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貂的人工饲养工厂化.人工的模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距.使水貂的习性逐渐改变。大群饲养常出现食尾、食毛、食皮症,严重影响着养貂业的发展,影响着水貂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总结近几年的临床检验治疗实践,归纳自咬症的发生规律和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以自咬和健康水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序列特异性扩增(SCAR)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水貂自咬症的发病原因。首先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重复性好的标记引物,对94只水貂群体进行随机扩增DNA(RAPD)标记检测。挑选出在健康组与患病组差异明显的A8引物,其仅可以在患病水貂组中扩增出500 bp左右的DNA片段,而在健康组中没有此特异片段。将该片段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特异PCR引物,转化为SCAR标记,回到原样本群体中扩增,验证。结果发现,MA8-500特异性条带在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布频率高达86.4%(38/44)以上,而在健康水貂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仅为4.0%(2/50),因此可将其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为进一步研究水貂自咬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咬症水貂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自咬症水貂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变化的观察,探讨水貂自咬症与神经系统病变的关系,为水貂自咬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只临床健康水貂和20只自咬症水貂的大脑、小脑、延脑和脊髓等神经系统组织,用体积分数4%多聚甲醛固定后经选样、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在200~4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对比病理变化。【结果】与临床健康水貂相比,自咬症水貂大脑中普遍存在神经细胞肿胀、溶解以及神经细胞卫星现象;部分神经锥体细胞固缩变形,细胞膜周边出现空泡化,神经纤维溶解消失,神经细胞核固缩浓染;部分自咬症水貂大脑的髓质出现空泡化,神经胶质细胞膜内侧浓染;小脑中的浦肯野氏细胞普遍存在肿胀、融解以及神经髓鞘溶解现象。延脑神经细胞肿胀,大胶质细胞膜溶解消失,神经椎体细胞周边出现严重的卫星现象;脊髓神经细胞明显肿胀,细胞膜消失,神经细胞核固化萎缩。【结论】水貂自咬症与神经细胞膜结构损伤、神经传导细胞以及神经髓鞘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6.
健康水貂与自咬症水貂血清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了健康水貂与自咬症水貂血清中铁、锌、铜、钙、镁、钾、钠、钴、镍、铬、镉、锰等十二种金属元素的含量,除后五种元素未能直接测出外,其余七种元素在健康水貂与自咬症水貂血清中的含量,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所以,认为水貂自咬症的发生与上述七种金属元素在血清中的含量无关,其所测得的值均可作为水貂正常含量的指标。这七种金属元素在血清中的含量是:Fe 2.766ppm、Zn 3.482ppm、Cu 1.492ppm、Ca 163.4ppm、Mg 31.57ppm、K 313.2ppm、Na 3029.2ppmm。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明确捕捉和转群等管理应激措施对水貂自咬频率和行为呆板症发生率的影响,为水貂自咬症和行为呆板症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当年断奶的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各60只,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只,公母各半,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 通过转群以及连续3 d的模拟捕捉和注射试验,观察管理应激对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自咬频率及行为呆板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水貂自咬行为呈间歇性发作,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和投喂食物前后, 每年的7月和9月是自咬症的高发期,自咬频率在该时段也较高。水貂自咬主要发生在尾部。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的行为呆板症发生率分别为19.44% 和11.67%,差异极显著(P<0.01)。转群及连续3 d的捕捉和注射会刺激自咬症水貂,使水貂自咬频率显著升高,但在随后的第6天和第9天呈线性下降趋势,水貂行为呆板症的发生规律与之类似。【结论】水貂自咬行为是一种呈间歇性发作的神经行为疾病,行为呆板症在健康水貂和自咬症水貂群体中都有发生, 转群及捕捉、注射等管理应激会刺激水貂自咬行为和行为呆板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明确捕捉和转群等管理应激措施对水貂自咬频率和行为呆板症发生率的影响,为水貂自咬症和行为呆板症的发生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当年断奶的自咬症水貂和临床健康水貂各60只,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只,公母各半,观察水貂自咬行为的特点及发生规律;通过转群以及连续3 d的模拟捕...  相似文献   

9.
水貂自咬症SCAR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健康和自咬水貂群体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RAPD向序列特异性扩增(SCAR)标记的转化。从10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5个重复性好的引物。通过对引物(A1)的扩增能够在两群体中找到差异标记(HA-400)和共有标记(SA-500),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两对SCAR引物(SHA-400和SSA-500)。SHA-400和SSA-500在健康和自咬群体中均有扩增。其中,SHA-400在两个群体扩增频率分别为82.5%和22.5%,差异极显著(P0.001);SSA-500在两群体的扩增频率为87.5%和97.5%,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HA-400可初步作为区分健康和患病水貂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
<正> 自咬症是笼养毛皮动物狐狸、水貂的常见病。近年来,我国许多场家均有该病的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很大。现将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介绍  相似文献   

11.
《饲料博览》2006,(6):50-50
自咬症是长尾毛皮动物多见的慢性经过的疾病。病兽自己咬自己的躯体的某一部位,多是咬自己的尾巴,造成毛皮破损。北极狐多呈急性发作,自咬程度剧烈,往往继发感染而死亡。在毛皮兽饲养场中广泛流行。症状:北极狐发病时多呈急性经过,病势急剧,发作时咬住尾巴或患部不松嘴。有时甚  相似文献   

12.
1为害 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会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相似文献   

13.
李巍 《农技服务》2005,(10):42-42
自咬症是毛皮动物的一种常见病,发病带明显季节性。成年兽以春季发情期、产仔期多发,幼兽多发于8-10月份。  相似文献   

14.
15.
<正> 貂的自咬症是一种以周期性兴奋时啃咬自体一定部位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不高,但各地均有散发。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秋季节常见。 1 临床特征 病兽表现极度兴奋不安,对外界刺激敏感,常因外界  相似文献   

16.
17.
本病以自咬躯体的某一部位,造成皮肤破损为特征。严重则继发感染而死亡。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发病略高。  相似文献   

18.
毛皮动物自咬症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咬症是食肉毛皮动物的常见病,我国许多养殖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毛皮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毛皮质量,该病一直没有特异性预防和治疗措施。笔者经过多年实践,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在控制自咬症的发生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病因目前国内外对自咬症病因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皮毛市场不景气,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大多采用玉米面加小鱼或其它动物内脏做饲料,不驱虫,甚至不防疫,导致弧自咬症不断出现,本来自咬症就很难查找原因,加之养殖户不愿投入治疗费用,从而造成狐皮质量下降乃至废弃,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咬毛是梅花鹿常见的病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两季较为普遍,妊娠母鹿和育成鹿群尤其严重.咬毛不仅能破坏鹿的被毛和皮肤,影响鹿群的完美和观赏性,而且危害鹿群健康,甚至造成鹿只死亡.咬毛症发生与否和发病轻重,标志鹿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鹿群的健康状况.因此,讨论本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对促进我国鹿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养鹿经验,结合部分养鹿同行的观点,谈谈梅花鹿咬毛症,谨供养鹿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