山和哈尔滨3年3个环境下的生育期各阶段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四向杂交群体的各生育期阶段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育期相关性状在Fw-RIL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76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分布在18个连锁群上,分别是A1、A2、B1、B2、C1、C2、D1a、D1b、D2、F、G、H、J、K、L、M、N和O连锁群;17个与生育期各阶段相关的QTL能够在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定位到,分别为qST-B2-1、qST-C1-1、qST-C2-1、qST-C2-2、qST-D1b-1、qST-D1b-2、qST-G-1、qST-H-1、qST-K-1、qST-K-2、qST-L-1、qST-L-2、qST-M-1、qST-M-2、qST-M-3、qST-N-1、qST-O-1。其中,新发现10个与生育期相关的QTLs,qST-C2-2,qST-D1b-1,qST-k1,qST-M2和qST-N1是高效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