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审优质小麦新品种舜麦1718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舜麦1718是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粮作室利用一父多母/一母多父(32S/Gabo)混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山西省南部中熟水地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7003;2009年通过山西省中部中熟水地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09013;2011年通过河南省引种,审定编号:豫引麦2011002;2011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冬麦区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9。  相似文献   

2.
品种来源由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用山前麦作母本,长治620作父本,于1982年杂交选育而成。原名“长治6406”,1987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定,定名为“晋麦24号”。特征特性芽鞘白色,幼苗半直立,分蘖中等。株高90厘米左右,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穗大粒多,每穗着粒30粒以上。粒  相似文献   

3.
正1播前准备1.1品种选择选用经山西省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当地试验、示范,适应晋南中熟冬麦区生产条件下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品种应具有增产潜力大、抗病、抗寒、抗干热风的能力。高产田可选用:良星99、济麦22、临汾8050、舜麦1718、山农20等品种,中产田可选用临旱6号、烟农19、鑫麦296等品种。  相似文献   

4.
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临旱51241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育种室以晋麦33号为母本,临丰9271为父本,于1995年杂交,经系谱选育而成。该品种分别于2006年8月、9月通过山西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定名为晋麦79号,审定编号:晋审麦2006004、国审麦2006025。2品种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西峰20早1~3天。幼苗半匍匐,苗期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株高70cm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黄淮冬麦区育成品种‘舜麦1718’和北方冬麦区育成品种‘中麦175’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生育表现,采用田间试验,采取不同生育时期采样调查的方法,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研究2个品种在返青、起身、拔节、孕穗、抽穗等5个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以及收获后的产量性状及籽粒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中麦175’和‘舜麦1718’都有在晋中晚熟冬麦区推广应用的潜力。具体来讲,‘中麦175’产量水平较高,‘舜麦1718’产量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舜麦1718’的抗晚霜冻害能力较强,籽粒品质更好,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但株型矮小,在生产上应注意重施拔节水肥以促进茎节伸长生长,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后期籽粒充实度。研究为充分挖掘山西小麦优良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麦605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4.2万穗,穗粒数33.2粒,千粒重42.5 g。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7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0.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6.2%。氮利用效率指数(NUI)为1.75,属氮高效品种。田间白粉病、叶锈病自然发病较轻,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  相似文献   

7.
运麦14观74是利用Ayc13145为母本,08-1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历经9年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半冬性,抗穗发芽,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也是类病变突变体材料。2018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80004)。  相似文献   

8.
太春3473是山西省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倍体硬粒小麦温光敏不育系DT94-1与六倍体普通小麦10686远缘杂交培育的高产中筋小麦新品种,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4005号)。该品种主要特点为中矮秆、耐密抗倒、高产稳产、抗病抗逆性较好。一般穗数40万~45万/667 m~2,穗粒数36粒,千粒重38~40 g,适宜中高水肥地种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不仅填补了山西省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空白,在开展种间、亚种间两系法杂种优势研究的同时,其后代根据结实率及温光反应情况也可选育出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达到资源创新、杂优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王纶 《中国种业》2013,(7):90-90
针对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区黍稷生产中优良品种短缺的现状,急需选育出抗旱性强、适应性广、抗落粒性强、抗倒性和适口性好、制米品质优良的黍稷新品种,使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由山西省农科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对从众多黍稷种质资源中筛选出的国家优异种质软黍,以等离子6×1016Ar+/cm2剂量诱变处理后,对穗大、粒大、抗逆性强的变异株进行逐年穗行圃选择,从中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品系参加山西省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2010年通过田间鉴定,2011年5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晋审黍(认)2011002,并正式命名为品黍2号。  相似文献   

