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小麦的气候因子、土壤因子、栽培条件对小麦品质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还论述了提高小麦子粒蛋白质的途径,为小麦的育种工作及其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肥水条件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栽培环境明显地影响小麦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氮肥的增进效应最大.过量施用磷肥会降低蛋白质含量,但与氮肥保持适当的比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灌水与磷肥的作用相似.抗旱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协调栽培环境可实现高产优质的统一.本文提供了氮、磷、水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定量效应和品种反应的差异,以及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为组装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国平  王中琪 《种子》1992,9(3):28-30,38
研究了几种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降低种植密度,增加生育后期的氮肥用量,以及喷施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PGR),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播种期的影响很大,春播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千粒重明显降低,适当调整播期,可望提高蛋白质含量。本文就栽培措施影响蛋白质的生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3个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起垄栽培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垄栽培可以提高灌浆初期小麦旗叶及子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灌浆后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但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起垄栽培可以显著提高藁麦8901和郑麦975子粒蛋白质含量,而对弱筋品种豫麦50号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伴生栽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伴生栽培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合理开发利用伴生栽培小麦的优异性状,以6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和6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对伴生栽培小麦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伴生栽培小麦收获指数平均值为0.3823,普通栽培小麦比其高了28.0%,两者差异极显著;伴生栽培小麦单株穗数比普通栽培小麦多6.0穗,多出幅度为50.5%,两者差异极显著,千粒重平均值为26.38 g,普通栽培小麦是伴生栽培小麦的1.68倍,差异极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6个伴生栽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53%、湿面筋含量平均值为37.00%、沉降值的平均值为30.72%,均高于普通栽培小麦,差异极显著,水分为12.82%,小于普通栽培小麦,与普通栽培小麦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运用合理覆盖栽培方式。可以减少地面蒸发。有效利用降雨: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可提高1.4~2.3个百分点。增加幅度为11.97%~13.07%;同时还能增加小麦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品质,小麦增产幅度可达10.75%;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1.1~2.2个百分点。覆盖栽培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容重等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评价营养品质的指标是籽粒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蛋白质含量高则营养品质好。不同食品要求不同的面粉品质,烘烤品质面包要求面粉的蛋白质和面筋的含量高,品质好,才能烘烤出体积大,松软有弹性的优质面包。优质栽培氮素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期,对小麦蛋白质组分的质量和数量以及麦谷蛋白与醇溶蛋白的比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原料作物,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巨大,保证小麦安全稳定生产至关重要。小麦生产时,种子包衣和栽培管理是降低小麦病虫害发生率、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要加以重视。文章分析了小麦种子包衣技术,并探讨了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超级小麦     
目前小麦蛋白质含量仅13%,含量最高的加拿大“硬粒红春”小麦蛋白质含量也只有15%。最近美国密苏里大学的J·沃斯特利用以色列野生高蛋白小麦与伊朗、阿富汗当地小麦品种杂交,育成一种所谓“超级小麦”,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6.5%,而且粒大,产量高。不过“超级小麦”易破碎,收获时必须采用一种真空吸进法,大田栽培较为不便。但是研究人员称,这种易破碎性是可以改善的。  相似文献   

10.
