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明确陕西烟田蚜茧蜂的优势种群,在烟叶生长期内,在安康、商洛、汉中、宝鸡、延安等5大烟区采取定点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采集成蜂和僵蚜后,将所得的蚜茧蜂制作成玻片标本进行筛选鉴定,以明确陕西烟田蚜茧蜂的种类及比例。根据种群的个体数量,统计研究样区各种寄生蜂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大于10%为优势种。结果表明:烟蚜茧蜂与燕麦蚜茧蜂是陕西烟田蚜茧蜂的优势种群,烟蚜茧蜂成蜂数量在6月5~9号达到最大值,其优势种燕麦蚜茧蜂成蜂数量达最高峰的时间比烟蚜茧蜂提前10d左右,即在5月底即可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桃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蚜茧蜂控制工厂化蔬菜挑蚜,进行了放蜂量、放蜂时期、放蜂次数以及控蚜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烟蚜茧蜂控制温室桃蚜放蜂量(蜂蚜比)在桃蚜发生初期以1:200为宜,连续多次放蜂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温室黄瓜桃蚜发生初期,每隔5d释放1次,连续7次释放烟蚜茧蜂,有效控制期可达50d。  相似文献   

3.
西宁地区麦油田蚜虫蚜茧蜂田间寄生率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西宁地区麦、油田内蚜虫蚜茧蜂的寄生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麦田蚜茧寄生率在5.66%~8.39%之间,油菜田蚜茧蜂寄生率在7.83%~21.19%,油菜田蚜茧蜂的田间寄生率明显高于麦田蚜茧蜂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4.
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是蔬菜蚜虫的重要天敌。为了明确菜蚜茧蜂对我国常见4种蔬菜蚜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甘蓝蚜、豌豆蚜和蚕豆蚜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菜蚜茧蜂对萝卜蚜和甘蓝蚜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放蜂后21 d,其寄生率多在20%以上;对豌豆蚜的寄生作用较弱,放蜂后21 d,寄生率最高不超过10%;对蚕豆蚜寄生率最低,多在1%左右,只有极少数蚜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线虫(EPN)作为一类有潜力的生物防治物质,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实验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外源添加 EPN(Steinernema carpocapsae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探究了 EPN 对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地上部烟蚜(Myzus persicae)及烟蚜-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关系等多重营养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人工去除烟蚜条件下,施加昆虫病原线虫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P<0.05);在有烟蚜的条件下,S. carpocapsae 添加处理能显著降低烟草根中根结线虫的卵粒数或者卵粒指数(P<0.05);(2)无论 EPN 添加与否,烟蚜种群生长曲线均很好地符合 Logistic 增长模型,达到平台期的时间为 5~6 d;对照组、S. carpocapsae 虫尸剂添加和 H. bacteriophora 虫尸剂添加这 3 种条件下,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 89.6、99.8 头·株-1 和 76.6 头·株-1,而与之对应的烟草地上部干重分别为 0.996、3.258 g·株-1 和 1.643 g·株-1,这一结果表明 EPN 添加降低了单位质量烟草叶片上烟蚜的环境容纳量;(3)蚜茧蜂投放早期(2、4、6 d),投放 EPN 处理组间的僵蚜数目差异显著(P<0.05),S. Carpocapsae 虫尸剂处理组显著低于 H. bacteriophora 虫尸剂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EPN 添加可影响烟草地下部根结线虫的繁殖,也可通过“bottom-up”途径影响烟草叶面烟蚜的种群增长以及蚜茧蜂的寄生行为,且这些影响效果与 EPN 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6.
