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转基因植物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了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介绍了有关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一些思考,对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共转化法及其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将问世,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倍受关注。共转化法作为一种简单可行的培育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以其操作简单和较高的共转化率,较好地解决了生物安全性的问题,而倍受青睐。综述了几种已获成功的共转化方法,并讨论了其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生物技术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很迅速,规模也不断扩大,有的转基因产品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本文主要综述基因技术在我国几种主要农作物棉花、水稻和小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及进展。  相似文献   

4.
黄志明 《福建热作科技》2002,27(4):35-37,39
20世纪末,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转基因植物大量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但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可能带来的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国际上引起广泛争论,甚至引起带有政治色彩的贸易战。本文简单论述这场争论的中心,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同时对这场争论的原因及采取对策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内表达有苏云金杆菌(Bt)杀虫晶体蛋白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将受到欧洲玉米螟虫体内抗性发展的威胁。处理和未处理的田块混合可延缓对杀虫剂抗性发展,但不处理躲避田块很可能遭受严重的破坏。策略之一就是利用玉米螟的偏爱性和移动性来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模拟显示,这种手段在混种地未处理区能延缓抗性发展并降低害虫损害。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技术在茶树育种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贞 《茶叶通讯》2001,(3):17-20
茶树是多年生异花授粉植物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有很多基因突变系可标记利用。由于常规育种技术的局限性 [1 ] :连锁性状遗传难以分开 ,劣质遗传性状随之带入 ;基因重组时 ,多基因性状难以集中在一个植物体中 ,不易被利用 ;有益突变频率低 ,识别和筛选十分困难 ;选育优良重组类型品种耗时长、工作量大 ;远缘杂交困难 ;还有田间操作受气候环境影响 ,花期不遇等等 ,均制约了资源的利用 ,使得选育的品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转基因育种是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并使之整合、表达和遗传 ,修饰原有植物遗传物质、改造不良的园艺性状 ,培育新…  相似文献   

7.
《江西棉花》2005,27(1):F002-F002
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中心等3家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共同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即用水稻本身含有的基因来选择转基因植物。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PCR检测引物筛选方法。以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为材料,设计了5对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扩增产物的Ct值、引物与模板的结合效率、PCR产物的溶解曲线方面进行分析,证明RRS2引物对是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最佳品系特异性检测引物。  相似文献   

9.
水稻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水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转基因水稻的选育。本文着重介绍了水稻转基因方法及利用转基因技术选育的转基因水稻。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植物生物技术与热带牧草品种改良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香蕉植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遗传转化技术获得的转基因香蕉植株和对照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和对照植株对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种群均没有影响.土壤微生物在BIOLOG GN微平板上的ELISA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香蕉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变化曲线和对照AWCD的变化曲线接近吻合.进一步对72 h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5种指数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种指数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香蕉植株和对照植株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N端缺失拟南芥CGS基因(D-AtCGS)的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和抗血清制备,并利用获得的抗血清对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北京分心中心获得的组成型表达、种子特异性表达的D-AtCGS转基因大豆及转全长AtCGS( F-AtCGS)和D-A TCGS的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进行了Western blot检...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园林植物的分类、栽培技术与养护方法,以及环境因素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园林植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新余市建设国家园林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获得转基因植株是植物基因工程的基础,但是由于转化效率较低,在转基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一个有效筛选细胞和组织的手段,于是选择标记基因被广泛应用.然而,选择标记基因的使用,存在生物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隐患.因此,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稳定的大豆转化体系,是改善大豆产量、品质、抗逆能力,培育新型大豆品种的保障.该文综述了新型标记基因在...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个体或组织水平、DNA水平、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概述了检测转基因植株的各种方法及应用情况,并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6.
转抗菌肽B基因和bar基因籼稻植株的再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运用基因枪法将含有bar基因和cecropin B基因的质粒pCB1导入籼稻品种特青的幼胚细胞,筛选后得到3株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转化当代植株表现出对Basta很强的抗性,同时也增强了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性状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大豆需求量的逐年增加,培育超高产、优质、高抗性品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基因工程方法的应用为作物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整合到作物基因组中,培育转基因植株,可以准确的、有目的对作物的农艺性状进行定向改良。近年来,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为转基因技术提供了新的指导。本文着重讲述了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新方向,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性状(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逆、品质性状等)改良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大豆转基因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转基因水稻研究及其向产业化的发展,检测转基因水稻中存在的外源蛋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阐述了目前检测转基因水稻外源蛋白(EPTR)采用的技术手段,并列举了一些可能用于EPTR检测的潜在蛋白检测技术,初步分析了EPTR检测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预测了EPTR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3,27(1-2):279-301
Abstract

Invasive plant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21st century, cause an estimated $35 billion loss per year to the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More than 50% of all invasive plant species and 85% of invasive woody plant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originally for ornamental and landscape use. Because many non-native ornamentals ar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and widely utilized for various purposes, completely banning their use and prohibiting their import are unpractical solutions. On the other hand, currently used methods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non-native plants are ineffective, expensive, or environmentally problematic.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and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ay enable us to create sterile cultivars of these non-native ornamental crops of high commercial value. The use of sterile cultivars should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undesirable spread of some non-native invasive plants into natur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