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皋卢茶是我国茶叶古文献中的一大疑案,似茶非茶,古人没有说清,今人也有讹释。本文运用文献考核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实物与文献相印证的方法,使皋卢茶之谜基本揭开。  相似文献   

2.
皋芦考释     
皋芦(又称瓜芦),这个词义经过二千多年来的考述,它的含意如何,纷纷不一,至今还未得到真正解决,有的认为皋芦是指茶树,有的认为不是茶树,有的认为是可作茶饮的另一种植物。特别近年来,一些所谓茶专家的论证,认为皋芦种是云南大叶种的原种,云南西双版纳是茶的原产地。后来他们看了童启庆的论文后又写出《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一文,又说:“皋芦种是茶树原种,引起日本学者特别兴趣”,等语。而实际使日本学者都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3.
皋芦考释     
皋芦(又称瓜芦),这个词义经过二千多年来的考述,它的含义如何,纷纷不一,至今还未得到真正解决,有的认为皋芦是指茶树,有的认为不是茶树,有的认为是可作茶饮的另一种植物。特别近年来,一些所谓茶专家的论证,认为皋芦种是云南大叶种的原种,云南西双版纳是茶的原产地。后来他们看了童启庆的论文后又写出《日本皋芦种似安溪佛手种》一文,又说:“皋芦种是茶树原种,引起日本学者特别兴趣”等语。而实际使日本学者都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雒田“问题的研究学界已卓见颇多,既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聚讼已久的学术话题.关于“雒田”的研究有农田型态说、土地制度说、耕种方式说,还有少数学者持有民族称谓说,可谓众说纷纭.学者分别从历史学、民族学、农业学、语言学、人类学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笔者个人认为将其归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文化条件下的农田说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云贵高原东南部,地势崎岖,交通阻塞,在明代以前,这里仍然是一块语言不同,不知礼仪的蛮荒之地,这就是黔东南苗疆。这里主要是世居的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几乎没有汉族人深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农作物品种单一,耕地面积狭小,耕作技术水平低下,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低。自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雍正以来,朝廷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统治,首先,鄂尔泰、张广泗等以武力征服,设置新疆六厅,接着大规模推行军屯、商屯制度,使中原地区大批的汉族人口以军屯、商屯的形式在这里定居下来。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及其对农业文明的传播,黔东南苗疆的农业耕地空前扩大,铁制农具普遍推广,灌溉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农作物新品种大量引进,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可以说:军屯、商屯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禹轮在民国时期以“木薯县长”闻名。他出身农家,青年时负笈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历任中学校长、国民党党务干事、县长、农林处长等职。他担任丰顺县长期间,因推广种植木薯成绩卓著,得“木薯县长”之称。刘禹轮一生撰有文章40余篇,主题大致可按其年龄阶段划分。求学及早期工作时期,他文风犀利、激进,乐于针砭时弊;主政丰顺及省农林处时期,其文章多是对地方或部门建设发展提供建议及经验;在台湾任教及退休后,他的文章以回顾往事、总结人生历程为主。整理其生平经历和著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人其事,知悉其一生致力于木薯推广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保健饮料皋茶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皋茶氨基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见的18种氨基酸中,除了色氨酸在酸性环境下遭到破坏,其余的17种氨基酸都存在检测图谱中.游离氨基酸中总氨基酸含量为0.8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约为0.15%,含量最低的是半胱氨酸,约为0.004%;蛋白质水解氨基酸中总氨基酸含量为11.6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谷氨酸,约为1.75%,含量最低的是苯丙氨酸,约为0.03%.  相似文献   

8.
茯苓考述     
茯苓是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也是重要的中药材,素有除湿“圣药”、中药“八珍”之一的美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茯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许多有关茯苓的动人诗篇,仍传颂至今。“碧松根下茯苓多”“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说明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就知道了采用茯苓。茯苓释名很多,古有茯兔(《神农本草经》)、茯神(陶弘景:《名医别录》)、松腴、不死面(明·刘国翰:《记事珠》)、伏灵(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解释:“茯苓,史记龟策传作茯灵、盖松  相似文献   