蚜虫有多种天敌,利用天敌防治蚜虫是十分重要的生防方法,而蚜茧蜂是蚜虫天敌中分布最广、应用价值最高的天敌。烟蚜茧蜂作为蚜茧蜂的优势种群,是防治蚜虫的有力手段。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在多种作物上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烟蚜茧蜂寄生蚜虫的种类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蚜茧蜂最喜桃蚜(烟蚜),对萝卜蚜、麦长管蚜和甘蓝蚜均寄生,也寄生大豆蚜和棉蚜。因此,烟蚜茧蜂不仅在烟草作物上是非常好的生物防治手段,在甘蓝、小麦、萝卜、棉花等非烟类作物上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河南麦田蚜茧蜂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6年,对河南各小麦产区的蚜茧蜂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现7种蚜茧蜂,其中以烟蚜茧蜂和燕麦蚜茧蜂发生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在麦田,蚜茧蜂主要寄生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的2—3龄若虫,麦长管蚜的被寄生率最高,占总寄生量的79%。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表明,蜂羽化后半小时即可交尾,盛期在早上6—8点半和下午5—7点,产卵盛期在早上8—10点和下午4—6点。一头雌蜂可连续寄生3—5头蚜虫,多者达18头。每头蚜虫只被蜂产卵一次,发育成僵蚜后只出一头蜂,凡是出多头蜂者均为重寄生蜂,蚜茧蜂有产雄孤雌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蚜茧蜂科的孔蚜茧蜂Fovephedrus新属和该属分布于中国的6个种。其中长鞘蚜茧蜂Fovephedrus longus,皱蚜茧蜂F.rugosus,辐脊蚜茧蜂F.radiatus和横脊蚜茧蜂F.tratzsversus等4种为新种。钝鞘蚜茧蜂F.palaestinensis(Mackauer)系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该属全世界的6个种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照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为发掘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玉米蚜的潜力,建立玉米蚜生态区域联防联控体系,以玉米田自然发生玉米蚜为防控对象,在玉米田中释放烟蚜茧蜂。调查分析释放烟蚜茧蜂、烟蚜茧蜂配合农药使用及化学防治烟蚜茧蜂对玉米蚜口减退率、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1(释放2次烟蚜茧蜂)玉米亩产量为718.6 kg,处理2(1次化学防治及释放2次烟蚜茧蜂)玉米亩产量为725.3 kg,处理3(常规化学防治)玉米亩产量为698.6 kg。玉米蚜防治效果依次为处理2>处理1>处理3,利用烟蚜茧蜂可有效防治玉米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烟蚜的发生特点及对烤烟造成的危害、烟蚜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烟蚜的原理,总结了目前烟蚜茧蜂在烤烟上的应用,指出了目前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烟蚜茧蜂在大棚内的繁育数量及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育苗大棚内栽培烟株繁殖烟蚜茧蜂,研究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烟蚜茧蜂繁殖数量及释放到烟田的防治效果.[结果]蚜虫的繁殖速率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以空气相对湿度为70%处理效果最优,处理第30天蚜虫数量达到14 616.7头/株;接种烟蚜茧蜂后,烟蚜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接种烟蚜茧蜂15 d后达到峰值,以空气相对湿度为70%处理烟蚜数量最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接种烟蚜茧蜂后,僵蚜逐渐增多,以空气相对湿度为70%处理最优,在25 d后僵蚜数量达到11 231.7头/株;各处理在放蜂12 d后防效最佳,但各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结论]为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的规模化繁蜂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漂浮苗和成株期2个不同生育期烟草对繁蚜量、烟蚜茧蜂繁蜂量以及繁蜂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成株繁蜂法60 d内烟蚜茧蜂繁蜂量达4560头/株,生产成本为2674.21头僵蚜/元,实际生产成本1500头烟蚜茧蜂/元;漂浮苗繁蜂法40 d内烟蚜茧蜂繁蜂量为143.15头/株,生产成本为1968.09头僵蚜/元,实际生产成本1000头烟蚜茧蜂/元.结论:成株繁蜂法繁蜂量高、成本低,而漂浮苗繁蜂法繁育周期短.  相似文献   

14.