10.
抗赤霉病新品种宁麦资119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江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2018年12月1日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麦20180002)。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抗赤霉病(严重度1.05-1.26)。经2019年-2021年生产示范推广,综合表现抗病性强,分蘖性好,高产稳产,抗倒性好,适合江苏淮南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济麦 4075 是以山农 22 为母本,以含有长穗偃麦草血缘的 Ag073 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常规系谱法选育出的高产小麦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2021 年通过山西省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 20210003;2022 年通过山东省引种备案。2019-2020 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每 667m2 平均产量 555.1kg,比对照济麦 22 增产 5.5% ;2020-2021 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 568.0kg 和 543.0kg,分别较对照济麦 22 平均增产 7.0% 和 8.8% ;2022 年实打验收结果折合产量821.92kg。抗病性鉴定显示,济麦 4075 高抗小麦黄花叶病毒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以及对今后选种的启示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原名临汾51379,系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用临5610×陕7587—5选育而成。1990年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全审定,定名为晋麦30号。一、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葡伏,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株高80~87厘米,旗叶肥厚宽大。穗型不很整齐,穗大,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石蜡质。穗粒数38.4粒,千粒重40克左右。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高。抗寒性中等,抗青干、抗倒力强,抗锈能力较好。在  相似文献   

13.
<正>(上接第8期第50页)7.13丰优9897.1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13。7.13.2选育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7.13.3品种来源:丰7A×989。7.1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4天。株型适中,株高127.0 cm,抗倒性一般。亩有效穗数15.6万穗,穗长25.4 cm,每穗总粒数199.4粒,结实率79.5%,千粒重27.1 g。抗性:稻瘟病  相似文献   

14.
太1305是旱地小麦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66)。太1305穗粒数多、粒重高、熟相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具有较好的抗旱性、抗病性和适应性,抗倒性好,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按照双亲性状互补共增的原则,2012 年用矮秆抗倒、综合抗性好、成熟落黄好的多穗型材料郑麦768 作母本,以粒大、耐高温的大穗型材料新麦7071 为父本,采用单穗- 穗行- 穗系循环法,选育出隆跃99。该品种具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综合抗性优、高产稳产等优点,2023 年通过安徽省审定,适宜沿淮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姬虎太 《小麦研究》2009,30(2):29-29
临优7287是以济935031为母本,临优145为父本选育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于2009年9月通过山西省审定。该品种冬性,幼苗半直立,苗色深绿,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耳紫色,旗叶较窄,中长,挺直;株高75~85厘米,抗倒性好;抽穗后茎、叶、穗蜡质较重;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产量结构好,亩成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8-42克。  相似文献   

17.
天麦119是河南天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高产小麦新品种,2019年4月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190030)。天麦119具有高产、稳产、抗倒等特点,品种籽粒外观良好,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适宜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小麦主产区早中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陕麦159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麦15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采用远缘杂交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8年3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陕审麦2008007号。2007年获品种权保护。1陕麦159的特性陕麦159是以八倍体小偃麦小偃693的衍生系89605与小偃597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同时抗病性好,适应性广。1.1综合农艺性状好陕麦159属半冬性,中早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幼苗生长健壮,分蘖力强。抗冬冻,耐春寒,耐旱,耐高温,抗干热风,成穗率高。株高80cm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挺,茎秆粗壮,抗倒伏。穗长方形,长芒,穗长8cm,小穗排列紧密,顶端结实性好。穗粒数3……  相似文献   

19.
晋蓖麻1号     
晋蓖麻1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塔穗蓖麻群体中连续系选而成。1991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经3年省、区试27点(次)平均亩产126.7公斤,居第一位。抗旱、抗病性较强,适应各  相似文献   

20.
嘉优中科2号是以粳型三系不育系嘉81A与籼型恢复系中科嘉恢1293组配的强优势、长粒优质三系BT型杂交组合,201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全生育期127.7d,株高117.5cm,有效穗数219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10.9粒,实粒数173.0粒,结实率82.0%,千粒重28.4g。苗期早发性好,叶色淡绿,叶秆清秀,灌浆速度快,谷粒金黄色,茎秆韧性好、抗倒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