选用强筋小麦皖麦38、中筋小麦扬麦10号、弱筋小麦宁麦9号,研究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均呈“高—低—高”的趋势,强筋小麦整个灌浆期合成和积累蛋白质的能力较强,中筋小麦在灌浆中后期蛋白质合成与积累能力高于弱筋小麦。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在灌浆过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小麦生产能力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实现小麦生产水平年际间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以西平县为例,通过对15年气象因子和小麦生产情况的系统分析,结合多年定位丰产高效栽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与气象因子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5年来豫南雨养区小麦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品种布局优化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半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的产量潜力高399.6 kg/hm2(增幅5.48%);0~10 cm土壤水分含量覆盖比不覆盖和常规翻耕处理均高2.75个百分点,比旋耕3.2个百分点;通过防治蚜虫、赤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措施,产量分别提高7.7%、10.2%、5.2%和6.6%。因此,提出以合理品种布局和优化播期播量为基础,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关键技术的豫南雨养区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挖掘稻麦周年高产潜力,通过不同生态区稻麦两熟多项生产技术试验,研究提出江苏各地粳稻一小麦周年高产的最适播(栽)收期与茬口衔接、最适播栽方式、最适群体起点(密度)以及适宜的肥料运筹、水分管理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两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化种植还是传统耕作小麦适宜种植区面积皆大于玉米种植适宜区.(2)两种作物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高度适宜区与永久非适宜区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3)两种粮食作物高度种植适宜区基本集中在寿阳县北部黄土高原的塬、沟地貌区及坡度较小的山区。建议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皆是中、高度种植适宜区域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而在仅适宜传统耕作的种植适宜区采取传统方式耕作。  相似文献   

14.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 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8 t hm-2,水稻产量< 10 t 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9 t hm-2,水稻产量> 12 t 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 kg 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 kg 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对于特定的品种而言,只有栽培措施是可控因素,施肥技术、播种技术、灌水、病虫害等因素都对小麦的高产优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和了解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可以进行合理的品种布局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有利于大面积地推广专用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冬小麦生产中干旱问题,从改善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旱地冬小麦膜沟栽培水分利用率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膜沟方式栽培,可克服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弊端,使使水分利用率(WUE)较露地平播提高13.7kg/(hm2·mm),冬小麦返青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露地平播提高766g/m2;冬小麦单产较传统露地平播栽培增产23.86%。是陇东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减少农作物栽培对施肥的依赖,以农林废弃物堆肥发酵基质为栽培基质,通过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对冬小麦生长进行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肥以及化肥相比,有机复合栽培基质对小麦增长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平均穗长比不施肥增长8.90%,比施化肥增长5.85%,比单施普通小麦肥增长5.49%;小麦平均穗数比不施肥增长40.79%,比施化肥增长17.11%,比单施普通小麦肥增长2.63%;小麦平均单产量比不施肥增长34.78%,比施化肥增长7.89%,比单施普通小麦肥增长2.01%。该研究可为农林废弃物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of yield formation at ecological oriented winter wheat cultivation on Calcic Chernozem soil in arid areas
The influence were examined in field experiments of wheater elements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nitrogen fertilization, sowing rate and irrigation on the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of winter wheat stands. The average level of yields amounts to 81.3 dt/ha (76…93.8 dt/ha). Limiting factor for yields is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in the soil. In humide seasons 9…12 % higher yields were obtained then in dry seasons. Withou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yields of winter wheat are lower by 18 % than with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t very high level of N fertilization only vegetative biomass increases, and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decreases.
Increase in plants/m2 caused a rise of vegetative biomass and of ears/m2, kernels per ear strongly decreased in the same time. At winter wheat cultivation in low input farming systems withou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high yields will be obtained with 320…370 plants/m2 and 15,000 kernels/m2. Nitrogen uptake from the soil amounts to 180 kgN/ha. Because of great amounts of inorganic in the soil (70…200 kgN/ha) sufficient nitrogen is available until heading of the wheat plants. The nitrogen supply of wheat plants in later stages of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wheate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8],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5] [7],以每公顷 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灌溉小麦产量的各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播期x1>播量x2>施肥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产量在7500~9000kg/hm2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播期x1 10月2日~5日,播量x2 145.91~211.76万粒/ hm2,施肥量x3纯N、P(N∶P2O5=1∶1)191.83~304.73 kg/hm2。本研究为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不同降水年型节水小麦产量构成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2006年间3个不同降水年型,以2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只浇冻水一水的节水措施,比较品种间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与常规灌溉管理小麦在产量水平、产量相关性状和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产量水平看,参试品种间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节水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水平与不同降水年型生长期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2)初步认为“京农02-2”、“中麦326”、“北农9580”、“中麦12”、“京农04-133”和“京冬8”六个品种在参试品种中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其中“中麦326”在丰水年和平水年2个不同年度表现出较好的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3)干旱条件下,小麦分蘖成穗过程受影响最大,分蘖成穗率可以作为小麦抗旱性筛选鉴定的较早期指标。(4)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大面积推广抗旱性好的小麦品种和节水型栽培技术,可以明显改善本区水资源亏空的状况。但枯水年只灌溉一次冻水难以满足小麦正常生长需要,比正常灌溉小麦产量降低48.8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