陈杰  龙胜贤  肖慈平  黄清忠  杨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931-10932,10955
介绍了烟蚜发生及危害特点、烟蚜茧蜂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烟蚜机制,并提出了在烟草农业中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更好地为吉林省优质烟叶生产服务,并逐步的向大农业进行推广,以玉溪市烟草公司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为基础,吉林省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项目组经过3a(2014-2016)的努力,总结出一整套适宜吉林省冬季寒冷地区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涉及繁蜂设施、具体繁蜂操作(冬季蚜种、蜂种的保育,一级种蚜、种蜂的扩繁,烟蚜及烟蚜茧蜂的大量繁育)、放蜂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对不同龄期烟蚜(Myzus persicae)寄生的偏好,观察了烟蚜茧蜂对不同龄期烟蚜的寄生选择行为和不同龄期烟蚜被寄生后的子代烟蚜茧蜂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烟蚜茧蜂成功寄生4龄烟蚜和成蚜需要的寄生次数分别是1、2、3龄烟蚜的4.15、2.33、1.46倍和3.77、2.12、1.33倍,成功寄生3龄烟蚜需要的寄生次数分别是1、2龄烟蚜的2.83、1.59倍,低龄期烟蚜(1龄和2龄)更容易被寄生,寄生高龄烟蚜(3、4龄烟蚜和成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外,烟蚜茧蜂选择给予1、2、3、4龄烟蚜和成蚜的寄生次数占比分别为6.69%、12.21%、26.29%、33.47%和21.21%,其对高龄期烟蚜的寄生次数比例超过80%,说明烟蚜茧蜂更偏好于选择寄生高龄烟蚜。烟蚜龄期不影响子代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寿命和性比,但1龄烟蚜繁育的子代雌蜂体型显著小于3、4龄和成蚜,2、3龄烟蚜繁育的僵蚜羽化率(分别为89.17%和91.14%)比1、4龄和成蚜繁育的僵蚜羽化率(分别为77.78%、87.56%和81.85%)高,相对而言,中间龄期烟蚜(2、3、4龄)更利于子代烟蚜茧蜂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大棚释放不同比例的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4∶0、3∶1、2∶2、1∶3、0∶4),防治不同数量烟蚜种群(蚜情指数为0~5级。结果表明:蚜情指数为0~3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3:1的比例释放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烟蚜的效果,防治效果达81.13%。蚜情指数达到4~5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1:1的比例释放时,控制效果高于比其他对照组,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hod for mass rearing of Aphidius gifuensis, a dominant endoparasitoid of Myzus persicae on tobacco in Southwest China. [Method] The tobacco cultivar Honghuadajinyuan(Nicotiana tabacum) was used as the host plant and M. persicae was the host insect. In a greenhouse, tobacco seedlings were reared in plastic trays. The seedlings at three-true-leaf stage were inoculated with two to three aphids per plant using aphid source with a parasitism rate of 47% ±3.9%. [Result] By this inoculation method, the aphids and parasites were simultaneously inoculated on host plants. After approximately 25 d of rearing, we were able to produce 82.5±5.17 aphid mummies per tobacco seedling. A total of 445 500 aphid mummies were produced in one greenhouse(36 rearing trays per greenhouse) during an approximately 50-day rearing period. The emergence rate was 93.4% ±2.76%, and 54% of the mummies were females. [Conclusion] The demonstrated technological feasibility of using tobacco seedlings for the mass rearing of A. gifuensis increases the potential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M. persicae.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烟蚜及其天敌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烟蚜及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存在一定差异.1和5日龄烟蚜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90和-23.54℃.低龄烟蚜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高龄烟蚜.被寄生后4 d内,烟蚜过冷却点从-23.70℃上升到-22.57℃,但被寄生后第5天烟蚜的过冷却点(-23.09℃)有所回落.被寄生烟蚜的过冷却点较未被寄生烟蚜高.僵化3 d内僵蚜的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烟蚜茧蜂雌、雄蜂的过冷却点也不存在显著差异.1日龄僵蚜和烟蚜茧蜂雌成蜂的过冷却点分别为-23.52和-21.05℃.因此,僵蚜的过冷却点较低,是进行冷藏的合适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从组织保障、技术操作、推广应用3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洛阳地区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体系,为该项技术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