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2.
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是指早稻和连作晚稻都采用抛秧栽培、都实行机耕机收的一项水稻生产新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抛秧秧龄都以20 d以下为宜;每667 m2抛秧播种量早稻以4.0~4.5 kg为宜,晚稻以5.0 kg为宜;适当早抛有利于早发,提高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15.7%,晚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7.7%左右。  相似文献   

3.
以"育秧绿"水稻苗床调理剂培育适宜机插的健壮秧苗为前提,设置2组试验,一是在相同密度和移栽时间下设置不同秧龄,二是在相同施肥量下设置不同基蘖肥中氮肥配比,来研究秧龄和调整前期基蘖肥的投入对机插稻缓苗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秧龄有利于促进水稻分蘖,秧龄越长,高峰苗越高,但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各处理的有效茎蘖数差距不大;在产量方面,30 d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综合性状表现最佳。在相同施肥总量且磷酸二铵均为10.0 kg/667 m2的条件下,基肥尿素10 kg/667 m2+分蘖肥尿素25 kg/667 m2较基肥尿素5 kg/667 m2+分蘖肥尿素30 kg/667 m2能显著增加分蘖,并能保持有效分蘖的优势;从产量来看,穗数是提高产量最主要的途径,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探讨条播方式下,播种量对水稻生育期与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播种量,水稻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均有所提前;播种量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P0.05);在15 kg/667 m2播种量下,水稻千粒质量与产量最高。建议条播稻播种量控制在15 kg/667 m2以下,既节省生产成本,又利于水稻成熟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响水县旱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对济麦22不同播种量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旱茬小麦济麦22在适期内播种,不同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影响有差异但达不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 kg/667 m2播种量的小麦分蘖率强,分蘖成穗率高,实收产量均高于12.5、15和17.5 kg/667 m2播种量的产量。说明响水县旱茬小麦在适期内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0~12.5 kg/667 m2之间,并配套好相应的栽培措施,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7.
在每667 m2施用500 kg有机肥基础上,3 F(每667 m2 13 kg N,N:P2O5:K2O=1:0.93:2.41)、3 E(每667 m2 13 kg N,1:0.56:1.95)和3 G(每667 m2 13 kg N,1:0.74:2.01)处理组合的马铃薯总产量和合格薯产量显著高于9 A(每667 m2 19 kg N,1:0.47:1.47),但三者之间及其与其它化肥处理组合总产量和合格薯产量之间差异没有达到0.05的显著水平。3 G、3 E处理组合的平均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处理9 D(每667 m2 19 kg N,1:0.75:1.75)、9 B(每667 m2 19 kg N,1:1.17:2.17)、6 B(每667 m216 kg N,1:1.17:2.17)、9 C(每667 m2 19 kg N,1:0.70:2.65)、9 F(每667 m2 19 kg N,1:0.93:2.41)和9 A,但与其它化肥+有机肥处理组合的平均效益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每667 m213 kg氮肥处理中3 E处理组合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每667 m2 16 kg(处理6 F除外,每667 m2 16 kg N,1:0.93:2.41),和每667 m2 19 kg的施肥处理组合(P<0.05)。综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纯氮13 kg,N:P2O5:K2O=1:0.56:1.95是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方案,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和氮磷钾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优2186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进行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为50 g/盘和70 g/盘处理的秧苗素质明显好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在栽插时播种量为70 g/盘的缺丛率为13.67%,显著低于播种量50 g/盘的处理,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基本苗数显著增加,高峰苗数也显著增加,但有效穗数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和实际产量来看,播种量为70 g/盘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成穗率最高,分别为23.13万穗/667 m2、30.09 g和63.5%,实际产量达到865.67 kg/667 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在本试验中,杂交籼稻品种70 g/盘的处理,由于秧苗素质高、基本苗适宜、高峰苗较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也最高。因此,每盘70 g是机插稻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0.
垦育8号生育期160~170d,剑叶宽厚上举,穗实粒数120粒以上,结实率93%,千粒重26g左右,米质优良,产量600~750kg/667m2。栽培技术要点是旱育稀植,秧田播种量120~125kg/667m2,插秧规格30cm×15cm,施肥量较其他品种增加尿素15kg/667m2。注意N、P、K合理配合及病虫防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播量、移栽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盐粳21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播量可使盐粳218秧苗的干物重、充实度、带蘖率增加。处理A1B4的单产为604.4 kg/667 m2,比A3B6、A1B2、A2B3、A3B4、A1B3、A2B5、A2B4、A3B5处理分别增产了7.8%、7.0%、4.7%、3.2%、2.6%、2.2%、1.3%、1.3%,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颖花数、生物产量及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均较高。在播量100、200、300 g/m2前提下,对应移栽基本苗4.5万~5.5万/667 m2、5.5万~6.5万/667 m2、6.0万~7.0万/667 m2均可使盐粳218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淮稻9号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明确了淮稻9号在江苏里下河稻区获得稳定700 kg/667 m2以上产量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5~10日,肥床旱育栽插基本苗1.9万株/667 m2,行距以26.7㎝最佳,氮肥施用量20~22 kg/667 m2,水稻生育前期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比例为(5.5~6.0):(4.0~4.5)。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水稻苗期、初花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喷施不同种类的硼肥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还可改善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喷施硼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55.2~93.4 kg/667 m2,增产率12.4%~17.6%,其中产量最高的是速乐硼30 g/667 m2,实际产量达624.1 kg/667 m2,增产率17.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6.
高邮市开展武运粳24不同播栽期、播栽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4产量受播期和播栽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A1B1(5月22日播种,6月9日移栽)的处理产量为最高,达709.4kg/667 m2,主要因为总粒数与粒重的提高;对产量结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穗粒数与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水稻的营养需求设计了A、B、C 3种水稻全营养配方肥,设30 kg/667 m~2、40 kg/667 m~2和50 kg/667m~23种施肥水平,进行田间试验,以筛选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并且提高产量的配方肥,确定其适宜施肥量及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施用A肥能够促进水稻结实,提高实粒数,同时不增加秕谷数;施用B肥在促进株高、茎粗及有效分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施用C肥无明显优势。施肥量30 kg/667 m~2明显不足,施肥量50 kg/667 m~2的处理水稻长势最佳且产量较高。综合分析,以B肥总体效果最好,且施肥量以50 kg/667 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9.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