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种“桑草牧”种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桑草牧”种养模式是在“桑粮牧”和“桑粮蔬”模式的基础上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发展起来的。几种模式比较,不同之处就是把种粮食蔬菜变成种草养羊,把立体种植与综合养殖结合起来,把养蚕与养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单位土地产出率的高低,决定着蚕桑生产的兴衰,特别是在目前我县工业快速发展,蚕桑比较效益低下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新桑园是摆在蚕桑科技人员面前难题。为此,睢宁县蚕桑站把发展桑园复合经营,开拓增收途径作为突破口,近年来推广的新植桑园间作大蒜栽培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广大蚕农热烈欢迎,现将新植桑园间作大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粮棉价格的上涨和经济效益高的畜牧业、特种水产等项目的蓬勃发展,蚕桑生产的效益优势正在日渐消失,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毁桑现象,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需要我们蚕桑生产部门研究的一大课题。 实践证明,提倡桑园间作,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是提高桑园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如能配以合理组织、紧跟市场的引导,将会成为一种能显著增加蚕农收入的好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桑园进行合理间作,可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桑园产出率,增加蚕农的收入。尤其是蚕桑生产低潮时期,积极引导蚕农开展桑园合理间作,是“空中取钱”,提高桑园综合效益,稳定蚕桑生产基础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结合皖南地区桑园特点和产业特色,推介了“猪—沼气—桑园”循环经营模式、“桑园—家禽”生态养殖模式、“桑园—中药材”间作模式、“桑枝—食用菌—沼肥—桑园”循环利用模式和“桑园—蔬菜”套种模式等目前几种较为典型的桑园综合经营模式及技术要点,旨在积极探索推广适宜皖南蚕区应用的高效桑园综合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蚕桑资源的利用水平,提升宣城市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桑园间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月  丁文国  朱丹 《江苏蚕业》2010,32(2):29-31
桑园实行综合开发集约经营,多层次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总体效益,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的一条有效途径。桑园合理间作是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间作,每667m^2可增加收入千元左右。指导和鼓励蚕农进行桑园合理间作,是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增加蚕农收入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在桑园行距内间作榨菜、平菇、杭白菊等,能显著提高桑园经济效益,有利于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桑草牧"种养模式是在"桑粮牧"和"桑粮蔬"模式的基础上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发展起来的.几种模式比较,不同之处就是把种粮食蔬菜变成种草养羊,把立体种植与综合养殖结合起来,把养蚕与养羊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桑园间作蔬菜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桑园间作蔬菜,科学合理开发,不仅对蚕桑生产没有影响,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市场供给,对巩固桑园基础,发展“三高”蚕业具有重要意义。现介绍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谈桑园间作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相顺 《蚕桑通报》1996,27(4):49-49
谈桑园间作的基本原则江苏省东台市蚕桑站严相顺蚕桑生产素以投产快、经济效益高成为重要的副业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致富门路和多种经营项目日益增多,蚕桑生产的效益优势正在下降,努力增产蚕茧,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发展蚕桑生产的新...  相似文献   

11.
1 模式简况 蚕桑畜禽复合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一定规模的桑园开展养蚕、养鸡、养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桑园产出效益的一种农作模式.目前湖州练市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一个6.67 hm2果桑种植与桑苗繁育的示范基地,在基地区域建造了羊舍1幢共10间200 m2,大蚕室兼鸡舍1幢共150 m2.初步形成了养蚕、养羊、养鸡和桑果采摘、桑苗繁育的种养模式.通过桑叶养蚕喂羊、畜粪肥桑、鸡舍蚕房套用,形成一条生物链,实现桑园资源生态循环零排放.循环模式见图1.  相似文献   

12.
陈贺  史慧英  王莉宁 《四川蚕业》2006,34(4):43-43,46
桑园间作有效利用了桑树和间作物之间的生长特性,充分提高了桑园复种指数,增加了桑园综合效益,对于蚕桑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山东宁阳地区经验,打破传统的桑园一股冬季间作露地菜的模式,于夏伐前在桑园内间作黄瓜,主要用于培育黄瓜种子,取得了初步成功。1方法1  相似文献   

13.
桐乡桑园间作历史悠久,全县33个乡中有30个乡实行桑园间作,间作桑园和间作农户分别占桑园总面积和总农户的54.11%和80%以上.经营水平中等的间作桑园亩产茧58.87公斤,间作物产值占桑园总产值的36—49%;经营水平高的间作桑园亩产茧超过175公斤,间作物产值约占桑园总产值的25%.间作增加了蚕农收入,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发展,1986年全县桑蚕茧产量超过15000吨,跃居全省之首.本文对桐乡桑园间作规模、历史、模式、经济效益和技术经验等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我县桑园建设历史较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蚕桑生产的桑树基础主要是四边桑,八十年代中期四川提出四边桑、小桑园、间作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各地才陆续发展小桑园或间作桑园,但主要分布在部分地区的少数农户,桑园面积总量不大,没有占据蚕桑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对桑园的建设关注不多,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了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培育,规模化、  相似文献   

15.
为最大限度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提高养蚕大棚及蚕室的综合利用率,增加蚕农经济效益,增强蚕桑生产的竞争力,我们在桑园休闲期即夏伐后的桑园漏光期和冬季桑树光条期,进行了桑田间作牧草,然后用牧草在养蚕空档期利用大棚及蚕室饲养肉鹅。从2005年开始,经过多次试验,我们设计了一套桑草间作、蚕鹅套养的复合模式,增产增收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6.
“桑-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间作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四川蚕业》2012,40(3):34-35
<正>广元市过去曾是四川优质茧出口产地,自然条件宜桑宜蚕,随着社会的发展,桑园仅仅单纯的栽桑养蚕已没有竟争力,必须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综合效益,我市旺苍县汶水蚕桑生产示范园区开展桑园间作,摸索总结出了桑园间作芥菜(青菜头、菜头)-魔芋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 桑园间作绿肥,是解决桑园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1978年我县桑园间作绿肥(紫云英等)20256亩,占桑地总面积的40%,1979年间作绿肥18852亩。但近几年来,桑园作绿肥数量则有明显下降。1982年下降为14185亩,1984年只有3750亩,只有78年的18.5%,这将使蚕桑生产的发展带来潜在的成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间作绿肥也要讲究经济效益。不但要增肥,也要能增收。为此,我们选择了“134”早熟豌豆为试验材料,在桑园试种。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改变目前大部分地区桑园单一经营状态,利用桑树夏伐后一二个月桑园空闲时期和冬季桑树休眠期进行桑园间作,可以合理利用桑园生态资源,大幅度增加蚕农收入,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巩固和发展。桑固间作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也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黔江区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蚕桑产业,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全产业链条不长,难形成产业内循环,产业不能持续发展。提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包括:提高养蚕效益,推广桑园间作模式,促进蚕桑资源高效开发,生产高品位生丝,实现桑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高桑园间作效益的组织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安县西场镇是全县蚕桑生产重点镇之一,全镇现有桑园面积14246亩,近1万农户栽桑养蚕,近年来全镇蚕茧收超4000万元,该项是全镇农业生产中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发挥蚕桑产业优势,2002年至2006年,镇政府号召广大蚕农在秋末冬初于桑园内间作青豌豆、榨菜等蔬菜,4年累计推广面积45000亩,间作物总收益达3800多万元,年平均亩收入840元,约占蚕茧收益的25%,有效地提高了桑园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