9.
冥婚考述     
综合历代文献记载冥婚的材料,并借鉴前人研究冥婚的成果,从而构勒出冥婚在历史上起源、发展、变化的大概轮廓,同时论述其发展、流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木耳考述     
木耳,食用和药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被人们誉为“素中之荤”的木耳,作为家常烹饪上的佳馔,尤为人民所熟悉和喜爱。朽木生菌古时,木耳释名颇多,有檽(耳的异体字)(《神农本草经》)、木檽(《证类本草》)、木菌、木蛾、木(土从)(《本草纲目》)、树鸡(《韩昌黎集》)。“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以软湿者佳也。曰鸡曰棕,因味似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犹也,亦象形也”(《本草纲目》)。远在公元六世纪三十年,后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公元528—549年)这部古农学专著中,就介绍  相似文献   

11.
贵州皋芦茶资源调查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经过近4年的调查和鉴定,在贵州采集到大叶冬青(IlexlatifoliaThumb)苦丁茶-皋芦茶标本,为贵州苦丁茶一新种,填补了贵州冬青科(Aqiflilceae)植物一空缺,实地调查了皋芦茶的植物学特征,典型植株综合性状及适生条件,该资源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2.
赏牡丹在唐代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游赏活动。由于唐代社会开放、种植条件完备,牡丹得到大范围栽种,从皇室、士族到普通百姓,各阶层的人们纷纷钟情于此花卉,造就了适合不同人群的游赏方式,如都市游宴、郊游踏青、节庆事项等。游赏牡丹逐渐形成一种风俗,对唐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蜀汉经学主要受到两汉巴蜀经学和荆州学派的影响,异于郑学而义合王学,兼顾今古文经,多图谶之学,通经用世。蜀汉经学家向朗、尹默、李仁及其子李撰皆受学荆州学派领袖宋衷、司马徽,颇得荆州学派真传。受巴蜀经学的扬雄拟经和杨谯谶纬学影响,王长文有拟经之作,谯周集谶纬学大成。蜀汉经学是三国时期经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规模稍逊曹魏,然而成就斐然,独具特色,对蜀学与曹魏、东吴、西晋三朝经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林木的种植,防护林木的种植,庭院、园林、寺院树木的种植,林资源的破坏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金代的植树情况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5.
苏天爵是元朝中后期的一位汉族名臣。他位居高位,一生在宦业、学术、事功等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这与其一生师承和交友有密切关联,而这也恰是蒙元政权下汉人士大夫群体的活动特点。对其师承关系的总结对于元史的研究有一定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6.
皋泄香柚[Citrus grandis(L.)Osbeck]是舟山海岛地区特色果品,总结舟山皋泄香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灾害防御、采收包装等内容,以期为舟山皋泄香柚的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殷玉娴 《农业考古》2007,(5):195-196,199
陆羽为唐代著名的文人及茶人,著有《茶经》二卷,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专著,素有“茶仙”或“茶圣”的美誉。《新唐书》卷一九六有传,另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有陆羽所作的《陆文学自传》。由于他生平的神秘色彩以及在茶道上的知名度,去世不久,便在元和、长庆年间被民间尊奉为神。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可见陆羽的影…  相似文献   

18.
骐骥院是北宋初年马政的管理机构,在其领导下,北宋太祖、太宗时期陆陆续续建立了30余所马监,为宋初完成国家统一作出了一定贡献。宋真宗咸平三年,群牧司建立后剥夺了其管理马政的职能,但骐骥院仍然存在,主要负责马匹的饲养、调习、烙印以及为王公大臣挑选马匹等事宜。骐骥院为北宋马政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木瓜已为人们广泛利用,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十分突出。关于木瓜的栽培、分布、利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古代已有大量古籍史料予以记载。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之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对木瓜的起源、栽培技术、古代分布以及利用价值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作了略微阐释。  相似文献   

20.
荔枝被誉为"果中皇后",是原产我国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宋代四川荔枝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地带,它以优良的品质位列全国次席,仅比福建为下.四川荔枝佳品众多,多获时人赞誉,堪称实至名归.此外,四川荔枝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时人休闲娱乐媒介、有助边疆开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